沈尹默与李大钊父子

2021-06-25 14:44郦千明
检察风云 2021年8期
关键词:沈尹默李大钊烈士

郦千明

左图:李大钊。右图:沈尹默

李大钊(字守常)是河北乐亭人,早年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沈尹默出生于陕西汉阴的一户官宦人家,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却不以做官为志向,后来凭刻苦自学,成为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在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下,沈尹默同情革命和革命者,危急时刻勇敢地伸出援手,与李大钊、李葆华两代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北大老同事

沈尹默与李大钊在北大共事十余年,经常共同出席友人的宴席和聚会,把酒言歡,关系密切。

1918年1月,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主任。其时文科教授沈尹默在学校服务已近五年。不久,图书馆搬到沙滩红楼一层,共分二十一个书库和六个阅览室,东南角里间为主任办公室。课余时间,沈尹默到图书馆借书、看书,与馆长李大钊时常碰面。那时李大钊在学校的地位不高,影响也不大。据章士钊回忆:“守常充图书馆主任,而后为教授,还有一段可笑回忆,盖守常虽学问优长,其时实至而声不至。北大同僚皆擅有欧美大学之镀金品质,独守常无有。浅薄者流,致不免以樊哙视守常。”这反映了北大当时的学风和部分人对李大钊的看法。而沈尹默当了多年的文科教授,又是学校评议会评议员,深得校长蔡元培的器重,在校内已有较高的声望。评议会是北大的最高权力机关,校长和各科学长为当然评议员,其他成员由各科教授互选产生,人数不多,每年改选一次。过了两年,李大钊也被聘为教授,并于同年10月入选评议会。此后,李大钊连续四次当选评议员,与资深评议员沈尹默经常一起出席评议员会议,广泛、积极地参与校务讨论和决策,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沈尹默和李大钊都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曾先后加入北大进德会。该会是校长蔡元培于1918年1月发起成立的校内组织,旨在“进德救国”。沈、李积极响应,不仅成为该会会员,还都当选为领导者。同年6月29日,他们一起出席进德会评议员、纠察员联席会议。会上作出五项决议:一、李大钊提议,改进德会为“有不为会”,讨论后表决,只有少数赞成,结果仍沿用旧名。二、李大钊以纠察员之职任与其职任之履行颇不易做到为由,提议被举之纠察员悉改为评议员。赞成者为多数,提议被通过并形成决议。三、会议协商推定江智、傅斯年为该会书记,作通讯记录之事。四、议定进德会刊行《北京大学进德会杂志》,并当即推定沈尹默、钱玄同、李大钊、康白情为编辑员。五、决定废除原会员分甲、乙、丙三种的等级规定。7月30日,北大公布《进德会启事》:一、不嫖、不赌、不纳妾为本会基本条件,凡入会者皆须遵守。二、其他五项(不当官吏、不当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为自由选择条件,但一经认定,即与基本条件发生同样效力,不得违反。沈尹默选择为遵守该会基本三条戒约者。李大钊在遵守三条戒约之上,还自愿加上不饮酒、不吸烟。两人都表示要尽力约束自己,以推进社会道德建设。

他们还共同投身新文化运动,合作编辑《新青年》。该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来搬到北京。从第四卷第一号开始,《新青年》由原来陈独秀一人独编改为大家轮流编辑。第四卷第一至六号轮值编辑依次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和胡适。因刘半农与陶孟和准备出国,第六卷第一至六号轮值编辑改为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和沈尹默。《新青年》是民国史上第一份同人刊物,为新文化运动吹响了号角,在中国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沈尹默和李大钊作为轮值编辑,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两人还积极参与白话文运动,开始尝试创作新诗。沈尹默先后在《新青年》发表了十八首新诗,影响很大。其中《月夜》和《三弦》曾多次被选入民国时期的中小学国文课本,流传甚广。李大钊也先后写下新诗《山中即景》《岭上的羊》《悲犬》等八首,其中两首发表于《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和创作大量新诗,奠定了沈尹默、李大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历史地位。

沈尹默致李葆华函

沈尹默为李大钊烈士所作诗(1963)

冒险营救烈士之子

在北大,李大钊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并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地区的全面工作。1926年3月,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李大钊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和通缉。作为朋友和同事,沈尹默很为李大钊的安危担心。1927年4月初的一天,兼任北京孔德学校学长的沈尹默正在该校上班,他特地把李大钊的长子、孔德学校十一年级学生李葆华叫到办公室,询问李家的情况,并叮嘱道:“张作霖要来了,转告你父亲,一定要小心,张作霖这个红胡子是杀人不眨眼的啊!”果然,反动军阀向革命者举起了屠刀。4月6日,张作霖派大批军警包围苏联大使馆,逮捕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及家属。

那天是清明节,也叫植树节,学校照例放假一天。李葆华一早骑自行车出西直门,前往小汤山游玩,路过海淀清华大学时,在朋友李乐光处逗留了一段时间,晚上再回到清华校园,天已很黑了。海淀离城区比较远,当晚李葆华就住在李乐光宿舍,没有回到城里。第二天,沈尹默从报上得知李大钊被捕的消息,立即打电话通知兄长、燕京大学教授沈士远,要求设法保护好李葆华,并转告李暂时不能进城,也不可以外出。李葆华在李乐光处住了三天,又转移到沈士远家住了五六天。沈尹默思前想后,觉得兄长家离海淀侦缉队太近,依然比较危险,便嘱沈士远将李葆华转移到另一位燕大教授马鉴家中。过了一段时间,因周遐寿是李葆华的班主任,沈尹默又和周遐寿商量,叫周去燕京大学上课时,秘密带李葆华回城。不久,周遐寿按照与沈尹默商量好的办法,乘车护送李葆华到八道湾十一号周家,安排其住在僻静的后院东厢房。那里曾住过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不容易引起外界的注意。李葆华在周家一住就是一个月,喜爱摄影的周遐寿之子周丰一为他照了不少相片。

李大钊遭逮捕后,受到军警的严厉审讯,但他“态度甚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1927年4月28日,北洋军阀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竟将李大钊等二十余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第二天,沈尹默阅报得知这一消息,悲痛不已。他急忙赶到周遐寿家,与几位北大同事商量,如何把这个噩耗告诉李葆华。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认为沈尹默最会想办法,也善于做思想工作,不如由他出面找李葆华谈话,告诉其父已遭遇不幸,然后加以开导和劝慰。一会儿,李葆华走进房间,大家正襟危坐着,气氛十分凝重。沈尹默简要地讲述昨日发生的惨案,然后委婉地说“令尊大人是为主义而牺牲的,本是预先有覺悟的… …”不过,李葆华听完这番话,虽然心如刀绞,却表现得出奇的镇定,仔细翻看当天的报纸,然后默默地退出门外。

李大钊牺牲后,家属虽然被释放出狱,但仍受到军警的监视。考虑到李葆华是烈士的长子,又是进步青年(共青团员),随时可能遭到军阀政府的迫害,沈尹默等决定将其送往日本。同年秋,经沈尹默周密安排,李葆华化名杨震,带上沈尹默为其准备好的孔德学校毕业证件,与沈尹默次子沈令翔等人,取道天津乘船去日本留学。他们在神户上岸后,先期到日本的周丰一特地从东京帝国大学赶来迎接,然后一起乘火车抵达东京,进入神田区中猿乐町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以后,李葆华、沈令翔等同住在东京神保町福起馆,留下了不少在那里共同生活的照片。

1928年,李葆华考取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沈令翔进入京都的日本第三高等学校深造。当时赴日公费留学生的名额很少,据1931年日本档案史料统计,303名华裔留学生中,公费生仅有7人。李葆华是河北省乐亭县人,公派照例需由原籍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理。时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的沈尹默费尽周折,设法将其由自费改为公费,每月有六七十元大洋的补助。而沈尹默自己的儿子、女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沈令翔只是享受部分津贴补助,还是由原籍浙江省教育厅安排的。

发起举行烈士公葬活动

李大钊牺牲后,其灵柩暂厝在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妙光阁浙寺内。李一生清贫,在北大工作期间,每月工资一百二十元,除维持全家生活外,其余全部用来接济贫寒青年和支援革命活动。由于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加上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烈士的灵柩放置达六年之久,一直没有下葬。

1933年4月,由党组织全力支持,北大校长蒋梦麟出面,沈尹默、刘半农等发起为烈士营葬募款,最后得款600余元。4月23日,北京的进步团体、教育界、文艺界进步人士等前往致祭,送了大批挽联、挽幛和花圈。同人在浙寺昆卢殿前举行祭奠仪式,沈尹默敬献了花圈。第二天早晨,烈士灵柩被运到香山万安公墓安葬。从此,一代英杰长眠于绿树环抱的群山之中。

沈尹默曾长期保存李大钊留下的一箱图书,还借此教育自己的子女。有一次,长女沈令融因小事对家里的保姆大发脾气,刚好被父亲发现,便把女儿叫到孔德学校书库里,指着一只木箱沉重地说:“这是我的一个老友(指李大钊)的遗物,他为了老百姓的自由和平等,先走了一步,他用他的血,帮我想通了许多问题,但我没有想到在我家里还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子不教,父之过啊… …”他叹息着,让女儿站在书箱前反省。过了一会,女儿终于认了错,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类事,沈尹默才作罢。

李大钊生前爱好书法,几乎每天都要写几张大字,内容大多是山水诗,也写对联,送给朋友和乡人,留下来较有名的对联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沈尹默在北大曾指导学生练书法,对李大钊的字也很欣赏。1947年,李大钊牺牲二十周年之际,沈尹默精心书写其政论名作《大哀篇》,表达对老友的缅怀之情。

与李葆华保持联系

受父亲李大钊的影响,李葆华在日本求学时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回国后参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被任命为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

1949年11月,水利部召开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会上提出水利建设的七项方针和任务,初步勾画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基本框架。不久,沈尹默接到李葆华的来信,谈及这次会议的概况,以及正组织专家编写《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辑要》,想请沈老为此书题签。沈尹默欣然同意,精心书写好几件条幅寄送北京,供水利部选用。有一次,沈尹默又收到李葆华的来信,大致称有关部门将举行李大钊烈士纪念活动,沈老是烈士生前好友,又营救过烈士家属,大家都认为最有资格做纪念活动的主祭。沈尹默回信婉言谢绝,说自己与李大钊是朋友,“却难说是真正的同志”。又谦虚地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年代,我没有胆量去做真正的伟烈的革命的事业。共产党开辟了崭新的历史年代,我有什么功绩是可以拿来申请为胜利者中的一分子的呢?……我岂能因侥幸苟活至今,便敢用守常的英名给自己的衰朽之身涂抹上一层光。同事被毁,家人妇孺惶遽无措,略施援手,人之常情,又何足道哉!”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沈尹默李大钊烈士
李大钊《青春》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李大钊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
向烈士致敬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虚心受“骂”的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