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通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

2021-06-25 15:11陈华文
检察风云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材大学生专业

陈华文

任何一个人若要系统学习或者掌握专门性的知识,通读该领域的优秀教材(教科书)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全面掌握一门知识的快捷方式。尤其对于当今跨学科专业自学的读者而言,深入阅读公认的优秀教材和经典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被业内公认的经典教材,往往由权威专家学者领衔编写,这些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再版,成为专门知识领域公认的权威。

优秀教材依然魅力无限

换言之,一部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材,凝聚着一批优秀学者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诸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朱绍候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叶朗撰写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薄松年主编的《中国美术简史》、徐新主编的《西方文化史》等,在其各自的专业领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

优秀的教材何以具有魅力?教材的主编为名家学者是一个原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教材的视野宏阔、知识体系严谨,内容叙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外,优秀的教材不仅仅是流于一般知识内容的泛泛介绍,同样有其鲜明的专业立场、观点和结论。再则,优秀教材兼顾了专业性和普及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册教材文笔优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优秀的教材,和学者的学术著作存在区别,教材突出的是专业的宽口径、通识性、基础性,是大学生步入专业之门的“敲门砖”。而学术著作,主要是专家学者对某一领域知识的专门问题“挖深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深入阅读优秀教材,对于跨学科自学的读者而言益处颇多。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中,老师们总是鼓励学生们要认真通读优秀教材,强调整体性地了解学科专业“全景图”。针对大学生阅读优秀经典教材碎片化的现状,笔者近期线上线下进行了调研。根据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2020年底发布的借阅数据发现,《明朝那些事儿》《射雕英雄传》《平凡的世界》《解忧杂货店》《挪威的森林》等书籍的借阅率位居前十,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本优秀人文社科教材,其借阅率连前50都没有挤进。

笔者通过微信软件,设置教材阅读的随机调查问卷。百余名受访大学生中,其中三个数据值得重视:82%的大学生没有通读过本学科专业的优秀教材,有的认为以后也不会通读;75%的大学生对优秀教材的阅读提不起兴趣;85%的大学生认为通读教材浪费时间,考试也考不了那么多,只要把老师划的考点范围搞定就可以了。这表明,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那些优秀的教材,只是应付考试的工具,他们根本就没有用心去体会优秀教材好在哪、为什么好。另外,现在电子课件大行其道,电子课件把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考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如此一来,优秀教材最终沦为考试的一种辅助资料。诚然,教材与考试不可分割,但是完全服务于考试的阅读风气,就值得深思。

部分大学生对于优秀教材的这些态度,超乎了笔者的预料。就高校而言,从教务管理到授课的老师,无不重视教材的编写,教材建设已纳入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当然,推出一本优秀的教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读者的检阅。例如朱绍候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由全国历史学精英云集一处倾心编纂,初版后又根据高校师生的意见不断修订。直至现在,该教材一版再版,已经推出第五版,教材主编、副主编和编者,换了几代学人。可是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该教材不但没有湮没在书海之中,而是更加彰显其经典的能量。

优秀教材的阅读有门道

优秀的教材,对于初涉专业殿堂的读者而言,客观上能发挥其专业知识学习的“导航”作用,对于培植一个人的专业志向、促其触类旁通更是意义深远。活跃于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批学者,其20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对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等教材,不仅熟读且能信手拈来。不得不说,优秀的教材,对于读者而言能就某专业角度促其强基固本、吐故纳新。也许有人会说,学者的优秀专著更有看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学科专业殿堂的读者来说,通读教材能够在宏观层面促进其对该专业的学习把握得更为到位。

那么,该如何通读优秀教材?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同,其答案也不尽相同。总体上讲,就是精读与通读相结合、读与思交融并进。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教材的阅读和学习效率,核心是要树立问题意识。

这里还是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例。首先,在阅读该教材之前,要自问:同类的教材有哪些,不同教材的特点是什么。学习中国文化,不能随便挑选一本教材仓促地学,要慎重挑选教材。教材反映的是授课教师的水准,有的授課教师从个人利益出发,强烈推荐自己编写的教材,这到底是对是错?其实只要全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量,一切不言自明。教材选准了、选对了,才能确保读者后期的学习效果,否则,一本平庸的教材,会挫伤读者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阅读教材时要善于思考: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精神有哪些?这些问题虽然宽泛,但是疑问在脑海中时常浮现,在教材阅读与学习中就不会被书本牵着走,学起来便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再次,是要弄清楚教材中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何以成为重点,难点究竟难在何处?往往教材中指出的疑难问题,正是读者深入钻研的新起点。最后,要重视教材每一章节中总结性的文字,这些总结文字往往代表着教材编写者的学术主张和观点,是教材中的精华所在,也是每一章节中的“点睛之笔”。

而今,我们处于信息化水平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学科专业知识的获取越来越便利。作为跨学科的读者而言,为了奠定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要重视学科专业领域优秀教材的深入阅读。笔者相信,只要静下心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优秀教材对话“共舞”,不但能激发您对学科专业的热情和兴趣,还能培养您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吃得起阅读的苦,方能品味到掌握知识的甜。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优秀的、经典教材的学习和阅读,永不过时。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教材大学生专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