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命运 大时代

2021-06-25 15:11牛凯
检察风云 2021年8期
关键词:谢利托尼钢琴家

牛凯

時间倒回到1962年的美国……故事源于真实的事件。一位知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和意大利籍的白人托尼开始了一段充满未知、深入种族歧视腹地的旅程。要知道,在20世纪60年代,黑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歧视,而意大利籍移民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白人对他们的歧视渗入骨头——视其为半个“黑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黑人邮递员编写的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应运而生,书上写着哪里是专供黑人的酒吧、旅店,哪里是不允许黑人进入或者不给黑人提供服务的商店等。当时美国某个州的法律规定,日落之后黑人不能出现在街道上……

试想一下,100多年前,在林肯政府的竭力推动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于1865年1月31日通过,该法案第一款规定: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被判罪的人的惩罚除外。林肯签署法令解放黑奴,要做的就是根除人内心的恶。但100多年过去了,在美国的州法律里,竟然还有如此可笑的条款,难道不是一种倒退吗?或许突破种族的藩篱需要时间,需要勇气,需要有像唐·谢利这样的人物。

两位主人公一路从美国的北方行至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腹地,当美国南部种植园里的黑奴们与唐·谢利对视的那一刻,一种无声而强有力的力量出现了。这力量既击中黑人族群,又打动了无数看片者的内心。肤色不能决定你的地位,肤色也不能成为阶层分类的标准。杠杆是否能撬动地球,杠杆也许就在你的内心。

可是,无论白人还是黑人,都有阶级,都有歧视,因为他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有云:“有人,就有江湖。”是江湖,就有纷争,就有阶级,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就如同唐·谢利说的一样,他是一个黑人,但他又不是常人眼中的黑人。他的交际圈更多和白人在一起,白人需要他的音乐,需要用他高雅的古典音乐来粉饰他们内心的空虚和虚伪。但音乐会后,白人仍旧把他视为一个普通的黑人而已,依然会歧视他,没有应有的尊重和优待。这是唐内心最为矛盾的地方,他离白人很远,离黑人也不近。当黑人看到他时,也只是认为他是一个衣冠楚楚的管家而已。但无论如何,只有古典音乐才是他内心的绝唱。

在影片《绿皮书》中,意大利籍白人托尼起初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当他看到来家里维修水管的两名黑人维修工用了家里的茶杯后,竟然悄悄把杯子扔了。也许歧视真的是一种社会病。但好在托尼的内心还保存着一份良知和正义。当他听到钢琴家绝世的音乐并和钢琴家深入交流后,他发现这位黑皮肤的音乐家有着高尚的人格、自律的生活,以及与种族歧视抗争的勇气。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普罗大众,去撼动那歧视的藩篱,去改变更多白人的看法,去改变更多黑人的人生。于是,托尼从鄙视到敬佩,继而成了音乐家的忠实保护者。在影片的最后他们如兄弟般真情相拥,也许也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美好愿景——那就是白人能和黑人真正融合,如同手足。

还记得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非常有名的那段演讲,“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也许,世界上本没有歧视,所谓的歧视是一种在人类间传播的社会性“病毒”。解药独此一种——善良和正直。推动一个社会发展的是良善的社会制度和民众内心的善良,以及对于其他种族或者异类的宽容。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谢利托尼钢琴家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文化身份认知的成长
救赎与反抗
——论《绿皮书》中的他者
理发师托尼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我想自己做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我是小小钢琴家
喧嚣与孤独的彼此救赎
托尼逃跑
托尼·泡森(195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