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道德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路径

2021-06-25 06:07焦会琦
下一代 2021年3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新课改德育

摘  要:历史教学在对于传承道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要确立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与情操、并以史为鉴,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学校教育应当携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地全人。

关键词:传统道德; 德育; 综合素质 ;新课改

历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国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民族文化未曾中断的国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代代相传。学习历史能够使人正衣冠、知德行,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培养人的素质和修养。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新课标要求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勇敢、自信、诚实、谦虚等良好品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整合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协调学生的智力与人格的发展。

由此可见 ,帮助学生确立爱国主义精神,具备良好、健全的道德观念,是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历史学科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科定位,这就必然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 [1]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情感目标缺位,对能力的考察不够;面教材至上、教与学缺少互动;教学评价方法较单一,等等。历史教学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对历史事件的质疑、比较、判断、分析、概括等认识活动,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历史结论,更谈不上形成系统认识。历史教学应该将结论与过程相结合,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的教学事实上是在否定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消化,是一种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与自我认知的做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国现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虽然指出了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这个理念,显得过于笼统,因此有待于去进一步的完善。

通过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搞素质教育并不是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贯彻传统道德教育必须要结合历史知识的学习,但不能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不能只通过分数的高低去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其关键是要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二、树立全新的教育评价观

何为评价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是学科教学的最高原则,同样也是教学评价的最高原则。” [2]

《管子·上篇·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格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而“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去衡量则显得急功近利,青少年素质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小学是从感情方面诱导公民素质 ,初中是从基础认识方面造就‘公民素质,初中是从观念(信念) 方面成就‘公民素质”。 [3]转变课程评价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2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框架下的学生学业评价要在不同层面上发生重大变革。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的探索。

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学长期效果的评价,使不少学生因在自信心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因为各方面对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实际忽视,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该认识并强调:考试成绩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人。历史教学评价只能以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为核心。

三、整合教材资源,贯彻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我们经常把教材与历史教科书等同,从而以为历史教学必须以教科书為唯一依据,这种认识容易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因此,我们需要以教科书为中心,扩大教学内容的来源,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为方便表述,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材料式”的教材观。

“材料式”做法承认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的观念,这将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契机。它有助于教师有助于释放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张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批判精神、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对于传统道德的传承。

1.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钱伟长先生曾多次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对伟大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重要的精神来源。如了解兵马俑、长城、故宫、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世界级伟大工程,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近代史上涌现的林则徐、邓世昌、刘胡兰、左权等民族英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代表;蔡伦、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冯如、钱学森等科学家,则是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楷模。

2.助人为乐的情感教育

墨子说:“助人为乐,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不为”,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我国先贤们有许多关于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处世格言,《三国志·蜀书》中有句名言:“每有患急,先人后己。”临危不急、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因为让利于人和帮助别人而感到内心的快乐和满足,则是最高的思想境界,和我们提倡的雷锋精神是一致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为乐的品德,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祖国的人。

3.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的交往交流与迁徙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涌现了许多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如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康熙收付台湾等。通过这些历史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切体会到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坚持、秉承的团结统一精神,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情感。

4.加强诚信教育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强调人的优良品质,其中诚实守信就是普遍认同的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但在当前社会下,由于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泛滥,诚信缺失现象有所蔓延,因此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诚实守信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赵氏孤儿、商鞅立木为信、桃园三结义等,利用好这些素材,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国家相关法规,将大大提高青年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5.树立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的伟大人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并指出积极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让这些伟人“活在”课堂教育之中,增强榜样的引领作用。如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坚持一生做好事的雷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都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同学们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会对自己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能够积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光盘行动、节约用水、不盲目攀比、乐于助人,等等。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侧重内容有所不同,但是缺一不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是必不可多少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古人很早就重视社会和家庭教育,当代社会更是有诸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启蒙教育的必然发生地,同时也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人生成功的开始,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孩子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修养,积极、向上、正直、友爱的家庭环境对于养成健全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近年来,名牌大学在校或毕业生犯罪的事例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家庭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学校必须要注意与家庭协作贯彻落实传统道德教育,帮助家长学会以身作则,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的示范作用。

社会层面特别是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历史教育的特殊功能,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注意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民族团结的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中小学历史教学必然会空前加强,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大提高,这对于提高学校的传统道德教育显然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就学校层面来说,及时改变对历史课程“副科”的认识,在教学安排中平等对待历史课程,配备足额的合格历史教师,改善教学条件,已经到了需要迫切完成的阶段。

提高教学质量,在历史课中更好的贯彻传统道德教育,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为人师表,首先自身必须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必须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榜样。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应以教师自我实践、自我研习、自我修养为主,辅以培训进修,使教师能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不能“关门”搞教改。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利用好“国培”等教师培训项目,帮助教师不断的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同时,定期举行专题教学研讨会,以及教学竞赛、比赛等,给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提供更多机会。

任何工作要取得优良的成果都需要有效的激励,初中历史教改也不例外。要把教改项目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之中,科学评估、奖惩严明。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學效果优良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这对于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通过历史教育教学,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品德教育是必须的也是艰巨的,它需要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去探索去奋斗,也需要社会各界及家庭给予积极的支持。未来,历史学科传承历史道德文化的价值,在“四个全面”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

[3]赵亚夫:《评日本高中新编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北京:《课程·教材·教法》1995 年第2期

[4]钱伟长:《钱伟长文选(第一卷)》,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5]任世江:《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焦会琦(1977—),陕西铜川人,研究生学历,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741000 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简介:焦会琦(1977—),陕西铜川人,硕士,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新课改德育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