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文化类纪录片翻译的影响

2021-06-25 06:14刘杰
下一代 2021年3期

摘  要:文化类纪录片对文化的记录和传播有重要意义,归属于一种影视作品。以影视拍摄手法对相关文化主题发行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文化广泛传播并且深化其内涵意义。文化纪录片一般是选择真实的故事发生地区或者某一特定的民族文化,以影视作品的方式展示该地区该民族的价值观念、人文状貌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传承。随着国际化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我国文化传播需要面向世界,将纪录片翻译成英文版本展现在世界面前,增强中国文化历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然而,中英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在文化翻译官视角下,对文化类纪录片的翻译影响颇大,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文化类纪录片的翻译、文化类纪录片翻译过程、文化类纪录片翻译难点、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几方面做出探讨,分析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纪录片翻译

一般来说思维方式有两种类型:非线性思维方式及线性思维方式。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翻译者需要同时深入了解两种地域文化背景,以精准翻译实现文化内涵的完整展现。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基本工具,通过语言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域的文化风俗及思维习惯。中英翻译作为当前最重要的翻译内容之一,对翻译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文化纪录片的中英翻译,直接影响到文化传播效果,需要引起重视并对其不断加深研究,把中国文化和英语语法、词汇深入互换融合,最大程度上完成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良好表达,减少错误和歧义,提高文化传播效果。

一.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文化类纪录片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文化纪录片翻译是指:以文化纪录片为基本研究对象,把纪录片中英字幕作为研究载体,从文化观的视角研究翻译相关问题,弥补不足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

1.文化翻译官的理论基础

“文化翻译观”是由苏珊·巴斯奈特为代表的学者所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和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合著了《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3]。翻译研究应该向文化转向理论首次在该书中被提出,具体内容是指,翻译工作应该以文化单位作为核心理念,而不是依赖于传统观念的词汇、句子及语篇单位。翻译不应该是简单机械的词汇直译,而是要将语句背后所代表的情绪情感、文化背景、意境和真实目的充分体现出来,实现文化对等功能,总而言之,文化翻译观是以实现文化交流为最终目的,通过翻译实现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文化传播及文化移植,即以保证源语言原汁原味为基础,力求达到与目的语的最高交流融合。文化翻譯观理念应用到文化类纪录片翻译上,能促进其文化传播功能的进一步发展[6]。

2.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文化纪录片翻译原则及特点

文化类纪录片翻译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文化差异受限性,文化纪录片目的语和源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需要尽量通过翻译实现文化传递,但要以目的语受众群体的接受度为量尺。文化纪录片翻译以简洁性、准确性、忠实性为基本原则。传统纪录片翻译通常只注重准确性和简洁性,文化翻译观更加注重文化忠实性。

3.文化类纪录片翻译基本单位的使用范畴

巴斯奈特认为,文化翻译观要将文化纪录片翻译的文化作为基本单位,全部翻译方法的提出,都要以文化单位为基本核心。在实现语言忠实度还原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忠实性,从而高效实现文化传播功能。

二.文化类纪录片翻译过程

文本初译。对文化类纪录片字幕进行翻译时,首先要对文化翻译观、纪录片字幕特点、文化负载词相关翻译和字幕翻译策略做充分研究分析。对于纪录片展现的文化历史和词语做资料查询及考证。在充分理解源语言文化背景和真实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初译,侧重于对译文忠实性和流畅度的实现。

修改润色。做好初步翻译之后,要将译文与纪录片画面结合,实现字幕与相关画面的精准匹配,在有限时空内最大程度传达源语言地域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要对译文进行润色修改,使其简洁生动,而对于人物采访类文化纪录片,则要注意规范英语句式,力求简单扼要。

总结。译文定稿以后,要根据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收集典型案例,以文化翻译观理论为依据,分析归纳文化类纪录片翻译的相关策略。

三.文化类纪录片翻译难点

总体来说,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文化纪录片翻译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字幕精准传达和文化内涵处理[3]。文化纪录片解说通常会涉及到很多历史典故和场景,必然会运用许多专业用语,这些词汇不仅是源语言地区历史文化的内涵展现,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何以源文化为前提,向国外受众群体传递文化内容,使其简单易懂,是文化纪录片翻译的首要难点。相关理论证明,想要克服这一难点,除了意译、直译和音译加注等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结合画面语境来实现文化内涵的表达。

文化纪录片翻译应该力求在有限时空里,最有效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2]。文化类纪录片受时空所限,如何在有限时间空间内完成文化内容的传达,是一项需要不断研究分析的挑战。在这一点上,对于一些内容复杂的纪录片通常可以采取压缩式翻译手段。另外,还可以与字幕性质有机结合,将文化部分译文内容以加注方式注于画面适当位置,使其既不影响画面效果,也能实现文化内容展现。

四.中英思维方式差异

人的思维是受生长环境影响,在平时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考方向和模式,思维一旦形成就具有固化性特点,难以改变。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物种,在思维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所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以及生活方式不同,造成思维差异。文化纪录片中英文翻译,必然受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1.西方分析性思维和东方综合性思维

由于不同地区历史文化影响,东方人思维方式具有综合性特点,而西方则是形成分析性思维[1]。中国人追求从多到一的表达,十分注重整体和谐,语序表达以动词作为句子核心,以时间为序,多运用横向平铺,一层一层递进,最后总结归纳,主要内容大都在句子偏后面位置,表达行云流水,容易理解。而西方人讲究从一到多,把谓语和主语作为句子核心,语序上由主到此,主要内容在前面,乍一看不够顺畅,仔细体会意合性却很强[4]。

2.西方的直线思维和东方的曲线思维

中国人生性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统一,由此形成了曲线思维模式,在我们的观念里,社会上不存在绝对不同和绝对对立的人事物,所有人都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同体。而西方人正相反,通俗来说,他们受“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跟头”思维理念影响,形成了直线思维模式。西方人普遍认为不同事物之间不存在完全相同或者相互融合,而是以相互对立的形态存在。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写作上,东方人的表达通常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论述或者娓娓道来,在文章结束部分才进行主观观点的表达和总结。西方人的写作方式则非常“直给”,以单刀直入的手法首先阐述自身观点,再去逐层进行分析。

3.西方的逻辑思维和东方的形象思维

东方人的曲线思维和西方人的直线思维直接导致了东西人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方面的不同。东方人在描述抽象事物时,会选择一些具体的人事物进行分析解说,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生动的理解。而西方人则是习惯用抽象词汇对具体事物进行描述,重视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4.西方的客体思维与东方的主体思维

在东方人的主体思维模式里,人是行为的施动者,对任何客观事物的阐述,都是以人为主体对其进行观察、判断、分析和总结,在语句表达上,人始终是内容的主语,着重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及作用。而西方人的客体思维决定他们在表述时,习惯性把动作的承受者即客体作为句子的主语,重视客观事物对人产生的影响。

5.西方的理性思维与东方的感性思维

东方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思维方式偏于感性,通常会运用从大到小,从总括到细节的写作手法,十分注重总结归纳,形成从全局到部分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偏于理性,他们崇尚客观和个体,注重思维上的精确细分。

五.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文化纪录片翻译的影响

1.句子结构的影响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句子结构有直接影响。具体来说:①语序不同。英文语序相对灵活,重点放在未发生的内容上,对已经发生的内容描述较少。而中文刚好相反,侧重点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例图:“the latest news”这个词语在中文里表示最迟消息,在英文里则表达最新消息。②结构重复性不同。中文写作描述十分注重题材,讲究句子的对称性,运用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非常常见;而英文在结构上最忌讳出现重复现象。例如:中文的“镇子坐落在一个峡谷中,东面是山,西面是山,南面是山,北面也是山。”将其翻译成英文因为则是“The small town lies in a valley surrounded with mountains”,相对于中文对句式美感和对称性的追求,英文更注重简明扼要的阐述。

2.对人事物称呼的影响

中文对事物的称呼偏于统称,英文则偏于单独命名。例如:“笑”是一个统称,在表达上中文比较通俗的方式是在前面增加一些修饰语,如嘲笑、大笑等;而英文则是对其单独设定词语,如smile、sneer、laugh等。相比较而言,英文的表达方式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而中文虽然需要进一步思考,但是在描述上更具有细节性。另外,人称主语方面,中文已经在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固定的“主谓宾”等遣词造句框架;英文则相对灵活。例如:中文表述“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翻译成英文是“His name escaped me for the moment”。最后,在用词方面中文比较善于运用动词,英文善于运用名词,从而导致中文的表达让语句处于动态形式下,英文则偏于静态性语言。中英文翻译时思维会处于动态静态相互转换下,有助于对翻译能力的提高。

3.中英语言的影响

英文在表达过程中尤其注重句子的逻辑性,语言词汇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而中文则注重语句的意境,很多词汇用语都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例如:英文中“but”与“although”不存在同时使用的情况,中文中则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使用方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纪录片中英文翻译难度。

4.语句层次的影响

上文已经提到,东西方直线、曲线思维上的差异导致语句重心不同,中文把主要内容放在句子后面,英文把主要内容放在句子前面。例如:英文“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 ly defeat aggression from a big country,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翻译成中文是: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语序层次变化明显。

6.结语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英文思维差异对文化记录片的翻译有很大影响,翻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文化翻译观理论、中英文思维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文化纪录片完成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传达,以文化单位理论作为核心理念,做好中西方思维差异融合,提升文化传播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兆影.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文化类纪录片翻译的影响[J].国际公关,2019(11):271.

[2]孔祥姝.中英思維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公关世界,2020(20):138-139.

[3]于慧莹,景然,姜寰宇.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纪录片翻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5):102-103.

[4]朱世卫.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其策略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8(17):155.

[5]胡筱林,李凯莉,陈婧.探析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与策略[J].明日风尚,2017(18):173.

[6]李靖,王宇.基于文化翻译观的英文纪录片字幕翻译[J].林区教学,2016(09):66-67.

作者简介:

刘杰(1982年7月)男,汉族,硕士研究生, 甘肃天水,天水师范学院 741001 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