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求和歌》春部“王粲覆碁”的创作思路

2021-06-25 17:15蒋丽威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归雁和歌三国志

蒋丽威

本文選取《蒙求和歌》春部“王粲覆碁”这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论述了该部分的歌题、说话文以及和歌之间的联系,并试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进而以小见大阐释和分析《蒙求和歌》创作的意义。

一、《蒙求》与《蒙求和歌》

《蒙求》是唐代李瀚编著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学启蒙之作,该书以四言韵文的形式介绍了唐以前六百多条名人轶事以及传说人物故事。在9世纪中期,《蒙求》作为汉学启蒙教科书由遣唐使传入了日本,最先是在日本的贵族文人圈中普及,之后其受众扩大至武士、僧侣阶层,乃至普通庶民。其中,受《蒙求》影响最深的当属镰仓时代的和歌集《蒙求和歌》。

《蒙求和歌》是由日本镰仓时代的学者、歌人及政治家源光行(1163-1244)以《蒙求》中的四字韵文为标题创作的和歌集。《蒙求和歌》的标题虽然取自《蒙求》,但由于《蒙求》本是侧重知识性与教化性的幼学书,与和歌所具有的抒情的特点格格不入,所以作者便在参考古注《蒙求》等汉文资料的基础上加入了“说话文”的部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蒙求和歌》的三个基本部分:标题、说话文、和歌。因此,《蒙求和歌》的重点虽然是在和歌部分,但“说话文”的部分起到了承接“标题”和“和歌”的作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汉学造诣。

《蒙求和歌》虽然选材代表了汉文化的《蒙求》,但作者在其中加入了诸多和文化的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加入了彰显日本文化特色的四季部的歌题,而这也正体现了作者想要将和汉混合,展现“和魂汉才”的创作意图。

本文将选取《蒙求和歌》春部“王粲覆碁”这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论述该部分歌题、说话文以及和歌之间的联系,并试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进而以小见大阐释《蒙求和歌》创作的意义。

二、“王粲覆碁”歌题“归雁”解析

关于“王粲覆碁”中说话文与歌题的关联,章剑在《蒙求和歌》校注中如下解释道:“「帰雁」の雁が「かえる」という音から、「もとに戻す」という意味の「かえす」(覆す)を連想して本話と結びつけた”,即根据“归雁”的“归”和“覆碁”的“覆”的发音来进行联想,进而确定了“王粲覆碁”与歌题“归雁”之间的联系。鉴于其他很多歌题与标题之间也有类似的联系,所以这种解释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但在结合了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作者将“归雁”这个歌题和“王粲覆碁”这个故事结合起来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归雁”作为歌题在和歌中十分常见,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用来表达离别和思乡之情,寄予歌人的哀思。而“归雁”所承载的这种归家、思乡的意象与王粲本人的生平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具有共通之处的。据《三国志》二十一卷《魏志·王粲传》记载,王粲虽身为名门之后,从小才识过人,可是却长时间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加之客居异乡使他的心情愈发郁闷,思乡之情愈来愈浓。公元204年,怀故土而不得归的王粲登上了荆州麦城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乎,曾何足以少留”“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王粲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正如大雁迫切地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一样。这样一来,“归雁”这个意象与“王粲”本人便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也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将“归雁”这个歌题与“王粲覆碁”这个标题结合在一起了。

此外,还有一个例证便是王粲写给友人蔡睦(字子笃,后为魏尚书)的《赠蔡子笃》诗。公元192年,王粲与同时来此避难的蔡睦为友。不久,蔡睦还故里,王粲作此诗赠之。诗中“潜鳞在渊,归雁载轩”一句直接出现了与歌题相同的“归雁”二字。结合王粲生平和当时的情境可以看出,这句诗中的“潜鳞”是王粲的自喻,而“归雁”则指代即将归乡的蔡睦。因为当时长安局势混乱,所以王粲不得已避乱于荆州。而“荆山之高岑”使得他像困于深渊中的鱼一般,想跳也跳不出去,想回乡也回不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赠蔡子笃》诗不仅表现了王粲与友人诚挚的友谊与依依惜别之情,更从侧面表现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从这一点来看,王粲和“归雁”在情感上是有深刻共鸣的,而作者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将两者联系了起来。那又如何证明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呢?作者在“真名”序中这样写道:“仮男女于此文之中,访言行与他书之外”,所以可以推断出作者可能是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王粲生平之后将“归雁”这一歌题与王粲的故事结合在一起的。而王粲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其所作诗、赋享誉盛名,他的很多作品都被记录在了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之中,其中当然包括前文提到的《登楼赋》和《赠蔡子笃》诗。根据清少纳言《枕草子》中“書は文集。文選。新賦。史記。五帝本記。願分。表。博士の書いた申し文”这段内容可以看出《文选》在《蒙求和歌》创作之前就已传入了日本,并且基本上成了当时日本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所以这也就证明了精通汉文的大学者源光行很有可能读到过《文选》上王粲的作品,并基于其生平以及其作品所表达的感情而将“归雁”这个歌题和“王粲覆碁”这个故事结合起来。

三、“王粲覆碁”说话文解析

首先在《蒙求和歌》“说话文”部分,分别讲了“王粲背碑文一字不差”和“王粲复原棋局一子无错”两个故事。对比《蒙求》古注本可以发现,这两个故事分别对应“又善背碑诵得。”和“覆碁、累之不失局也。”两句话。《蒙求》古注本中只用几个字简单概括了这两件事,但在“说话文”中作者却将其扩展成了两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再对比《三国志》后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与《三国志》中相对应的部分内容极为相似,基本可以断定作者是参考了《三国志》中相关的内容,而将《蒙求》古注本中关于“王粲背碑文”和“王粲复原棋局”的内容扩充之后写成了“说话文”。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改编呢?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作者想使说话文的内容尽量与标题“王粲覆碁”产生联系,起到一个补充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因为读者单看这个标题可能并不能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以就很有必要在说话文中对这个故事进行具体的讲述。而第一段“王粲背碑文”的故事虽然与“王粲覆碁”的故事看似无关,但是却可以看作是起铺垫作用的一个存在。因为它讲的是王粲小时候的故事,这能证明王粲本人确实是天资聪颖,从小记忆力超乎常人,从而为后文王粲完成更高难度的“复原棋局一子无错”的故事做出铺垫,增加其可信度。对比《蒙求》古注本中对王粲的生平和故事的简单描述,《蒙求和歌》“说话文”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生动吸引人,还突出了重点,与标题“王粲覆碁”相呼应。

虽然《蒙求》古注本中在一开头就直接写明了其内容参考了“魏志”(也称魏书,即《三国志》“魏志”),但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手上现成的资料,而是追本溯源去查找了《三国志》中相关的内容,从而完善了创作的内容。这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汉学修养,也体现了作者,乃至当时的日本知识分子一丝不苟、严谨的创作作风。

四、“王粲覆碁”和歌解析

前面分析了“歌题”“说话文” 的部分,接下来分析压轴的和歌部分。

カヘルカリ ヘダツルクモノ ナゴリマデ ヲナジアトヲゾ 思ヒツラネシ(片假名版本)

一提到大雁,首先就能想到它们整齐地排成一个“人字形”的画面。这首和歌也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场景:春天,大雁们整齐地排列着,沿着云留下的轨迹(向遥远的故乡)飞去。和歌中“ヲナジアト(同じ跡)”这个词是理解这句和歌以及探究和歌与说话文之间的联系的一个重要线索。“同じ跡”意为“同样的痕迹或足迹”,在这首和歌中指的是前面的大雁跟着后面的大雁的飞行痕迹前进,排成了整齐的“人字形”。使用“思ヒツラネシ”这个动词起到了一个拟人化的效果,可以理解为后面的大雁心里想着一定要紧跟前面的大雁的步伐前进。

うちみだれ 霞にきえて ゆくかりは 同じ跡をぞ おもいつらねし(平假名版本)

平假名版本的和歌和片假名版本的和歌意思基本一致。只是片假名中的“雲”在平假名中变成了“霞”,“帰る雁”变成了“ゆくかり”。但是由于关键的“同じ跡”和“おもいつらねし”两个关键词完全一致,而且句型也没有变化,所以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来看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从表达方式以及用词来看,比起片假名版本的和歌,平假名版本的和歌更能体现和歌的特色和风情。

从表达方式和表达的内容来看,这首和歌和说话文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关联,但是“同じ跡”这个词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线索。前文中提到,在“说话文”部分主要讲了“王粲背碑文一字不差”和“王粲复原棋局一子无错”两个故事。仔细一想,“背碑文一字不差”和“復原棋局一子无错”都体现了一种准确性、一致性,这其实和大雁们以“同じ跡”飞行具有一种共性。而且大雁们懂得排成“人字形”飞行省力以及能找到来时的路返回故乡,也体现了大雁的智慧和记忆力,这一点与“说话文”中所重点表达的王粲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具有共性。如此一来,和歌的内容也就与说话文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了。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考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蒙求和歌》是一部融合了“和”元素和“汉”元素的和汉混合的作品。其标题虽然选自汉籍,但是其歌题又是选自具有日本文化风情的和歌集;说话文的故事虽然选材自汉籍资料,但是作者又对其进行加工将其改编成了和文,而和歌虽然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但是作者又将其内容与说话文、歌题、标题整个融合在了一起。而且这种融合并不是“和”元素和“汉”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两者融会贯通,真正实现了“和汉混合”。

所以可以说《蒙求和歌》的创作是和汉文化交流的结果,它让我们见证了和汉文化激烈碰撞的火花,但同时它也构架起了沟通和汉两种语言、文化的桥梁,时至今日,仍发挥着它的作用。

猜你喜欢
归雁和歌三国志
霜天晓角·秋思
毛南和歌
称象
山县和歌
大话三国志
归雁
萨尔浒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On e at a Time
贫困县吸引“归雁”,靠的是耐心和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