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分析

2021-06-25 17:15杜丽娜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感文学作品美学

杜丽娜

对于日本文学来说,“物哀”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具有较高的地位。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越是美好的事物就越容易消逝,这可以用“瞬间美”或者“美之短暂”进行概述,“物哀”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至纯、至美、至善的悲泣感,悲与美具有很多的共通之处。“物哀”可以称得上日本美的源流,基于此探究日本国民的性格特征,发现日本人更喜欢傍晚的残月和深秋散落的花瓣,这主要源于孤独的残月和散落的花瓣中隐藏着令人为之感叹和惋惜的哀愁,同时也会带来一丝美感,由此,“哀感”和“美感”就共同體现了“物哀美”的精髓。

一、物哀的文学内涵和发展

(一)物哀的文学内涵

关于物哀的文学内涵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籍《古语拾遗》,在《古语拾遗》一书中“拾遗”作为感叹用词,在日常用语中可以作为任一情感的表达,这与汉语体系中的感叹词用法一致,具有相同的语言功能。随着文化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汉语体系对“物哀”的描述不够准确,未将“物哀”的内涵深层次表达,为此,对于“物哀”的表达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理解,需要通过研究相关记载对其作出深层次阐述。日本学者对“物哀”的研究更加深入,对其国内文学作品梳理后,对“物哀”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着重强调关于哀愁的情感。可见,对于“物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其内涵涉及人的不同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为此可将人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归结到对“物哀”的理解。具体分析,可将“物哀”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即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可将其拓展为世间万物、世间百态及社会现象。另一方面是“衰”,即情感表达。主观个体流露的情感。将主观的“衰”与客观的“物”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境界,形成了相应的美感,这样的美感是基于深厚的感情为依托。同时其他学者提出“物哀”在思想上分层次,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对人性的感动,二是对世间百态的感动,三是对自然事物的感动,进而体现出对自然美的心境。可见“物哀”的内涵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体验感受,在文学作品中受艺术的影响,升华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美感,体现出重要的美学思想。

(二)物哀的发展

真实是日本文学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前提,真实指的是文学艺术描述的事物是真实可靠的,其抒发的情感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真实的特性在日本文学作品《万叶集》中充分展现,通过分析该作品可以发现作者对于大自然朴实无华的自然美的追求,其作品中反映的“常住不变”的理念是真实的情感表达,作品体现了这一时期日本文学作品的特色。随着日本文学作品的不断发展,其审美观念也跟着发生变化,关于“衰”的表达随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情感态度变为了“物心合一”的主流趋势。由感动情绪表达逐渐变成了伤感情绪表达,并成了日本文学的主体情感,将生活中的情感与“衰”文学融合,由此,“衰”加上“物”成为了日本文学表达的主流情感,同时也成了日本民族特性的诠释。正如叶渭渠评价《日本文学思潮史》中对“物哀”做出的解释:“是对感受到的事物的爱怜与同情之情”,其中事物指的是人或物或是社会现象。“物哀”是在特定的时期有感而发,对日本文学中美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本文学作品物哀美学产生原因

(一)自然条件因素

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岸的岛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灾害较多。日本人民为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养成了相对坚韧的性格。但是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常常流露出悲观和失望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较多,其文学作品大多描述自然灾害,同时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该小说集以阪神大地震为中心创作而成,每篇故事都围绕着阪神大地震及“大地震后的世界”展开。全书以第三人称写成,每篇的人物与舞台都不连贯。这六篇作品的共同点是,其故事发生的时间点都是在阪神大地震到“东京地铁毒气事件”之间,虽然村上春树刻意淡化处理阪神大地震与《神的孩子全跳舞》中人物的联系,但是忧郁、感伤、苦闷的情调渗透了其中所有作品,而非强震后常见的狂乱与歇斯底里。这类文学作品在日本较多,日本“物哀”的美学理念离不开其自然环境的影响,其“物哀”是日本人民心中的真实表达,后期发展为一种审美形态。

(二)审美观念因素

我国地理辽阔,资源丰富,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的宏伟壮丽描写较多,常体现出恢宏大气,形成豪放的气势。在审美上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其对日常生活细节描述较多,反映出作者细腻的情感,例如:《源氏物语》中的 “物哀”美学,渗透着对世间百态的细腻感伤。这种文学传统在日本文学中一脉相承,在《雪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挪威的森林》虽然没有直接继承这一传统,但在文中也透露出一种清冷、静谧的美感呈现出“物哀”。小说中的死亡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不管是草原上那口象征死亡的枯井,还是与世隔绝的森林,都是静物。这些形象的选择与小说中象征“生的希望”的萤火虫不同,小说中的死亡体现了一种静谧的美感。日本美学理念中,不仅仅注重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同时也侧重对稍纵即逝的瞬间事物进行描写,也许只有短暂且容易失去的事物才能让人流连忘返。正如日本樱花的花期只有20天,观赏周期短,日本人对此充满了热情,其认为短暂且美好的事物才是永恒的。

(三)中国文化的影响因素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与日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日本文化受到我国文化的影响,其“物哀”美学观念同样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例如:白居易的诗在其生前流传到日本,在日本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日本作家高度评价白居易的诗,《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就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在白居易的诗上有很深的造诣,她的成就在《源氏物语》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白居易的《白氏文集》,不仅是将白居易的颂词巧妙地融入了《源氏物语》中,还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书中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恰当地结合在一起。白居易在晚年由“达则兼济天下”向“穷则独善其身”转变,这种乐天知命的思想与佛教的色空观一起,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体现了“笃信冥报净土、作来生之计”的思想。佛教的发展在唐代时期达到了顶峰,佛学思想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意义深远,川端康成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佛学的“空”和“静”,在作品中除了作者自己的审美外,通过描写美的极致,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一)物哀展示的情感价值观

日本文学中物哀是基于经验的情感表达,是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不是文学中的词语个体,其关键点在于文学作品给读者感同身受的體验和感悟,是对世界最直接的感悟,即读者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体验其中的情感变化。例如:在日本封建时代开始阶段的镰仓时代,从贵族领主制形态向武士领主制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幽玄带给人们深邃的感受;日本历史上武家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的江户时期,该时期文学作品中给人淡雅的感受,体现出古朴的气息。因此“物哀”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作者对世间百态的感悟,是对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有对世事无常的伤感,同时也有打动人心的感动瞬间。

(二)“物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日本是一个四季分明、景色多样、风景如画的地方,民众对一年四季的变化较为关注,对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季节景色体会深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运用“物哀”的美学手法,对自然景物有非常细致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实现主客一体,日本文学的很多作品都是如此,作者从自然环境的变化中寻找灵感,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变化歌颂自然,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物哀”手法表达的情感更加真挚,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

(三)“物哀”表达朦胧美

“物哀”作为日本特有的美学理念,“物哀”的应用非常多,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日本古典文学作品通过空灵的境界描写,给人以幽静、神秘的意境,是一种较为虚幻的意境,作品文体自由,内容有深意,不能用直接的语言去描述,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例如,在《其袋》诗歌作品中,环境描写朦胧清幽、耐人寻味,表达出作者淡然的心境,读者要结合自己领悟去思考文中的深意。

四、结语

在日本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物哀”具有极其重要的审美价值,“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中随处可见,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中,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物哀”是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学中的一种美学理念,“物哀”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文学创作方法,更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在全社会形成的一种美学思想潮流。日本文学作品物哀美学产生受到自然条件因素、审美观念因素、中国文化因素等影响。“物哀”的运用展示真情实感的情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景物意境上塑造出朦胧美。“物哀”在新时期日本文学的研究和阐释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物哀”的分析和研究。在把握“物哀”的基础上,要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形成对日本文学的新认识。

基金项目:西安财经大学2019年度科研扶持计划《三岛由纪夫作品的美学范式研究》(项目编号:19FCZD13)。

猜你喜欢
美感文学作品美学
仝仺美学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纯白美学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妆”饰美学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