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逐更筹尽,春随鸟鸣回:《鸟语啁啾》的原型解读

2021-06-25 17:15解英男杨东英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弗莱鸟语劳伦斯

解英男 杨东英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他的作品在关照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民众的心理体验、社会习俗、人伦道德和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因过多描写情感和性爱而受到猛烈抨击。作为他笔下仅有的几部具有东方神韵的散文之一,《鸟语啁啾》围绕重生的鸟儿展开想象,描绘了各色各样的鸟儿在黑暗恶劣的严寒面前直面同伴的毁灭,只为等待春天到来那一刻动声歌唱的生动画面。劳伦斯在作品中展现对寒冬、对死亡这一悲剧的诅咒以及对春天、对生命这一喜剧讴歌的同时,更在春天万物复苏这一美好场景下隐藏了工业文明冻伤的社会能够死而复生的美好期许。

相对于散文作品来说,国内外学者大都乐于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劳伦斯的小说及其涉及的两性关系上。尽管是代表性散文《鸟语啁啾》,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鸟儿背后的生命思想。因此本文另辟蹊径,从神话原型批评视角出发解读《鸟语啁啾》,从原型叙事结构和原型主题两个方面分析二十世纪初工业文明下,劳伦斯赋予文中的冬天和春天的真实含义以及隐藏在春天万物复苏下的深层内涵。

一、原型批评探究

原型批评理论的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及著作《金枝》,其中考察了原始祭祀仪式与神话的关联问题。同一时期,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这种来自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积累的内容就是熟知的原型,最早也由原始部落的仪式和神话展现出来。

由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和文化领域的“再神话热潮”,文学和神话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文学批评界的焦点。作为独树一帜的批评理论家,诺斯罗普·弗莱集合了弗雷泽和荣格在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上的研究,提出了原型批评理论。但与前人的研究不同的是,弗莱更侧重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原型。如果说原始部落中的原型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文化意象,弗莱则认为,原型作为一种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可称为系统的文学意象。通过原型的暗示,人们更容易发现隐藏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含义。原型批评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大都体现于弗莱的著作之中。

在《批评的解剖》中,弗莱以自然规律和文学演变为对照,以自然界一年四季更替的循环往复来阐释文学的叙事结构,即春天的喜剧,夏天的浪漫传奇,秋天的悲剧和冬天的反讽。冬天之后又是春天,文学在经历了传奇、讽刺之后现在又到了回归神话的时候了。弗莱将文学的发展演变看作是有机循环,并通过这种方法将文学循环发展规律呈现出来, 与“移位神话”的理论合为一体。另外,在《文学的原型》中弗莱提出:“神话作为主要的激励力量赋予仪式原型意义,又赋予神谕以叙事的原型。因而神话就是原型,不过为方便起见,当涉及叙事时我们叫它神话,而当涉及含义时更改称为原型。”可以看出,弗莱的神话原型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有一部分可以重合:神话便是原型,原型便为神话。因此文学中的原型人物就可与神话人物相对应,原型主题就可与神话故事主题相对应。

二、《鸟语啁啾》的原型叙事结构分析

在《鸟语啁啾》中,劳伦斯在借用严冬中鸟儿的啼叫证明生命顽强的同时,更通过外聚焦叙述为读者展现了春天和冬天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并在其中蕴含了些许喜剧和悲剧的意味。

(一)冬天的悲剧——旧秩序的统治

通过简洁准确的叙述,劳伦斯将《鸟语啁啾》中冬天的季节特征鲜明地刻画在纸上。一方面,与大众视野下的冬天一样,它“持续数周”,“封冻一切”,它用一片“冰冻的沉寂”带给这个世界“死鸟横陈、一片残尸”。另一方面,文中的一些超乎寻常的描述性字眼,使这个冬天处处散发着黑暗腐败的悲剧气息。劳伦斯将天气转冷这一常见的季节温度变化表述成“大地被寒冬窒息扼杀”,将普通的冬天描述成一段持久的无情残酷的时期,原本欢快流淌的清澈泉水也成了地下黑暗的潮水,将毫无希望的旧秩序带来人间,映射出这世界其他生物对此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严冬恐怖的脚步前行的悲剧场面。

作品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挖掘到这种悲剧色彩的源头。在《鸟语啁啾》的创作期间,英国国内破败不堪、创伤巨大,正处于类似《鸟语啁啾》中的血腥恐怖的寒冬之中。除此之外,据气象记载,英国1916年和1917年的冬天是那几年最长、最冷的冬天之一,可见劳伦斯在文中所刻画的冬天正是当时英国人民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同时,由于劳伦斯的德国执教史以及妻子的特殊侨民身份,夫妇二人始终生活在官方的严格监控之下。被扰乱的不仅是他的生活,劳伦斯的思想与创作也深受影响。冬天般的社会状况以及劳伦斯的亲身经历为《鸟语啁啾》的冬天平添了几分悲剧色彩。

(二)春天的喜剧——新世界的开端

一方面,与冬天的细节描写类似,劳伦斯鲜明地展现了春天即将到来的特征。“天气突然变好。风向转南,吹来温暖平和的海风,春水也从泉眼里汩汩而出”。野鸽、画眉、斑鸠以及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鸟儿更是无视之前惨不忍睹的生命毁灭景象,此起彼伏地吹起新生命诞生的嘹亮号声。但另一方面,与冬天的悲剧截然相反,即将到来的春天处处洋溢着喜剧的气氛。作者将春天比作“新世界、新生命”;冬天消逝,春天即将到来这一季节更替则被表述成旧秩序的重荷让位,“黑暗的湖水总有一天要退去……变出了一个新天地”。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可以得知:洋溢着喜剧、欢乐和圆满氛围的春天恰恰诉诸了劳伦斯对于社会及人民能回归纯朴的美好期许,代表了人民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劳伦斯的童年属于诺丁汉郡,在他的《诺丁汉矿乡杂记》中,記忆中的那片故土土地肥沃,森林密布,充满诗意。“没有汽车,矿井只是田野上一些皱褶。”除了环境优美,居民的精神世界更没有遭到异化,人们仍保留着淳朴的天性和对美的追求,靠着自然的本能和血性意识生活与工作。也正是因此,劳伦斯幼时的内心就种下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种子。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包括诺丁汉郡在内的类似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开采煤矿,自然环境不再美丽。与此同时,英国人民天性中对纯朴和美的追求也逐渐荡然无存。作为一名作家,劳伦斯无力在现实中改变现状、改革社会,只得举起自己手中笔来表达当下深切的忧患意识以及未来社会能发生改变的期盼。

三、《鸟语啁啾》的原型主题分析

“死而复生”作为古老的神话母题,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为热门的神话原型主题之一。从一些民族的古老神话观念中可以得知,神去往冥府并复返世间,即所谓的“死而复生”:主宰一切生物生殖繁衍能力的神离开阳间,植物停止生长,动物不再繁殖,所有的生命都面临着毁灭,而伴随她每年一次的归来,大自然也一次又一次重获生机,死而复生。

《鸟语啁啾》描绘了一幅鸟儿不畏极端恶劣的严寒,在春天到来之际面对同伴的死亡仍能欢快歌唱的场面,写出了劳伦斯从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中受到的启迪和激励。但在现实层面中,从原型批评视角来看,文中象征着旧秩序的黑暗冬天和象征着新世界的光明春天被塑造成死亡与重生的代表。《鸟语啁啾》中的冬天只有持续数周的严寒,遍野横陈的破碎鸟尸以及黑暗的潮水。劳伦斯借这些充满悲剧意味的意象暗喻非正义的压迫对英国人民肉体上、精神上的摧残,飞速的工业文明对和谐美好田园风光的毁坏以及利己的物质主义思想对人性真善美的荼毒,照应了英国当时正经历的残酷的冬天,一切都即将面对死亡的真相。

但幸运的是,在劳伦斯笔下,一切旧秩序的产物都要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界让位。尽管路上的冰冻还未完全解开,但田野里早已传来野鸽、画眉和斑鸠等各类鸟儿的啼叫。尽管黑暗的潮水还未褪去,地下的春水卻在泉眼中早早等候着汩汩而出,“忽然间会在潮尾凯旋般地摇曳起几朵藏红花。它让我们明白,天地变了”。这些意象暗含的美好在当时的确很难实现,但凭借着人民对生命的渴望, 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劳伦斯相信所有的黑暗会成为尘埃,“人类的春天”会随着“冬天”的逝去迎面而来。劳伦斯一生中深感人类生活环境和精神追求在病态的工业文明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为此,他仍坚持不懈地追求着那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美与和谐的记忆,并为它们能够“死而复生”发出了诚挚的呼唤。

四、结论

通过原型批评理论解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了解神话故事的同时也能将作品中的原型叙事结构以及原型主题等进行分析置换,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深刻剖析作品主题。在《鸟语啁啾》中,象征旧秩序的冬天的到来是悲剧的上演,代表新世界的春天的来临是喜剧的开端,冬天的离开、春天的接替则借鉴了死而复生的原型主题。在神话原型的加持下,《鸟语啁啾》表现了劳伦斯在对工业文明毁坏和谐美好的田园风光,物质主义荼毒人类的精神世界,以及非正义压迫摧毁人类幸福与和平的批判的同时,仍怀有着一切可以“死而复生”的真切愿望。

猜你喜欢
弗莱鸟语劳伦斯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鸟语
听鸟语
英国 FLYGER 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鸟语者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