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

2021-06-28 18:08尚伟伟姜蓓佳张顾文余天佐
高教探索 2021年5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

尚伟伟 姜蓓佳 张顾文 余天佐

摘 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基础保障。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背景下,通过对1381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及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其从教意愿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均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感知行为控制即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认知对其从教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大;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建议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发展,保障教师资源充足供给;完善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重视专业规范与价值引领,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从教意愿;计划行为理论

一、引言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1]。然而,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地位弱化、非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关注不足、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对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2]。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并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对目前教师教育转型之后形成的非师范院校与师范院校共同参与教师培养这一政策背景的回应和关注不足,尤其是非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从教意愿。那么,在当前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型背景下,亟须对当代大学生的从教意愿,以及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被广泛应用于求职行为、创业行为等诸多研究领域,Armitage和Conner通过元分析验证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可以解释39%的行为意愿变异。[3]计划行为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并为设计行为改变干预措施提供框架[4],它基于预期-价值理论,试图探寻一系列激励因素。Ajzen最早提出该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意图或动机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第一,对行为的信念和态度,即对行为工具性的主观评价;第二,规范性信念和主观风格,即其他人会支持或不赞成他们采用这种行为;第三,控制信念和控制感,即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够支配所需技能和资源来控制行为的程度。[5]计划行为理论主要通过心理结构,如信仰、态度和意图来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决策,为多領域行为意向及行为研究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已经成为目前人类行为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6][7]该理论为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多元前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又符合个体从业意愿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构建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基本逻辑。[8]

关于从教意愿的国际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招聘高素质教师的策略,这对于确保学生的学业成功、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9];二是对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教师短缺的反应,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克罗地亚等[10],教师短缺一直是一场长期的斗争,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研究表明优秀的教师能够培养更优秀的学生[11],但许多国家并未成功吸引优秀的人才成为教师候选人,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好学历背景的人,他们倾向于考虑教师以外的职业。[12][13]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一些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短缺现象与趋势促使教育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研究和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积极主动加入教师队伍。[14]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为教师的原因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Brookhart和Spittle等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15][16]Manuel和Hughes(2006)指出,个人成就、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生活方式和职业地位是影响澳大利亚未来教师教学动机的最重要因素。[17]Spittle和Wang(2004)发现,先前的教学经验、关于教学的文化信仰、获得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全感是影响人们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动机。[18]Boz等学者(2008)指出,内在的职业价值、工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与儿童一起工作以及做出社会贡献是影响土耳其未来教师选择这一职业的主要因素。[19]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师范生群体从教意愿的调查。例如,师范毕业生整体从教意向较低,而性别、专业、家庭收入等对其从教意愿存在显著影响[20];对地方院校师范生的调查显示,地方院校学生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愿较强烈,但农村从教意愿不容乐观,且影响他们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及农村从教意愿的因素相当复杂,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习因素、综合能力和学校因素等。[21]但是,在当前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下,对我国师范生以外的其他大学生群体的从教意向调查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显然还极为欠缺。

由于计划行为理论过于强调工具性成分,其理论解释效力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22]Watt从教学动机的视角提出了影响教师职业选择(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简称FIT-Choice)的理论框架,其中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因素均对教师职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该理论框架在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23]例如,关于中美职前教师从教动机的比较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等因素可激励大学生从事教育工作。[24]土耳其关于职前教师的调查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对职前教师从教意向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作和家庭的灵活性、工作稳定等福利价值。[25]中国学者朱永新提出,提高待遇和地位是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关键举措。[26]但是,对这些多元前置因素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还比较欠缺。

基于此,本文将FIT-Choice框架中的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变量引入计划行为理论中,依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构建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视角下大学生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如图1),具体提出以下假设:

H1:择业态度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2:主观规范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3:感知行为控制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4:福利价值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5:社会支持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6:福利价值、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调查工具

本文主要依据Ajzen编制的计划行为理论测评量表[27]与Watt等人编制的从教选择影响因素量表(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缩写为FIT-choice)[28],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修改。问卷采用利克特5分量表(Likert Scales)进行设计,并在对初始问卷回收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修订部分问卷题目的表述方式和问题设计,从而得到正式问卷。具体而言,择业态度层面2个问题,如“教师职业有乐趣”等;主观规范层面3个问题,如“我的重要他人支持我选择教师职业”“能够影响我的人认为我应该从事教师职业”等;感知行为控制层面3个问题,如“我的所学能够让我从事教师职业”“我有信心胜任教师职业”等;从教意愿层面2个问题,如“我将成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会成为一名教师”等;福利价值层面5个问题,如“教师职业能让我获得满意的收入”“教师职业能够让我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教师职业能够为我带来我想获得的东西”等;社会支持层面5个问题,如“父母支持我成为一名教师”“在我成为教师的路上,我会得到朋友的帮助”等。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共抽取东、中、西部15个省(市、自治区)的14266名在校本科生,其中有效问卷为13810份,有效率为96.8%。具体见表1,女生11609人,男生2201人;城镇户籍4650人,农村户籍9160人;有教师资格证4527人,无教师资格证9283人;就读师范类院校7637人,非师范类院校6173人;年级分布方面,一年级大学生994人(占7.2%),二年级大学生2831人(占20.5%),三年级大学生7844人(占56.8%),四年级大学生2141人(占15.5%)。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2.0、AMOS22.0、Mplus6.11等软件进行数据的编码、管理与分析。首先,采用SPSS22.0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检验问卷的α系数;采用AMOS22.0对具有潜变量特征的变量进行验证,得出模型擬合各项指标值。其次,采用AMOS22.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变量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信度分析

信度主要检测问卷中同一主题各问题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本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福利价值、社会支持和从教意愿5个潜变量的20个观测变量进行信度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整体值为0.832,各潜变量值在0.781-0.932之间,均大于0.6,说明问卷各测量指标及整体的内部一致性较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见表2)。

(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

本研究采用AMOS22.0软件检验所提出的模型及假设,SEM作为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达到基本或较好的拟合度是假设检验的前提条件。其中,模型拟合指数是度量模型对数据弥合程度的统计指标。本研究参考Schreiber、King 等人的研究意见,选取了以下几个常用拟合度指标,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样本方差系的方差矩阵S与理论方差协方差矩阵的差异最小的参数值,从而检验模型拟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X2/df=3.41,RMSEA=0.068,TLI=0.923,IFI=0.931,CFI=0.917,说明拟合指标均合理。

(三)理论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1.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福利价值、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基础上,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图2和表3),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从教意愿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作用(P>0.05)。进一步根据标准化系数分析,感知行为控制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大(β=0.621,P>0.01),这说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福利价值(β=0.144,P>0.01)和社会支持(β=0.126,P>0.01)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大,说明教师职业的福利待遇和自身所蕴含的价值功能对大学生从教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再次,主观规范(β=0.075,P>0.05)和择业态度(β=0.053,P>0.001)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大学生生命历程中,影响其职业选择的重要参照便是自己的老师。在职教师的一言一行及处境待遇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重要参考变量。可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的从教选择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与态度也是影响其是否选择教师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积累、能力养成和强化身份认知等内在个体因素,是吸引大学生从教和壮大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福利待遇的提升、尊师重教氛围的养成、在职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支持和教师职业价值的宣扬等外在环境因素,是吸引优秀青年加入教师行业的重要举措。

2.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

根据前文检验结果,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且择业态度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探讨福利价值、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纳入福利价值、社会支持两个变量,并依据温忠麟等研究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本研究通过估计95%置信区间的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随机抽取2000个Bootstrap样本,若置信区间不含0,则表示中介效应显著。[29]结果显示(见图2和表4),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不仅分别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单一中介效应,而且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具体而言,择业态度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间接影响由不同路径的中介效应构成:择业态度→福利价值→从教意愿;择业态度→社会支持→从教意愿;择业态度→福利价值→社会支持→从教意愿,中介效应均显著。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发现,福利价值的中介效应占比最高,达到57.52%,这说明大学生择业态度很大程度上通过福利价值的作用间接影响其从教意愿。因此,提高当前教师的福利待遇,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良好认知,从而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

四、启示与建议

(一)结论与启示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是教育管理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期待和努力方向。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一批好教师,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如果拥有更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视野,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则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基于此,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从教意愿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借鉴计划行为理论和从教动机理论,揭示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进而积极探索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教师队伍的有效路径与长效机制。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表明,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根据标准化系数分析,感知行为控制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效应最大,接下来,依次是福利价值、社会支持、主观规范、择业态度,这说明大学生职业选择更加理性,将教育教学能力作为考虑是否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关键要素。基于此,加强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等内在素养,加大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资源供给,是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首要措施;福利待遇的提升、尊师重教氛围的养成、在职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支持和教师职业价值的宣扬等外在因素,也是吸引优秀青年加入教师行业的重要举措。非师范类型的省属和地方院校可以加强大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提供培训与见习机会,为提升大学生从教意愿提供技能储备。(2)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的路径关系中,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不仅存在重要的中介作用,而且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即择业态度依次通过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从教意愿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内部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此,提高当前教师的福利待遇,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良好认知,从而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从事教师职业。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发展,保障专业课程资源供给充足。基于当前和未来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需求,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受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人口政策变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等外部因素影响,各级各类高素质教师均不同程度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师范院校一直以来是我国培养教师的重要阵地。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封闭定向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但是,非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的参与深度有待提升,尤其综合类大学的教师教育普遍处于边缘地位。[30]同时,师范院校长期以来获得的外部资源和支持不足,办学动力严重缺乏,师范类专业和师范生比例逐年下降,教师教育特色退化,教师教育体系弱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唯有把教师教育学科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给予师范类院校充足的外部资源和支持,激发综合类大学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参与热情,保障充足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供给,提高大学生教育教学类相关课程的选修率,才能为吸引大学生从教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教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其次,完善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切实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明确提出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根据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待遇的提升是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关键因素。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真正让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才能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教师队伍。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提升的问题,而对于职业发展前景与专业发展平台较弱的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待遇问题还未得到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发展的短板,特別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和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师资短缺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更为突出的问题。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短期内只有提高薪酬待遇,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幼儿园教师紧缺状况。

再次,重视专业规范与价值引领,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从古到今,教师都被赋予极高的职业价值,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园丁”“慈母”“春蚕”等。内在价值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是影响择业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职业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使教师这一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尊严的职业,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重视教师的价值引领,挖掘教师的自我潜能,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教师在其岗位上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只有做一个具有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的教师,才能以更宽广的胸襟、更高远的志向、更开阔的视野、更平和的心态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支持环境。

(二)不足與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鉴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旨在运用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进行验证,出于调查的可行性考虑,选取了12个省份的13810名在校大学生开展了调查与研究,不涉及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研究对象选择的数据量还十分有限,使得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较窄。未来研究可以在现有调研的基础上,加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对变量进一步完善,尽量扩大调研地域范围和学校类型范围,为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探讨建立完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2]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ARMITAGE C J,CONNER M.Efficac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A Meta-analytic Review[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40:471-499.

[4]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5]AJZEN I.Attitudes,Personality,and Behavior[M].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5.

[6]SOMMER L.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the Impact of Past Behaviou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 Business Research,2011,10(1):91-110.

[7]LIM H,DUBINSKY J.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Ecommerce:Making a Case for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Salient Beliefs[J].Psychology&Marketing,2005,22(10):833-855.

[8]SON J,JIN B,GEORGE B.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Toward Foreign Brand Goods[J].Management Decision,2013,51(2):434-450.

[9][23][25]KILIN A,WATT M G,RICHARDSON P W.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 in Turkey[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2,40(3):199-226.

[10]FOKKENS-BRUINSMA M,CANRINUS E T.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FIT)-Choice Scale in a Dutch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2,40(3):249-269.

[11]HANUSHEK E,PIOPIUNIK M,WIEDERHOLD S.The Value of Smarter Teachers: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eacher Cognitive Skill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M].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4.

[12]MERONI E C,VERA-TOSCANO E,COSTA P.Can Low Skill Teachers Make Good Studen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IAAC and PISA[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5,37(2):308-323.

[13]VEGAS E,MURNANE R J,WILLETT J B.From High School to Teaching:Many Steps,Who Makes it?[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1,103(3):427-449.

[14]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R].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Profession: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Background Repor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ummit o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Paris:OECD,2011.

[15]BROOKHART S M,FREEMAN D J.Characteristics of Entering Teacher Candidate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62:37-60.

[16]SPITTLE M,JACKSON K,CASEY M.Apply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 for Becoming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25(1):190-197.

[17]MANUEL J,HUGHES J.“Ithasalwaysbeenmydream”:Exploringpre-service Teachers Motivations for Choosing to Teach[J].Teacher Development,2006,10(1):5-24.

[18]WANG H H.Why Teach Science? Graduate Science Students Perceived Motivations for Choosing Teaching as a Career in Taiw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4,26(1):113-128.

[19]BOZ Y,BOZ N.Prospective Chemistry Mathematics Teachers Reasons for Choosing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J].Education Journal,2008,16(1):137-144.

[20]徐国兴,谢安邦,刘海波.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X大学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5):8-13.

[21]付卫东,付义朝.地方师范生享受免费教育及农村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30所地方院校的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1):114-120.

[22]BAGOZZI R,LEE K H,LOO M F V.Decisions to Donate Bone Marrow: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Subjective Norms Across Cultures[J].Psychology & Health,2001,16(1):29-56.

[24]EMILY L,SHI Qingmin,WANG Jian,ZHANG Shaoan,LIU Hui.Initial Motivations for Teaching:Comparison Between Preservice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2,40(3):227-248.

[26]朱永新.切實提高地位待遇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8(4):1-4.

[27]AJZEN 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elf- efficacy,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2,32(4):665-683.

[28]WATT H M G,RICHARDSON P W,KLUSMANN U,et al.Motivations for Choosing Teaching as a Career: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Using the FIT-Choice Scal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791-805.

[29]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30]赵英.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特征研究:基于G省与S省调研结果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13-18.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提升措施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