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1-06-28 08:40赵璇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本解读拓展

赵璇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在编排上具有“数量增加”“主题突出”“梯度明显”三个显著的特点。同时,这些诗词还存在“隐在”的逻辑特点,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同一主题的诗歌由“一首”增加为“一组”,主题范围由“小”渐“大”,同一题材的诗歌内容主旨由“浅”入“深”。基于这些内在特点,教师在对教材诗词进行补充拓展时,应遵循教材主题、学情特点、诗词价值、思维提升四个原则。

【关键词】统编教材 古诗词 文本解读 拓展

当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129首历代优秀古诗文,其中包含112首古诗词,比以往的教材增加了近六十首。这些诗词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编写建议进行编排,“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而且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温儒敏教授将六个年级的诗词编排特点概括为“数量增加”“主题突出”“梯度明显”。

笔者深入研读112首古诗词,发现选编的诗词不仅具有上述特点,还包含“隐在”的逻辑体系。因此,本文拟从人文主题、题材、体裁、诗词特点等角度对入选诗词进行梳理分析,并进一步探寻古诗词的教学空间。

一、文本探“源”

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双线结构”的特点,笔者从“人文主题”的角度进行梳理,发现小学阶段选编的古诗词主题有自然风光、四季景物、儿童生活、传统节日、即事感怀、送别惜别、边塞思归几大类,基本涵盖诗歌所有的题材。同一人文主题中不仅有诗词还有现代文,这样的编排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阅读的张力。具体来看,不同学年段选诗梯度明显,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由“一”到“多”

经统计,课本中选诗数量从低年段到中高年段逐渐增加。数量“隐性”的变化还体现在同一主题的选诗数量上。一年级,一个主题只选一首诗。二年级出现“组诗”,即同一主题选择两首诗歌。三年级“组诗”的构成由两首增加到三首,这也成为中高年段诗歌学习的主要样式——“主题式”诗歌,这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教材的分量过多或者过少,教材的排列紊乱无序或者孤立零散,都会对思维的习惯产生不良的影响。”统编版语文教材選择两三首同一主题但内容或情感表达又有差异的诗歌是恰当的。如三年级下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中《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诗,同样是写传统节日,但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感情有差别。将这样一组诗放在一起学习,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质朴美好的文化基因。

因此,从“一首诗”到“一组诗”的“量变”将促使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发生“质变”。

2.由“小”渐“大”

从“人文主题”的角度来看,每个年级都有一些“高频词”,如“儿童”“自然”。可见,编者充分考虑到6~12岁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将童真童趣和儿童生活中常见的山川四季、花鸟鱼虫都包罗进去,让学生浸润在有趣、美好的想象中,对自然怀有憧憬。这些充分展现了小学生诗歌学习之“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眼界、认知不断发展,像“家国情怀”这样的主题开始出现在中年段课本里。通过学习诗歌,知人论世,让学生去感受古往今来文人志士对祖国的热爱、故园的眷念,从而产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五年级上册爱国“组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虽然作者分属不同朝代,但在面对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时,所表达出的悲壮沉痛、愤恨忧国的情感和收复失地、变革维新的心愿是一致的。在“组诗”的情感冲击下,尽管古今时空相隔,但这种爱国情怀却能深深地感染学生。

因此,主题范围的由“小”渐“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令他们的个人情感从“小我”走向“大家”。

3.由“浅”入“深”

从题材的角度梳理,我们会发现咏物诗、写景诗虽然覆盖了低、中、高三个年段,但诗歌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却在不断深入。

低年段咏物诗,如《咏鹅》《风》《古朗月行》《画鸡》等,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外在性状的描摹,比较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中高年段对物的选择延续了低段的范围,但在诗意内涵上更有深度。《墨梅》《竹石》等诗均由“物”及“人”,或者说“其文如其为人”,表达了高洁的人格和刚直不屈的人生态度。

写景诗在体裁的编排上,从乐府民歌、五绝、七绝这类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的诗歌上升到律诗、宋词。篇幅的加长、体裁的多样承载了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情感表达,需要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深入体会,从而获得情感体验,领悟诗词内涵。在内容和写作特点方面,由简单地描绘自然风光走向情景交融、景中寓理,需要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体会。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不仅描写了春雨润泽万物,更表达了万事万物互生互长的关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可见,题材相同的诗歌在内容情感、表现手法上向纵深化发展,学生浸润于这样“体系化”的诗词之中,思想认识将会不断深化,审美情趣也能逐步提升。

通过上述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其本身的特点与编排的逻辑体系。这样的内在体系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面”的把握。尽管112首诗词不过是无数诗词中的点点星光,但优秀与经典的代表性和魅力足以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生长。

二、“活力”探究

古诗词的拓展阅读既是教材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学习材料的多样化会为学生感受理解的多元化、人文底蕴的深层化提供有力的抓手。同时,落实好课标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

针对不同的年级,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拓展,使教学更具活力呢?笔者认为,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以教材主题为原点,向外延伸

教材中出现的主题和题材是我们诗歌拓展的主要依据。对于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我们可以细化分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并根据难易程度下放到不同年级。如“自然景观”这一主题的写景诗可以分成山川名胜,春、夏、秋、冬四季,山水理趣,田园诗情,边塞风光这几个主题,再分配到各个年级。这样一来,学生对写景诗词的印象不再是零散的,而是一个个“组块式”的有机整体。

2.以学情特点为根本,量“生”定制

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层次、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处于不同的水平,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力和学习力,选择适合的古诗词去拓展积累。这样,为不同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内容才更能为学生广泛接受,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比如,反映儿童乡村生活的诗歌极富童趣,可以将教材中这一主题的诗歌收集整理并加以拓展,给一年级的学生积累,再配合相应的动画视频、诗歌演唱,丰富学习形式。这样学生在记诵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词带来的乐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地接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原动力!

3.以诗词价值为标准,广选博览

入选教材的112首古诗词是从历代经典诗词中撷取的精华,具有代表性,值得学生记诵于心,细细揣摩。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诗句,大家可能并不知道它的出处。最典型的一句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下一句“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这一句诗是出自唐代诗人王贞白的《白鹿洞》“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可见,并非只有名家名篇可以选择,拓展时,广选博览,更利于学生丰富见识。

4.以思维提升为目的,归类整合

拓展的意义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数量的积累,这时对已有的主题诗词归类整合,从作品风格、知人论世等角度分类研习,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重新认识和深度把握,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如从诗人生平、历史背景等角度对历代边塞风光的诗词进行纵向探究,学生对这一类诗词的认识将不仅仅是荒漠的景色、悲苦的情怀,更能看出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不屈斗志。

综上所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在编排上具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体现出这样的层次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基于教材选诗的特点做适当的拓展延伸。相信教师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源头”作用并开“源”引“流”,学生的人生长河将诗意而丰沛!

注:本文系南京市规划课题“五力课程:生活教育新样本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L/2020/234。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文本解读拓展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