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下一个五年的增长动力在哪

2021-06-28 01:12初志伟
商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集群山东发展

初志伟

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既是政治使命,也是历史机遇。

近期,多个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外公布。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还对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建议,是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指导纲要。在2020全面小康到来之际,下一个五年的增长动力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十四五”关键词

创新、区域、内需、现代产业、引才聚才、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夜经济、高端芯片等是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高频词汇。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共同关注点,我们可以管窥未来各地发展重点和路径。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其动能可以总结为“新五化”,即数字与智能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城市群与城乡一体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新型经济全球化,前三项体现尤为明显。

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目前已经进入大爆发前期。各地在过去几年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浙江曾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打造,取得了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3%的成绩。在“十四五”规划建议里,浙江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上海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圳提出“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的战略目标。

山东提出建设数字强省,加快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软件等关键基础领域创新突破,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信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位于济南的中国算谷,预计2022年数字产业规模超5300亿元,着眼抢占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是山东发展数字经济的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各地规划建议都强调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与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社会治理等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实体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上海提出“3+6”产业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業实现规模倍增,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圳布局的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已经逐步成为新兴产业的主力军,深圳的目光已经超前转向新的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空、氢燃料电池、增材制造、微纳米材料等前沿技术创新领域,并提出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山东致力于培育新兴产业调整结构,升级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整体提升制造业的水平。

山东省产业布局的特色是相对分散,山多峰少,“灌木丛”比较多,缺少“参天大树”和“大森林”,产业生态尚未形成整体优势。“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一批领航型企业、优化重点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等思路举措,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日照-临沂先进钢铁基地,建设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世界铝谷、山东半岛“氢动走廊”被写入规划建议。其中,打造裕龙岛高端石化基地最具代表性,将全省炼化产业集中在裕龙岛,以链条化、集群化为方向,推动高端化工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世界一流的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

城市群与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城乡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形成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各有特色,或解决大城市病,或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或对标世界三大湾区,加上“十三五”收官之际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成渝都市群,“十四五”时期如何聚集资源,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值得借鉴。

北京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提出了“加快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推动长三角各地发展规划协同”。重庆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的目标。此外,“深圳都市圈”的概念2020年也开始浮出水面。

山东2020年确定了省会、鲁南、胶东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里对每个经济圈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做强省会经济圈,放大科创优势,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胶东经济圈,突出海洋特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创新中心、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振兴鲁南经济圈,聚焦转型提质,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既是政治使命,也是历史机遇。“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共建黄河科创大走廊。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

山东特色鲜明

据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透露,在“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起草阶段,各方意见主要集中在深化科教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这也是山东的特色。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与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山东肩负的两大使命。未来5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将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将实现重大突破。到2035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将全面形成,并建成现代农业强省。目前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未来将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

海洋是山东的巨大优势,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文件用12部分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明确了科教融合、产业发展、扩大内需、农业农村、经略海洋、区域发展、深化改革、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民生保障、安全发展等方面的思路和重点工作。用“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系统回答如何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在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开好局、起好步。

济青双核凸显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涉及青岛12次,济南11次,远远高于其他14个城市,可见济南、青岛双核地位凸显,目标直指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城市”。

规划建议从不同层面提到了济南、青岛,明确了城市的发展定位。济南与青岛共同定位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际招商产业园、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济南的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还有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算谷、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黄河大数据中心、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家中心城市、“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青岛定位有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国际航运枢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区域性韩元日元结算中心、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现代开放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对比发现,剔除两市的共同点,济南冲击第10个国家中心城市,第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加突出强省会。青岛则更具开放性,利用青岛在“双循环”中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放大上合效应,拓展日韩合作。深耕海洋,在海洋科研、航运枢纽等方面发力,与其他城市争夺国家海洋中心城市。另外,青岛未来换道超车的关键——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以及海尔卡奥斯平台获得支持。

“十四五”即将开局,未来五年,我们将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格局和发展目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五年以后再回顾,这是失去的五年,被超越的五年,还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我们需要找准山东位置。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让我们对山东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有新的期待。

·相关链接·

“十四五” 山东十强产业

未来在山东,哪些产业集群将最引人注目?答案一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十强产业”。根据最新数据,目前山东初具规模的十强产业集群已达108个,年营业收入约5.5万亿元。此外,在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山东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山东在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上的提前布局,已初见端倪。

山东十强产业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正是抢了布局之先势,“做强做优做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这次被明确写到山东“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山东同时提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产品链迈向中高端的十四五目标。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从建立“十强产业”到“初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和全国其他正在发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省份相比,山东的力度可谓强大。

根据《201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一年山东也收获了十强产业发展的一大桶金。

“四新”增加值占比达到28%,投资占比达到4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0.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增加值分别增长5.5%、5.7%和9.3%,依次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3、4.5和8.1個百分点。

哪些产域集聚最明显?

这一期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一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山东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

从产业范围上看,这7个集群涉及产业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体现了山东的产业优势,与山东确定的“十强产业”的范畴基本一致。实际上,目前山东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已达108个,年营业收入约5.5万亿元,集聚规模以上企业近1.6万家,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山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形态。

结合山东已经公布的两批“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名单,105家领军企业来自山东16地市,无一地缺席。

特别是枣庄,随着第2批“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名单的发布,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济南、烟台和青岛共41家,占比接近总数的一半,体现了济青烟“三核”引领作用。

按行业分,105家领军企业里从事医养健康产业的企业数量最多,有18家;高端装备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并列第二,各有16家企业入选。高端化工产业以15家企业的数量位居第三。

可见,山东正在发展的“十强产业”中,医养健康、高端装备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企业集聚态势最为明显。

猜你喜欢
集群山东发展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