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外语教学的实施路径分析

2021-06-29 04:03刘冰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3期
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思政

刘冰

摘要: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大学外语因其学科自身特点和普及性,对“课程思政”与课程教育如何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探索大学外语教育中语言教学和“课程思政”有效的实施途径,具体阐述语言教学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实施过程,实施结果与反思以及对未来 “课程思政”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2019年3月1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大学外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大学外语因其学科特点和普及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变得尤为重要。大学外语的教学目标就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同时还有具人文性。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与文化有着双向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大学外语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是占课时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以我校为例,大学外语课程时间为两学年(四学期),第一学年基本学时为周8学时,第二学年基本学时为4学时,另外还有一些附加的特色课程,模块课程等。

我校大学外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也都是新形势下的新版教材,教材样式和内容多样化,其中涵盖语言,文化,社会,经济,人文,艺术,科技,全球化等多个领域,目前的大学外语教材已经针对文化自信做出了一些改编,但是很多新增内容与章节内容契合点不高,结合度不够。如果长期单向文化输出会降低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大学外语教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要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让学生辩证理性的认知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时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学外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实施原则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简单地增开一门课,也不是简单地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因此“合理”,“适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每一章节涵盖的内容,来提炼本章所涉及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热点,法律法规等元素来开展“课程思政”。既要注重传授语言本身的知识点和技能,还要合理地适度地关联教学内容中隐含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做到不僵硬,不流于形式。

(二)实施内容和目标

授课教材: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 Unit 5 Warm-up Activities & Text A “If the Dream is Big Enough”

教师要预设好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其中包括语言认知,语言技能,以及情感目标,要确保三个目标保持协调性,融入性和一致性。

1. 语言认知:语言认知体现在语言点和内容层面。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单词,词组,重点难点句型,语法点,文章结构,阅读技巧以及写作技巧等等。

2. 语言技能:语言技能体现在构建语言能力及思辨能力层面。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和资源之后,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把输入性知识进一步转化成自我知识建构体系中的资源,以便于今后知识的输出。

3.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现在融入“课程思政”层面。教师将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有效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性,在学习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三)实施方法

为了使 “课程思政”有效地渗透到外语教学内容中,借助多模态资源,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此教学目的。由于教材内容有限,教师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为补充,这样既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施步骤

1. Warm-up Activities

本单元Warm-up Activities包括匹配题和英文对话,内容涉及一些体育项目的专有词汇,教师在授课时要学生掌握教材中一些体育项目专有名词,另外要补充一些其他常用的不同种类体育项目名称以及和这些项目搭配的固定动词,搭配使用的规律等语言点。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s? Why do you like it?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doing exercise?”。 在学生们积极讨论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们了解作为当代青年,除了勤奋学习,锤炼身心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2.Lead-in 导入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与梦想有关,在Lead-in导入环节可以给学生播放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视频“I Have a Dream”,由于課时限制,可以选取其中六个 “I have a dream” 排比的经典选段,这一部分马丁·路德·金把梦想实现的范围从大到小层层缩进,极具号召和感染力,真挚地表达了包括他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期盼与向往。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既生动地学习了语言知识,又了解了文化差异。学生互动环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例如“What is your dream? How 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3.课文内容

本单元主讲文章是关于一个小女孩如果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文章主人公想通过打篮球来获得奖学金,进而实现进入大学的梦想。小女孩虽然天赋不足,也经历过挫折沮丧,但是在家人的支持鼓励和自己的坚持拼搏下,最终实现了梦想。除了讲授课文内的语言点,知识点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能领悟到文章的主旨:“If the dream is big enough, the facts don’t count.” (心中有梦想,风雨不折腰!)。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很容易的提炼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那就是“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的道路也一定是充满艰辛坎坷,唯有脚踏实地,不轻言放弃,才能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惟有志存高远,才能行稳致远。

此处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心中的人和事来展示本篇文章主题,通过分享他人的经历和故事,激励学生们为“个人梦”而奋斗,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3. “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通过教材每个部分的讲授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内容里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很好地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从“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到了解“文化差异”,最后到“梦想主题”,教师都可以选择适当的资料,经典案例,个人事例,名人名言等方式将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结合地顺其自然,不牵强,不生搬硬套,在课时上保证“适度”、“适量”原则,既不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思辨性和爱国情怀。

4. 实施结果和反思

以往教师在讲授完课程内容之会通过考试等手段对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行评价,但是这种终结性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全面性。现在,课堂上加入“课程思政”内容之后也应该形成一套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提升思想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客观辩证的思维模式。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不断地改进和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使“课程思政”真正做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

四、对“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相融合的设想

1.随着“课程思政”逐渐融入大学外语课程,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课程思政”需要大量丰富多样的资源予以支持,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深入挖掘、整合、系统归纳网络上的“课程思政”资源,结合线下教材内容,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资源库。

2.大学外语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的“课程思政”只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尽可能的把二者融合。但是还是存在单一性,零散性以及缺乏系统性等弊端,因此,未来希望可以以团队模式将零散的,单独的“课程思政”元素编写成校本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模块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团队,大家集思广益,使“课程思政”更加完整化、系统化、规范化。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监督指导

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例如课前就本单元主题准备presentation,以演讲,PPT演示,小短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文章主题,课文内容等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展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不同的“课程思政”思路,打破个人思维模式的局限。

五、结语

大学外语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课,因此把英语教学转化成英语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客观辩证的理解认知文化差异,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是每个高校外语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在实践教学中,系统化教学设置、个性化教学模式、协同化育人机制、以及综合性评价体系建构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外语教学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堂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马一杰.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分析[J],现代交际,2021.11:167-168.

3欧思佳.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6:123-124.

4张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育路径[J],高教学刊,2021.18:189-192.

猜你喜欢
外语课程思政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