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中的传统中国结符号化应用探究

2021-06-29 10:10陈健管志刚
关键词:服装设计符号内涵

陈健,管志刚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结”文化是我国传统“吉”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样式之一[1]。直到今天,中国结仍以手工编织的文化艺术形式,继续扮演着装扮生活与代表美好愿景的吉祥符号。中国“结”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延续性,反映出中国人对于该文化现象的认同与喜爱。在中国“结”文化中,“结”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内涵,体现出我国传统造物构建在“型”“意”“功能”等方面的立体化思考与智慧。

当前,对于中国“结”文化的研究,可分为“文化发展研究”“造型特点与文化内涵研究”“美学特点与艺术装饰研究”“文化应用研究”“保护传承研究”“编织技艺研究”等方面[2]。例如,郭慧敏、许星分别在《中国结与中国吉祥文化》《略论中国结》中,围绕中国人对于中国结的文化性与认同性展开研究;吴庆利、黄作林、杨悦、王雪梅从中国结的发展脉络入手,着重分析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性①吴庆利《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138-140页;黄作林、杨悦《浅论中国结的文化涵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125-128页;王雪梅《试论中国结的艺术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90-92页。;姜美娟、丁力、陈渝从传承的角度,基于中国结的文化内涵进行现代应用研究②姜美娟《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第23期,22-23页;丁力《三大传统手工艺在玩具形象中的运用研究》,《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00-103页;陈渝《在标志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的哲学思考》,《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62-164页。;孟恂民在《“中国结”艺术:设计与消费》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结”文化的巨大的市场价值。分析已有成果,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对于中国“结”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其文化艺术内涵的理论分析。近些年,学者开始注意中国“结”文化的应用研究,然而对于中国“结”文化的应用方法与范围的研究还欠全面。中国结作为一种典型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从符号学的视角,以符号互动理论展开应用研究较少。服装设计的功能性、审美性,以及它的形式与构成具有文化依附性与传递性的属性,是一个可视化、亲民化的载体,有利于中国“结”文化的应用转化与传达。本文在分析中国“结”文化符号性的基础上,引入符号互动理论,试图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探讨中国“结”文化符号的应用。

一、中国“结”文化的符号性

中国“结”文化源远流长。据《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注》称:“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结”曾经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记事”符号,扮演者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后续文明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对于“结”的表现形式与应用的探索也从未停下脚步。

中国“结”文化与传统服饰文化息息相关。从服饰的角度来说,“宽衣博带”是传统汉服的构成特色,由于没有今天的拉练、钮扣等服装配件,衣带打结成为了我国传统服装闭合形成立体空间的途径,同时,围绕衣带之“结”不断演变出众多“结”的文化样式,并且“结”语言在不同时期服饰上的呈现与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传统“结”语言在传统服饰上的表达,体现出中国结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其一,功能性。例如,魏晋时期顾恺之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描绘的服饰帛带[3]67系扎体现“结”的绑系功能式样。隋唐五代时期,服饰雍容大度、百类竞呈,“结”的功能语言在服饰中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唐代周昉画作《簪花仕女图》中清晰呈现的大袖对襟纱罗衫所系结的功能性表现。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襦裙所系涤带[3]108之“结”体现的功能性。可以看出,服饰之“结”的功能性在不同时期服饰风格上的呈现各有特色。其二,审美性。我国古代有佩玉风尚,多用结绳串联与装饰,例如,“战国楚墓彩陶木俑”呈现的“玉组佩”中体现的“结”的装饰性。秦汉时期的“配绶制度”[4]中“组绶”的表现方式同样体现了“结”的装饰性文化特征。明清两代,中国结的装饰性得到了空前发展。例如,明代唐寅《小庭良夜图》《仕女图》、仇英《修竹仕女图》、尤求《红拂图》等都可以看到传统服饰上复杂的装饰性“结”的式样。清代云肩、荷包、香囊等服饰物件上同样呈现了丰富的装饰性“结”语言。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已经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思想语境中,表现为“结”的传情性。中国结的广泛应用与演绎使得“结”的形象得以升华,传达着趋利避害的思想,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结”与“吉”谐音,因而被赋予了丰富的表达美好愿望的内容。例如《楚辞》中写道:“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古诗十九首》有云:“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梁武帝诗《有所思》说道:“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孟郊《结爱》中写道:“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等诗句,通过“结”的形象抒情言志。此外,一些表达同心、聚合的词汇常常以“结”字组词,例如,“缔结”“结发”“结缡”等等,都体现了“结”的内涵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符号作用。

由起初的“结绳记事”到发展沉淀后的“情感表达”,“结”的符号形象早已被先民们赋予了务实而崇高的文化思想。如今的中国结采用手工编制的形式,形成独立的文化艺术品,作为供人们手持、悬挂、摆设和供奉的代表吉祥的象征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结”文化经久不衰,体现出“结”的功能性、审美性、传情性与文化性的符号属性,且中国结的形式与内容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的作用与内涵,满足了人们不断日益增强的需求与愿望[5]。所以,在当代语境下,传统中国“结”文化符号的转化与衍生,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控“结”的符号属性;另一方面在拓展“结”的表现形式与应用范围的同时,同样需要迎合时代特点、迎合当代人的需求,生成一定的社会价值,达到与人的积极互动,才能得到更加有生命力的发展与延续。

二、从符号互动理论看中国“结”符号化设计语言的提炼

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布鲁默(Herbert George Blumer)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人类群体生活是一个过程——客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创造、肯定、转化、以及被抛弃。[6]巴尔特(Roland Barthes)认为符号化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过程,任何“物”一旦被人类使用,就会符号化。通过两种不同方式的符号化,可以把物变成“社会文化符号”和“经济符号”[7]。从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这里指中国“结”文化)就是“客体”,也就是“造物”,人“造物”需要基于一定质料的组织和创造,同时凝聚造物者的主观意向与目的性,以此为导向触发对于物的探索,其结果是所构成的“物”对造物者与使用者达到具体的目的或功能。简言之,造物是“合目的”的过程和结果[8],即符号(物)与造物者、使用者的积极互动的过程即是实现符号价值的过程。服装设计视角下传统中国“结”文化符号化应用,实际上是运用传统中国结文化的符号性完成与服装构成要素之间的积极设想,最终实现与消费者之间以服装为载体的积极互动过程。

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是让现代人能够体验领悟到的“一种精神、风格、韵味,这便是传统的价值”[9]。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认为:符号就像纸,分为正反两面,即分为“能指”和“所指”。从物质对象上讲,“能指”是符号中能被人感知到的物质对象,“所指”是该物质对象所指代的意义[10]。中国结的构成与文化内涵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与转化,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作用,形成了饱满的、经得起推敲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造型层面,还是文化内涵层面都体现出历代人对文化物的创造在“型”“意”“功能”上的立体化思考,如前文所属,中国“结”文化所传递的文化符号特征。

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国“结”文化符号设计语言的提取与应用,可以从中国结的时代背景入手,厘清中国“结”文化的起源,不同时期中国结在形制、结构、工艺、色彩、语义、功能上的发展、表现与认同的符号形象和内涵,即是中国结的“能指”符号(包括形制符号、结构符号、工艺符号、语义符号、功能符号等),且不同“能指”符号的“造物”形式和内容是丰富的,服装设计师只要在符号的转化上体现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尊重、对当代的理解,它的“所指”就显而易见了。通过不同“结”符号的设计语言的提炼与构思,完成与服装构成要素(款式、材料、色彩等)的结合,传递“结”符号的形式、内涵与精神、风格,达到与使用者积极的互动。

三、中国结符号化设计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设计将设计符号(语言)运用在不同形式与载体上,以视觉或者听觉或者视听结合的形式表达[11]。符号化应用为传统中国“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选择,服装设计则扩展了传统中国“结”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和应用范围。在服装设计中,“结”文化符号语言的应用呈现方式应伴随着“目的”的设定而衍生,设计不必刻意地追求传统中国“结”文化符号的还原性与中西方理念在服装设计领域的碰撞占比,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形象和手法来表现兼具时代感、符号性、传承传播意义,表现蕴含着传统“结”文化内涵的现代设计。

1.“结”的功能符号。中国结在形成、发展、转化、认同过程中被赋予了众多表现功能的形象。如前文所诉,传统服装应用方面所体现的中国结的绑系功能、装饰功能;这些功能符号的“能指”即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结的绑系形式、装饰式样与特点,“所指”则是相关背景下的中国“结”文化样貌与内涵。表现结绳功能性与装饰性语言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受到一些设计师的喜爱,在设计表达上设计师以玩味的形式融合到服装搭配中。例如,Stella McCartney 2019秋冬系列,Valentino 2020春夏系列,Maiko Kurogouchi 2019春夏等系列设计中部分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个性绳带、腰带的艺术化设计,既解决了服装立体空间的形成,又体现了设计感。

从结绳的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现代演绎出发,可为中国结符号化服装设计应用带来启发。可以将某一个时期的服饰绑系之“结”或者装饰之“结”的样式特征,还原或衍生应用在一定语境下的服装设计中。例如,应用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同样以功能或者装饰的形式出现,围绕款式特点与相关语境进行设计呈现,体现“结”的功能符号的相关“所指”。

2.“结”的形制、结构符号。中国结本身形象构造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从形制、结构角度来说,中国结具有独立、对称、平整、相同、紧凑等符号特点,传达出一种兼具感性与理性思考的汇聚,是一种代表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形态设计。

在个性化消费如火如荼的现代生活中,设计要显示出广泛的亲和力与引导性,试图勾起消费者的文化共鸣。从中国结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图案设计是一个大众认可度较高的符号设计途径。例如,中国联通公司标志是由代表吉祥的“盘长结”纹样演变而来,通过回环贯通的线条与上下相连的“心”表现其公司管理理念与服务精神。同样,在服装设计构成要素中,款式设计往往需要图案设计来丰富款式细节,将中国结的形制、结构符号形象通过构成设计中的剪影、打散、切割、重复、错位、变形、变异、重组等视觉美学设计手法,构建视觉图案艺术形象与服装设计结合的设计,传达“结”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拓展其表现形式。在图案设计中,围绕“结”的形制、结构符号的提取与构思,以单独纹样、组合纹样的基本型构建视觉图案,例如应用于最常见条纹、格子设计,而后采用印染、织绣或者其他的方式表现在织物上,进行不同风格、类别的服装设计应用呈现。

3.“结”的工艺符号。中国结通常由一根或数根长的绳带通过穿、结、缠、绕、抽等多种手法,按照不同结的构成形式交错纵横编制而成。因编制形式的多样,塑造出众多经典的造型,例如,以编制形式而命名的:双环结、盘长结、团锦结、双联结等;以也有自然物或人造物的造型命名的:梅花结、祥云结、琵琶结、寿字结、福字结等。不管何种工艺造型方法、不管单结造型还是组合结造型都蕴含着独有组织构造。

中国结的编制方式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大量设计灵感。其一,结合纺织材料,以中国结的编织构造为参照进行创意编织设计与服装构成相结合。其二,将针织服装面料织造与中国结编织工艺相结合,根据中国结的编织形式进行组织分析,或是整体面料开发,或是局部装饰的面料设计,应用在服装设计中。以毛衣为例,纺织行业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新的针织面料应用在毛衣上,其织物的创意组织形式与时尚性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围绕不同“结”的组织特点进行织物设计,结合服装时尚化表达,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应用价值。

4“.结”的语义符号。“古代社会,尤其是元明清时期,装饰艺术反映出表现强烈意识形态的倾向性,各种观念都被体现在装饰与纹样中。”[3]152中国结在发展转化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传达着福、禄、寿、喜、财等丰富的内容。例如,盘长结表示相依相伴、永无终止;双钱结表达好事成双、财源广进;磐结表达吉庆祥瑞、普天同庆;吉祥结表达吉祥富贵、平安顺遂;团锦结表达花团锦簇、吉祥和谐等等,如表1(图自绘)。

表1 中国结形制语义特征

将这些表达着美好寓意的“结”的符号性语言作为设计语言应用在服装设计中,将“物的符号”转变为“心理文化符号”[12],传达对吉祥、美好的愿望。例如,以同心结的语义作为设计语言符号应用在现代结婚礼服中,表现为服装图案设计或配饰设计的应用,以此传达对新人的祝福,表现中国结的吉祥文化内涵。

5.色彩、材料与“结”文化符号的相辅相成。传统色彩、材料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构成要素中的核心部分。在色彩方面,传统色彩表达,其一是形成“五彩彰施”的象征性色彩观,其二是形成尚黑的色彩观[13]。“以五彩彰施于五色”的色彩格局,构筑了中国传统色彩搭配理论。在材料方面,丝织、麻织、毛织、棉织[14]是我国传统服饰构成的主要材料,衍生出了大量富有时代工艺特点的丝、麻、毛、棉织物与制品。传统色彩、材料丰富了古代社会的服饰文化生活,也造就了传统服饰质料与色彩表现形式与审美观念的外化。

当今,工业文明与流行造就了不同形式与种类的纺织色彩、材料层出不穷。传统中国“结”文化符号化转化设计时,色彩、材料观念不能一成不变。中国结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与材料选择不仅应该是中国传统色彩、材料在当下时尚背景下的现代演绎,更应该是对科学色彩观、材料观和当代人色彩审美、材料审美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实践[15]。所以,设计者在表现中国结符号时,一方面可以随着服装设计语境做符合设计理念的选择性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随着服装流行文化走时尚路线,把握中国“结”文化对新色彩、新材料的及时反应与实践,积极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

总之,围绕中国结的形制、结构、工艺、语义、功能等方面提取符号设计语言,在与服装构成要素结合过程中,无论是服饰品整体开发、还是局部构造,无论是文化内涵传递、还是构建思想主题,无论是纺织品设计、还是进行图示语言的构成等,需要根据设计思维的跳动、符号应用形式的拓展、色彩质料的与时俱进等,丰富与拓展中国“结”文化的时代化表达,完成服装设计与消费者的积极互动,进一步拉近“结”符号与生活的距离,以达到双赢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在符号互动表达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把握中国“结”文化符号精神与形式正面的表达,努力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发展,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发展趋势的设计实践至关重要。

结语

“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16]文化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着符合时代特征的重塑。中国“结”文化的形式、功能与内涵体现了不同时代人对于中国结文化的创造、选择与认同。围绕中国“结”文化的时代性表达,拓展中国结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中国结文化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为传统中国结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方法与路径。

传统中国“结”文化符号化服装设计应用是服装构成要素与设计符号间的有机结合。在设计表达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符号选择、不同的设计角度、不同的实现设计方法,都可以丰富传统中国“结”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文化内涵的传达与互动。首先,要对中国“结”文化符号语言进行深入探究与艺术分析,系统掌握符号的内容、形式、内涵与发展的轨迹。其次,在运用符号元素进行服装构成时,不能简单地提将取的文化符号元素生搬硬套地运用在服装中,要考虑各种不同的符号表现形式与服装构成语言之间的协调、统一、变化,最终达到创造美的过程。再次,运用文化符号进行服装设计,要充分体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尊重,构建积极正面有利于传统文化弘扬的设计。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符号内涵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学符号,比多少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符号的由来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