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临床应用*

2021-06-30 17:14沈君华陈建荣任玉琴朱保锋邢佳丽
交通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心肺腹部通气

沈君华,陈建荣,任玉琴,朱保锋,邢佳丽,张 云,王 蕾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中心,江苏226001)

心脏停搏是临床上常见的灾难性疾病,每年患者将近百万人[1-2],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很高。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停搏患者唯一有效的措施。传统CPR技术仅单纯进行人工呼吸,未同时建立人工循环支持,对血氧的供给不足,造成通气和血流脱节,通气/血流比例(V/Q)异常,肺部气体交换不畅,氧合降低甚至不足,抢救成功率降低[3-4]。王立祥等[5]在传统CPR基础上将通气和人工循环结合,提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研究证实,AACDCPR对窒息所致心脏停搏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不仅能提供循环支持,还能改善通气,抢救成功率更高[6]。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心脏骤停患者,旨在观察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心脏骤停患者70例,按入院时间分组,8:00~17:00入院的30例患者为常规复苏组,17:01~次日7:59入院的40例患者为联合复苏组。常规复苏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7.70±9.82岁,体质量指数22.30±3.54 kg/m2;心脏骤停时间8.40±1.53 min,病因:心血管疾病10例,脑血管疾病14例,多发伤6例。联合复苏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6.60±8.12岁,体质量指数22.70±4.11 kg/m2;心脏骤停时间8.28±1.41 min,病因:心血管疾病13例,脑血管疾病19例,多发伤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7]标准中需要心肺复苏者;(3)无胸部外伤、骨折等胸外按压禁忌证,无腹部外伤、膈肌破裂、腹腔器官出血、腹主动脉瘤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禁忌证;(4)体重40~150 kg。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2)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心脏骤停。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亲属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抢救方法 参与抢救人员均为急诊抢救室同一批医护,均经过正规CPR培训。患者来院后立即快速评估生命体征,经口气管插管,予以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或机械通气。常规复苏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术,以100次/min频率胸外按压,双手交叉垂直向下用力按压,胸部下陷3~5 cm。联合复苏组:采用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常规心肺复苏术基础上,应用腹部提压装置。在胸部按压胸廓回弹时同步按压腹部,按压胸部时同步上提腹部,腹部与胸部按压频率比例为1∶1。以100次/min频率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腹部,按压与提拉时间1∶1,按压力度30~50 kg,提拉力度20~30 kg[8],保证腹部最大限度扩张,在回归按压前使得腹部上移3~5 cm。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抢救成功情况:包括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ROSC复苏时间、CPR成功率及最终存活率。(2)ROSC 24 h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pH值。(3)ROSC 24 h后血浆肌钙蛋白I(cTnI)、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集患者ROSC 24 h后外周静脉血4 mL,置于含乙二胺四乙酸(EDTA)试管内,离心取血浆。采用美国博适(BDSITE-TRIAGE)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测定NT-proBNP、cTnI水平,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联合复苏组ROSC复苏时间6.80±1.20 min,快于常规复苏组的11.30±2.1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88,P=0.000),ROSC率、CPR成功率和最终存活率高于常规复苏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ROSC后心率、血压、血气指标比较 ROSC后24 h时联合复苏组HR、MAP、PaO2和血pH高于常规复苏组,PaCO2低于常规复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ROSC后心率、血压、血气指标比较

2.3 两组ROSC后血浆cTnI、NT-proBNP比较 ROSC后24 h时联合复苏组血浆cTnI、NT-proBNP分别为0.40±0.12 ng/mL和254.40±91.40 pmol/L,低于常规复苏组的3.40±0.82 ng/mL(t=17.753,P=0.000)和780.28±98.28 pmol/L(t=17.301,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大脑质量虽只占体重2%,但需求的供血量占心排血量15%,氧耗量占全身所需的20%,若大脑缺氧超过5 min,则会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对于因溺水、异物阻塞气道窒息引起的心脏停搏患者,及时脑复苏是抢救的重要环节。传统心肺复苏(STD-CPR)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相对独立,人工通气时按压中断,通气/血流比例不充分,导致冠脉灌注及脑灌注大幅下降。基于心泵、胸泵、左房泵等三种CPR抢救机制学说,在STD-CPR基础上,将循环和呼吸支持有机结合,形成腹部按压CPR(AACDCPR),可实现循环和呼吸同时复苏,提高CPR效果[9]。有研究显示,AACD-CPR通过腹部提压装置(其包括胸泵、肺泵、腹泵)的综合作用,保证人工循环和人工呼吸的无缝结合,避免通气和血流脱节,弥补传统CPR的通气不足,将冠状动脉灌注压提升60%左右[10-11]。郭成成等[12]认为,胸外按压放松期按压腹主动脉可起到类似腹主动脉反搏的作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胸外按压流向腹主动脉的血流用于心脑灌注。王立祥[13]认为标准心肺复苏在2次人工通气期间,辅以同步腹部提压,理论上能解决标准心肺复苏循环间断的难题。有研究显示,AACD-CPR可将心脏停搏患者潮气量提高70%以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接近于基础值[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复苏组ROSC复苏时间明显快于常规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复苏组ROSC率、CPR成功率和最终存活率高于常规复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纳入病例数较少相关。联合复苏组ROSC后24 h时PaO2和血pH高于常规复苏组,PaCO2低于常规复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气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复苏组;说明腹部提压CPR联合传统CPR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功能。王立祥[13]认为腹部提压仪的吸盘提拉时可增大胸腔负压,增加吸入潮气量;按压腹部时膈肌上移,气道压力瞬时增大,产生较高的呼出流速,排出气道内异物,发挥类似于海姆立克效应,有助于开放气道,增加呼气潮气量,起到有效的体外人工辅助通气作用。

心脏停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复苏后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并发症。NT-proBNP、cTnI是临床常用的反映心肌损伤程度最为灵敏的生化指标,是诊断或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首选指标[16-17]。相关报道显示,心脏停搏患者经心肺复苏抢救后心肌受损,心功能障碍,室壁张力升高,血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18]。NT-proBNP浓度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9]。cTnI是心肌细胞特有的调节蛋白,当心肌受损时从受损心肌细胞中释放至血液中,导致血液cTnI浓度异常升高,是心肌损伤特异性指标。有研究发现,cTnI浓度异常增高与常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密切相关[20]。本研究显示,ROSC后24 h时联合复苏组血cTnI、NT-proBNP水平低于常规复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ACD-CPR联合STD-CPR抢救的CA患者心肌受损明显减轻,心功能恢复更好。

总之,与传统心肺复苏相比,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停搏患者有较好效果,自主循环恢复快,有助于改善自主循环恢复后的血气状况,减轻心肌受损,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心肺腹部通气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