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先贤与武器制造

2021-06-30 23:44石阳曹萌
中国军转民 2021年3期
关键词:秦军箭头兵器

石阳 曹萌

纵览两千年前秦国的战争史几乎就是一部典型的大军团作战史,在文治方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秦始皇在武功上却是功勋卓著,战绩非凡。他驱使着秦军这支历史上著名的“虎狼之师”,短短十年间,吞并六国、席卷中原、北逐匈奴、南服百越,最终一统江山,坐拥天下。

秦帝国的军队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所向披靡,令对手胆战心寒。然而,当时秦军的作战对手也不可谓不强大、不英勇,即有齐、楚这样拥兵百万、实力雄厚、国力强盛的诸侯大国军团,也有勇猛善射的北方匈奴铁骑,还有野蛮剽悍的南方百越族山地步兵。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背后强力支撑着秦军,使其能够频繁发动大军团作战,面对不同的对手不断取得胜利并最终在军事上强势崛起呢?历史文献中一直不曾给出过真正完整的答案。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随着大量秦国兵器的考古发掘,专家逐步为我们解开了这个千古迷团。一支装备精良、武器先进的秦帝国军队被完整地复原,一个庞大的秦国武器设计生产场面也随之真实地情景再现。其武器设计在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给我们当今装备研制生产领域带来许多有益启示。

一、装备研制生产合理化

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战争风云中,炫丽的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寒光四射的铁器,正在开启一个新的冷兵器时代。在河北易县出土的一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了今天高炭钢的硬度。然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統一了中国的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结果自然是否定的,通过对这些青铜兵器的研究,让人们逐渐看到了秦国装备研制生产鲜为人知的一面。

考古人员首先对出土的一把青铜剑展开研究,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在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当时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专家很迷惑:秦人如何能够制造如此长的青铜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又是什么呢?

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大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锡量的多少。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恰到好处,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二、装备设计制造标准化

专家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进行考古研究时发现,那时各个诸侯国即使在同一地点遗留下的兵器,也存在着轻重不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等普遍现象,而只有秦国的兵器,却不论时间相隔多少年,地点相距多么远,其造型和尺寸几乎惊人地完全一致。例如: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其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专家们还对秦佣坑兵器的弩机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数百件弩机的牙、栓、刀和其他部件,完全可以互换通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随时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专家同时还发现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秦军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也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相同的质量。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进行大批量生产呢?实施标准化生产一定是其重要手段。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程度仍旧比较落后,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保证了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三、装备研制生产科学化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与其他国家带翼面箭头完全不同的是所有箭头都是三棱形,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经过专家分析得知,原来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穿透铠甲、直达人体,而带翼面箭头虽有凶狠的倒刺,具有较大的杀伤力,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容易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可以射击得更加精准。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设计就是为降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专家推测,秦人设计的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这种古老的箭头成为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在那个年代,秦人初步掌握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出了在当时科技含量最高的兵器,使其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

四、装备研制生产责任化

先秦时期《礼记·月令》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样的文字记载,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如有质量问题,必追究其责任,并予以严惩。专家在秦兵器上也发现了吕不韦等一些人名,经过研究分析,历史学家认为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类似兵工厂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

读史可以明志,我们在当前的装备研制生产中应认真借鉴秦国的武器设计、制造经验,不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改进方法,引进先进技术,努力使我国装备型号研制生产达到合理化、标准化、科学化,从而促进武器装备建设良性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

五、产品质量验收严格化

近读《繁星散文精品选》中一篇文章,文中叙述了明代建筑南京城墙如何控制城砖质量的史例。当时建城墙用的每一块砖,均刻有自府、县一直到造砖人共6个等级、9个责任人的姓名,字迹至今清晰可辨。交接城砖时,由工部委派的验收官指使两名士兵抱砖对击,如声音铿锵悦耳、无破碎,属合格品,收下;如被撞破,则须重新制作;若再次出现不合格,所有责任人都要被治罪,严重者被杀头。由于当时严明的制度,保障了明城墙的质量。现在明城墙除人为因素受损外,依然保持600多年坚不可催。

看到这里,作为一直与“质量”打交道的军代表,自然联想起了我军武器装备质量。军代表是武器装备建设中最前沿的技术骨干力量,是装备前线的哨兵,随着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军代表工作模式正在形成浓厚的氛围。但是,无论如何改革、创新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本职工作,都要时刻牢记质量第一。创新、改革势在必行,新军事变革在全球升温,中国的军事变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军代表的创新、改革必须立足于本单位、本专业、本岗位,针对产品的特性,在确保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改革创新,在确保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改革创新,千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要具有古人修明城墙的“质量”意识,确保我军装备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战争的检验。

“零缺陷”,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任何缺陷,没有任何问题。零缺陷的質量显然是装备生产者的追求目标,更是装备使用者的最大愿望。那如何实现装备质量管理中的“零缺陷”呢?

许多人认为追求质量“零缺陷”是不可能的,其实不然,“零缺陷”是一种管理态度和管理意识,追求质量“零缺陷”不但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好。菲力普·克劳斯对“零缺陷”的解释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强调以人为中心,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自觉性,以全体人员工作无缺陷来保证整个装备的完整无暇。实现质量的“零缺陷”要求生产管理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抓制度建设、装备质量、成本消耗、交货日期、生产设备等关键要素,确保装备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始终处于最利于装备质量“零缺陷”的状态。

质量永远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没有“零缺陷”质量的良好态度和意识,没有“零缺陷”质量的充分准备和工作,就不可能实现装备质量的“零缺陷”。因此,实现装备质量管理中的“零缺陷”,就必须从提高全体员工对装备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入手,把装备质量“零缺陷”作为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航天23所)

猜你喜欢
秦军箭头兵器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运载火箭
寻宝历险记(6)
网上“兵器”大检阅
天地大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