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区工人村社区微更新策略研究

2021-07-01 00:28鲁涵岳秦莉雯宗轩
建筑技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铁西铁西区工人

鲁涵岳 秦莉雯 宗轩,3※

1 英国爱丁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 铁西工人村背景

1.1 铁西工业历史沿革

沈阳铁西工业的基因自1898年南满铁路修建开始,1906年南满铁路被日本接管,铁路西侧地块被确定为工业用地,“铁西”名称由此而来。1913年起,日资企业陆续在铁西建厂,直至1944年共建厂323个,铁西工业区基本形成。解放后,国家对铁西区进行了有计划的改造和调整,将铁西列入重点改造工业区。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于铁西,使铁西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门类较齐全、大中型企业集中、配套能力较强、产业基础强大的新中国工业基地(图1)。铁西工业区印证了沈阳这座城市、东北地区乃至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轨迹[1]。

铁西区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变迁的缩影,是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的典型代表。曾经的“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让人无法忘记它的辉煌过去;而后“东北衰退”“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等意象,又让它落寞衰败的形象深入人心。20世纪80年代,铁西区众多工业企业陷入困境,直至2002年铁西区2/3企业停产,13万名职工下岗,负债高达35亿元[2]。沈阳市政府于2002年对铁西区进行“东搬西建”的改造工程,直至2007年底,铁西区内共迁出239家工业企业[2],利用厂区进行大规模土地置换,以成片的现代住宅代替原有的工业厂房,基本改变了原铁西工业区的面貌(图2)。

1.2 铁西工人村

铁西工人村1始建于1952年,是解放后沈阳市第一个完整的城市建设规划,在当时的条件下设施配套较为齐全。到1957年,工人村共建成143栋建筑,建筑面积达4 0多万m2,占地面积约73ha,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工人居住区[3]。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居民住宅已显陈旧,内部设施老化严重,加之人口增加导致住房更加拥挤,在2002年的“东搬西建”改造工程中也对铁西工人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

2 工人村社区的价值

2.1 工业价值

工人村社区以铁西工人村为主,辐射至整个贵和街以南,在现存城市空间中依然能看到大量工业时期的符号。铁西工人村是中国第一个按照前苏联街坊围合模式建设的“三层起脊闷顶式”工人住宅,其建筑空间格局具有较高的工业文化风貌,代表了工业时代铁西区的“先进”和“荣誉”。

2.2 文化价值

铁西工人村社区记录着一代工人阶级的成长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是铁西人的精神寄托,蕴含着工人的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位于赞工街工人村的两处院落(图3),由《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确立为沈阳历史文化街区[3],成为铁西工业区以及铁西工人的一种记忆符号,作为我国首个以工人生活为主题的博物馆,完整展现了工业时期13户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

3 铁西工人村社区现状及调查

2002年铁西区“东搬西建”改造工程以拆除工人村住宅、新建现代住宅区为主,而工业时期的棚户遗留与未被拆除的住宅则散落在铁西工人村社区内,且颇具规模。曾经辉煌的工人村住宅由于居住面积小,室内采暖、供水、采光问题突出,已无法满足居住需求,原有住民为解决居住问题自行改建、加建,曾经的铁西工人村逐渐沦为“棚户区”(图4)。

3.1 社区失能化

工人村社区老龄化严重,就业能力低,居民大多靠零售摆摊等维持收入,总体生活水平偏低。根据铁西区工人村街道办事处数据调查显示,铁西工人村现有住户1 300余户,以外来流动人口、退休或下岗老工人为主,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45%,中年人占比为40%,青年人仅为15%(图5)。工人村街区大部分下岗工人就业能力差,多靠打零工糊口,如回收旧物、沿街商贩、施工工人或保洁员等。

工人村社区附近小商业小市场以点状分布,并未形成系统。商贩(主体为50~70岁的下岗工人及老人)多沿街或在居住区门口摆放,造成社区外部环境脏乱差,难以管理。同时商贩聚集在劳动公园内(图6),侵占公园内的公共活动空间,使公园成为小商业、路边摊的聚集地。

3.2 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1 建国初期沈阳铁西工业分布图

2 铁西工业区现状

3 铁西工人生活馆

4 铁西区现存棚户区

5 铁西区工人村街区年龄构成及职业构成

6 劳动公园商贩聚集现状

7 工人村街区沿街现状

8 劳动公园内活动现状

9 宅间改造设计图

10 工人村院落内盒院

11 卫工明渠沿河活化空间

12 活化空间分析

工人村回迁社区容积率高,缺少对应居民年龄的服务设施,广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回迁居民又多以打零工为生,故而社区内有大量三轮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由于社区并无统一规划管理停放非机动车的场所,居民往往将其停放在社区广场、绿地等空间,严重侵占了街区环境(图7)。工人村街区人均绿地面积仅为4.14m2[4],低于国家规范要求,附近仅有劳动公园服务于居民,空间拥挤,且公园内设施简陋,缺乏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大部分老人在公园内活动单一。同时社区内缺少如老人活动中心等室内活动空间,北方冬天极为寒冷,老人在室外活动也无遮挡空间(图8)。

3.3 工业文化流失

在过去铁西工人村的生活中,大家走街窜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热闹景象至今仍被老铁西人民怀念。在原来的工人村中,居民邻里关系紧密,日常交往、生活、闲话家常,老人坐在树下乘凉下棋,是工人村特有的工人文化与生活场景。随着居民逐渐迁入住宅楼,生活中的交往方式被限制,邻里关系逐渐走向淡漠。街区的公共空间也多为尺度较大的空旷场地,限制了居民活动的多样性。随着大量的工业建筑被拆除,工人村原有建筑被废弃,造成工业文脉断层。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曾经的建筑工人、自行车厂工人、铸造厂工人等都对过去的铁西工业文化表示怀念,为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工厂拆除而感到惋惜,同时表达出对铁西区的工业文化正在逐渐流失的无力感。

4 铁西工人村微更新改造

2019年沈阳市自然资源局铁西分局发布了《沈阳市中心城区工人村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计划将铁西工人村街区更新为居住兼具文化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现代生活区,提高工人村社区人居生活质量,完善沿街立面,配备服务设施,打造成功能完备、兼顾商业教育绿化医疗的未来社区。在铁西工人村居住现状调研基础上,针对社区失能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和工业文化流失三个方面,提出铁西工人村社区的改造对策,希望以此来重新唤醒铁西工人村的社区活力。

4.1 居住功能区活化

工人村搬迁后社区以老年人和退休工人为主,老龄化程度达40%以上。针对街区老龄化程度严重、就业率低、居住人口生活水平偏低的问题,利用宅间绿地将其改造成菜园,同时将居民楼之间废弃的平房改造成种植温室(图9)。

1999年德国柏林试行“社会城市规划”和“邻里管理区”2项目,由政府选定外来移民多、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社区为“邻里管理区”,通过社区志愿者和当地居民等多方合作,进行社区的微更新、微改造,将公共空间转化为社区菜园,体现一种绿色、生态、自然的生活状态,以达到提升社区环境、增强社区活力的目的[5]。借鉴德国柏林的社区菜园改造案例,在铁西工人村社区重组宅间公共空间,活化整个社区,赋予其新的功能,吸引社区下岗工人和老人积极参与,提升社区活力。

4.2 闲置空间再利用

针对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调研工人村社区居民对闲置建筑的改造功能意见,数据显示45.8%的居民意向将闲置建筑改造为小型老年人活动中心,因东北冬天过于寒冷,老人们更倾向于在室内活动;22.6%的居民希望改造为阅读室和茶厅;19.5%的居民认为应改造为室内运动场,12.1%的居民希望是儿童活动空间。

铁西工人村社区采用内盒院形式(图10),通过新老院落的结合将空间化整为零,形成数个小尺度空间。从居民的需求出发,赋予其新的功能,将改造空间定义为小型老年人活动中心及茶室,用相对较小的经济投入获得显著的改造效果。将本来消极的空间变为社区的活力点,将格格不入的混乱界面变为城市破碎基因的粘合剂,将社区中遗存的孤岛变为与城市互利的空间。

4.3 工业文化功能再塑造

通过卫工明渠将工人村生活馆、铸造博物馆、化工厂和劳动公园串联起来,结合分布在宅间的种植空间,形成铁西工业文化展示的旅游线路。借鉴美国苏荷艺术街区,曾经以铸铁为主的工业区衰败后,由当地艺术家带动,将工厂作为他们生活和艺术创作结合的工作室,形成了“以旧治旧”的改造模式,将艺术与工业遗产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文化[6]。

在改造中设计了工业文化体验区,增加与道路两旁的公园、湖泊、绿化带以及工业元素的互动,活化整条沿河路径(图11)。将消极的空间积极化,将工人的生活平台化,为游客与居民提供互动的场所(图12)。工业时代工人完整生活的场景与工厂里各种巨大机床的展示,结合卫工明渠沿线的工业元素,形成一个独特的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精神、奉献精神的工业文化展示区。同时带动工人村社区居民营造社区活力空间,弘扬工业时代文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5 结语

铁西工人村是工业时期留下的宝贵遗产,无论是其工业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已有很多类似的社区改造实例,通过借鉴成功案例探索铁西工人村的社区改造策略。虽然大量工人村被拆迁,但铁西工人村仍有需要挖掘和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

注释

1 工人村由多栋围合院落式的“三层起脊闷顶式”住宅组成,院内配有幼儿园、商铺等公共设施,是为在铁西区工作的工人群体提供的职工宿舍。

2 Quartiers management,译作“邻里管理”,译法参见文献[7]。

图片来源

图1 来源于网络,由作者改绘;图3 来源于网络;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铁西铁西区工人
DISTRICT CHAMP铁西冠军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我是一个兵红色在心中
沈阳铁西区:1亿元引“高精尖缺”人才
铁西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沈阳铁西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实证分析
沈阳铁西:中国工业大遗产(四)
做一棵不一样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