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客家蓝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1-07-01 02:13刘湖滨刘凡嘉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

刘湖滨,李 静,刘凡嘉,杨 旭

(1.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2.韩国世宗大学,韩国 首尔 05006)

1 非遗客家蓝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其中三十四章第三节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需要继续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客家蓝染作为中原汉族民系蓝衫文化的重要染整工艺而传习千年,虽被多省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长期以来以客家蓝染为代表的一批客家文化遗产的传承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与新时代的多元融合问题。在客家蓝染传承的标准化、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创新传播等诸多方面,尚未形成共识;客家蓝染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相关研究对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创新传承的方式支撑不足。如何提高客家蓝染的传承质量,优化已有产品,加速推进广东非遗创新发展和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关键的支撑,成为研究问题的关键。

2 客家蓝衫文化与蓝染工艺

2.1 客家蓝衫文化

客家是中国的八大民系之一,可溯源至秦国“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至赣江、汀江和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形成客家民系[1]。据统计,全球有超过8000 万客家人。客家传统服饰主要是由襟衫、裆裤和头巾等组成,种类繁多,客家话中称为“衫裤”。“衫”是指上衣,“裤”是指下衣[2]。客家服饰主要是传承中原服饰文化,在南迁的过程中,与当地环境融合发展成现在简洁大方、易于劳作的款式,而蓝衫则是客家服饰重要代表形式。客家蓝衫根据穿着者的年龄和地位进行分色使用,浅色蓝染为年轻人使用,而年长者则穿深蓝。客家蓝衫的“蓝”则是通过植物染色获得,知名自媒体博主李子柒多次以蓝染服饰出镜,并制作“守护一抹蓝”系列视频将客家蓝染进行了生动展现。

2.2 客家蓝染工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蓝淀中记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此文描述了客家蓝染的浸泡沉淀法制做蓝靛染料,即将蓝草植物浸泡于清水中,与石灰搅拌,制取蓝色沉淀物——蓝靛泥。除了用于染布以外,在水部·浸蓝水中记载:“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描述蓝染液用于治疗虫毒医用。《天工开物》中则记载:“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茶蓝”便是“菘蓝”,也称板蓝、大青等。茶蓝是罂粟目十字花科菘蓝属、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在我国盛产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茶蓝的干燥根即是广为熟悉的板蓝根,也称为靛青根、蓝靛根。板蓝根的医学作用主要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主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和痈肿疮毒等[3],也印证了《本草纲目》中提及的蓝染液功效。

传统提炼靛蓝的植物有蓼蓝、大菁、木蓝和菘蓝等。而现用于纺织品染织需求而提炼靛蓝染料的蓝草植物已非单一品种,是多种含有游离吲哚酚、吲哚甙的植物的统称,该类植物中的吲哚酚发生氧化反应后的产物即为靛蓝染料。客家蓝染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此过程中加入客家娘酒(米酒)或客家地区生长的果木制成的草木灰进行催化,也就是进行“建蓝”,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地区蓝染的特点[4]。在制作过程中,环境温度控制和草木灰、米酒等助剂量控制都会对蓝靛的色素产生影响,也导致后续产生的色彩有所不同。在制作和使用靛蓝染液中闻到的刺激性异味,是由靛蓝降解得到的吲哚和衍生物甲基吲哚(粪臭素)引起的。甲基吲哚在高浓度下呈刺激性不适味道,可在酒精等稀释的特定条件下散发出轻量类茉莉芳香。吲哚广泛存在于各类天然芬芳类植物中的,是茉莉花、水仙花和栀子等产生挥发性香味的重要成分之一,从石油中提取的吲哚则成为时尚行业香水产品中常用的定香剂。

3 客家蓝染研究现况

3.1 文献研究

本研究以“客家服饰”“客家蓝衫”“客家蓝染”等在学术网站进行检索,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相关文献集中在中国台湾地区最为丰富,主要是从考古学、民俗学视角,围绕中国台湾地区的客家蓝衫文化、技术和融合展开研究。中国台湾地区如黄嘉译等(2010)主要将蓝衫文化、蓝染工艺用于创意结合实体与虚拟的文化空间体验研究;郑惠美(2013)主要研究中国台湾六堆地区客家妇女的传统蓝染服饰,对客家蓝衫的裁剪形式、襟头装饰以及扣子的装卸方式有详细研究;陈文亮(2016)主要研究中国台湾六堆客家传统蓝染衣饰的设计,分析其制作与设计方法。技术和艺术方面主要是针对本土的六堆客家历史进行收集和分析,创新方面主要是以客家蓝衫蓝染与新媒体的结合为主进行。

从我国大陆研究情况来看,主要围绕客家服饰款式和艺术进行。邹燕(2011)主要研究广西桂东地区的客家服饰,分析了特有的客家图案和色彩视觉特征;钟春琛(2017)主要研究客家服饰文化和传承蓝靛的提炼技术,并转换到当代绘画作品中进行应用;李海燕(2019)主要研究客家蓝衫的形制、色彩及其文化内涵;李海燕(2019)主要研究以惠州客家地区的客家人为代表的蓝染工艺,对民间技艺方法进行整理记载;李克兢等(2019)主要研究以客家蓝衫的“蓝”作为主体进行色彩和心理学分析。国内的相关研究在技术方面主要明确蓝染材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蓝染区别,艺术方面主要对美学角度进行分析,创新方面研究较少,以呼吁为主。随着国内非遗传承与环保染整的兴起、新冠疫情下的新生活形态、消费形态的变革,相关研究热度持续增加。

3.2 实地调查访谈

根据实地走访发现,客家传统服饰受工业化冲击较重,以广东客家人聚集地梅州为例,在街头难寻传统服饰踪影,深入到县乡地区也是如此,仅在客天下、雁南飞等客家风情旅游景区有演员作为演出服穿着。而在粤北韶关和清远地区,乡村市集中还能寻觅穿着蓝衫的老人,市场中罕有销售蓝染服饰的店铺,仅珠三角地区有设计师品牌运营服装店或工作室。多数从业者和消费者对客家蓝染与少数民族蓝染的认知存在混淆的情况,分析总结认为,主要是云贵地区旅游业兴起和对外宣传推广力度较强,“蓝染”“蜡染”等已成为云贵地区特色文化符号深入人心。受众容易先入为主地将“蓝染”和云贵少数民族划上等号,认为“蓝染”皆出自云贵少数民族。市场上蓝染产品多打上贵云特色文创标签出现,电商平台检索蓝染纺织产品也是如此。

4 客家蓝染传承与创新策略

4.1 客家蓝染传承的标准化

客家蓝染传承的标准化制定工作应包括客家蓝染工艺生产的标准化和客家蓝染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以用于区分客家蓝染与其他少数民族蓝染,客家蓝染标准化的制定有利于较快地建立客家蓝染传承的最佳秩序和获得高质量社会效益[5]。相关的标准化制定可参考中国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建立,按《标准化法》制定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根据客家蓝染的生产工艺、原料结构和产品种类等因素制订专属基本标准,以规范市场,区分产品给予后期的地方支持,保护客家蓝染的传承。

4.2 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在当前国家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亟需运用政策工具理论、互动融合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等以完善客家蓝染的创新传承方式的全盘资源整合及机制研究[6],形成客家文化传承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以优化客家文化传承人才供给,为客家地区的创新传承提供关键策略。整合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资源,建设客家蓝染文化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平台。

4.3 客家蓝染人才培养

客家蓝染工艺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而各类学校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具有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学科的院校。要有效地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整合部门资源并辅以弹性教学管理,发挥好艺术和设计专业的特有功能[7],能在客家蓝染的传承和创新中从基地开始,加大原有的人才流入动力,推动整个客家蓝染人才朝着更加专业化、高端化建设方向发展。如图1 为学生获得英国教育部“世界非遗赋新设计大赛”优秀奖;图2 为结合该校《专题设计》课程中“广东民俗服饰”专项指导学生应用客家蓝染工艺设计制作的家居服,获得2020 年“魅力东方·中国国际家居衣饰原创设计大赛”金奖和最具商业潜力奖。

4.4 客家蓝染创新传播

通过对现有各类蓝染产品的创新传播的案例分析,为客家蓝染的传承和创新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客家蓝染服装服饰设计产品研发,服装与服饰作为传统客家蓝染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易于实现,且容易被接受;第二,客家蓝染健康功能家纺产品研发,作为独具特色的形式与现代时尚创意接轨,在健康家纺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第三,客家蓝染艺术疗愈活动产品研发。艺术疗愈虽然起源于国外,但近年在中国的企业中日渐兴起EAP(员工帮助计划)项目,对于此类艺术参与型活动有较高评价反馈,可以将客家蓝染作为一种整体的艺术参与形式,用于不同级别的心理问题疏导和治疗;第四,客家蓝染艺术装置产品研发,与服饰开发接近,艺术装置则有大小的不同可以在家居、酒店或城市中心等处进行展示,利于视觉传播、影响更广;第五,客家蓝染纺织创意文创伴手礼研发,此类文创产品在客家地区较为罕见,可以结合客家蓝染工艺和审美创新设计各类型的文化伴手礼,作为政府活动、旅游纪念等用途;第六,新媒体传播,建立专门的媒体传播体系,利用短视频、影视等进行多元传播;第七,促进客家蓝染学术交流互动,扩大活动的社会美育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等。

5 结语

客家蓝染传承的标准化建设、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创新传播对客家蓝染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更多客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对传承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开拓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新模式皆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意义,同时对于社会美育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动物“闯”入服饰界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谁远谁近?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