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与中国国际地位梯级上升

2021-07-01 12:00张卫良谢耄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张卫良 谢耄宜

[摘 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相应的中国国际地位也经历了从地区性大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心大国到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国的梯级上升。中国综合国力的历史性飞跃和国际地位的梯级上升源于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源于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方法的坚持和践行,源于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源于党对人民的信任和依靠。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史性飞跃;国际地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1)03—0008—09

Abstract:In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 has achieved a historic leap from standing up, getting rich, and getting stronger. Correspondingly,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has also experienced a cascading rise from a regional power, to a central power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o a powerful country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historic leap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escalation of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stem from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party's adherence to and practice of Marxist position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nd from the party'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stems from the party's trust and reliance on the people.

Key words: centen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toric leap; international status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实现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不仅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而且迈步走向决胜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经济上,中国已经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政治上,中国已经由一个地区性大国演变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国;文化上,中华文明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与其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了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的新篇章等。

一 政治上站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地区性大国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得到关键性扭转的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但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不仅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而且还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的胜利标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任务,即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是人民解放的前提。只有站起来,才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际交往、参与国际事务,平等协商才有可能。新中国的成立则意味着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第二个任务得以完成,即人民解放。人民解放是国内社会稳定、政治革新、经济繁荣的保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人民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能。因此,没有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繁荣富强,也就难以保障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平等待遇。由此可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都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前提和保障。而无论是民族独立还是人民解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完成的。可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没有中华民族政治上的站起来,也就没有中国国际地位的日渐提升。

(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也开启了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历史。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陷入了积贫积弱,内无民主、外无主权的境遇。国内政治腐朽、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压迫重重;国际上,任人宰割、备受凌辱、毫无主权。为挽救民族危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之道。既有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改革尝试,也有农民阶级“均田地”的太平天国运动;既有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也有资产阶级以改良为目的的戊戌变法;既有以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为目的的辛亥革命,也有宣传“民主”“科学”为目的的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探索和尝试虽然都失败了,但却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也积蓄了中国革命继续发展的动力。直到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才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即无产阶级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2]16,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对外打倒西方列强,对内实现民族解放。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也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同时进行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2]385。马克思同时指出:“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3]17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之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面貌也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相结合;始终坚持统一战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坚持必胜的抗战信念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387。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作为四大战胜国之一、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等并没有改变中国国内积贫积弱的现状,也没有改变中国国际地位低下的现实。例如,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规定中国的大连为自由贸易港、琉球由国际托管;二战结束后,英国拒绝把香港交还给中国并恢复驻兵等诸多特权;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等都可见一斑。在国际社会的冷遇使得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只有取得民族独立,真正地站起来,才有可能得到平等的礼待和最起码的尊重。

(二)新中国成立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完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领导并紧紧依靠人民完成的第一件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中国发展进入新纪元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走一条以重工业为基调、以兴办国有企业为内容的、以国家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道路。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5]1080将国家经济的重心放在重工业上是由当时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问题,如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追剿残余敌人等。就国际环境而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进行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等。由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要务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首先,在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统领下,1953年,我国部署了“一体两翼”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6],提出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一五计划”,集全国之力,大力兴办国有企业,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取得重要成就,基本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例如,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在内的近六百个重要项目。其次,1956年,总路线的“两翼”——三个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制度保障。社會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过渡性质社会的结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最后,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够深刻,党对工业化模式和工业化速度等方面的认识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致使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但党都能及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错误,确立新的正确的方针路线。1958年开始执行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受“大跃进”的影响,但是仍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例如石油实现了自给。1966年开始执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遭遇“文革”动荡,但是经济依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等。

(三)站起来与地区性大国的构建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受国内百废待兴的基本国情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的敌视主义的政策等的制约,中国的发展空间有限,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是局部性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大国开始崛起。

首先,国际社会兴起了与新中国建交的热潮。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承认新中国地位并与中国建交,随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有10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一年内,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7个。其次,进入国际舞台并发挥建设性作用。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在会上就印度支那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与的国际性会议。同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该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了万隆会议,高举反帝国主义的旗帜,坚持“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成功进行作出了巨大贡献。再次,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最后,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融冰。第二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继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是显著的。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但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还处于地区性大国的地位。中国真正地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界性的大国,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二 经济上富起来:锐意改革开放与走向国际中心的大国

政治上的站起来是经济上富起来的政治保障。但是政治上的站起来并不等于能够得到国际社会平等公正的待遇。政治大国需要过硬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世界性大国必然是经济强国。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经济的繁荣,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撑,就不可能有跻身于世界舞台的综合国力。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南。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锐意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开启了中国走向快速发展和富起来的新征程。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党对国家发展重心的关键性调整

如上文所述,新中国在过渡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成就,但在1958年开始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由于脱离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義路线,经济建设中出现了盲目冒进的风气,提出了“十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英国,二十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7]313的“赶英超美”的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一大二公”,不断地提高经济目标,最终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扰乱了社会秩序,致使在苏联背信弃义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影响之下出现了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期。1966年开始执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对国内阶级形式及资本主义复辟的误判,国家发展的重心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导致了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国家以及人民带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浩劫和灾难。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面经验,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及以实践为导向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1978年,以反对“两个凡是”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路线为目的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序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党对自身思想问题的清算,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二)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与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提出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启了中国富起来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全中会之后,改革和开放就成为推动我国发展的双引擎。在双引擎的驱动之下,中国经济开始起飞,经济走上了快车道。

第一,重新认识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重新明晰了现代化的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了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时,党对现代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代化不仅仅是指工业的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应该还包括健全的民主和法制、精神文明建设[8]204。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现代化,而不是单维度的现代化。自此,党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党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正确定位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提供了保障,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对现代化内涵的全面把握为社会的充分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制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百年计划,即“三步走”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深刻认识到“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由现实物质基础决定的,而不是意识的产物。在总结失误的基础上,党重新站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之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赶超过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时间上、目标上等都更加细化和具体。党重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坚持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三步走”战略进行到第三步才有可能基本实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9]。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的当下,任何急于求成的赶超战略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不仅不会加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还会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灾难和浩劫。

第三,引进了市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市场因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即“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0]373,而且也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市场开辟了道路。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市场和引进外资的前提,计划经济制度之下,仅仅依靠国内市场,不仅相对狭小,而且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空间,导致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力不足。只有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引入市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吸引外资,才能在竞争中促进民族企业、民族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开始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路径。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传统僵化的观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党的历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

第四,改革开放与中国已跻身世界性经济大国行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承认。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性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在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上是一项空前的成就[1]。2010年,中国在第二季度的GDP总额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理论创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推动积贫积弱的中国逐渐富起来,并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

(三)中国经济的富起来与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地位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不仅实现中国经济的富起来,而且也逐渐推动中国由地区性的大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权益,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合法身份。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及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变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格局,开启了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治理全球经济的新时期[11]。

首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的天下大同思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将中国的成功模式称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既区别于“华盛顿共识,同时“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齐名,又体现了“北京共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在实现自身富起来的同时,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为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还斥巨资援助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如支援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

其次,跻身全国经济治理三大主要经济体的行列,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2010年,中国开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欧盟成为世界经济治理的三个主要的经济体。世界经济治理主要经济主体的地位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世界经济治理贡獻公共产品的基础,也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是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话语权的重要保证。

最后,通过多种国际组织,致力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国际不合理的政治经济旧秩序一直都是制约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发达国家借以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抓住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不断深化国内机制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并开始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之中。例如,通过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博鳌亚洲论坛、加入金砖国家、加入G20集团等方式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

改革开放至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之前,中国虽然借助自身富起来的强大经济实力,通过参与各种国际组织的方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仍是在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旧秩序之下进行的,因此是被动的参与,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有限。经济上的富起来并没有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同等地位的影响力,也没有获得同等地位的公平待遇,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始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即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居于什么地位、具有多大影响力的根本性因素到底是什么。

三 文化上强起来:科学研判新时代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2]9中国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也是文化的崛起。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深层次的自信,是一个国家自信更持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崛起才是推动中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大国的根本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心往一处去,力往一处使”就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13]323。在一个多元民族国家,这个凝心聚力的共同理想信念只能从共同的文化传统之中来,即从共同的基因中提取。作为世界中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延绵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华文明必然成为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底气。

(一)党对中国自信认识的深化与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更持久力量的提出

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起多大的作用,能够引起什么样的反响,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还取决于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吸引眼球的能力有多强,取决于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强弱。由此可见,政治上的独立为中国跻身于世界舞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经济上的富强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物质保障,而文化上的强大则是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话语权的强国的关键。自信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底气,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正是基于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道路自信是基本前提、理论自信是思想引领、制度自信是可靠保障、文化自信是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自信是因为具有务实精神的中华文明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自信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自信是因为具有敢于自我革命、不断修正错误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文化上强起来的标志,也是中国话语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话语的开端。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已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2017年被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14],之后又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15];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共识等。

(二)文化上强起来与世界性话语体系的建构

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是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始的。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由积极地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过渡到积极地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向全球治理积极地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实现了由被动参与到主动重塑的转变。

首先,“一带一路”:“丝路”精神的延续与区域治理模式的重塑。“一带一路”是对中国古代“丝路”精神的延续,其本身就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同时又是中国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是陆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在世界出现“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16]的背景之下,提供的创新型合作方案。“一带一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合作方案,也是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其一,“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丝路精神源于汉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的是,由张骞开启、经由东汉的班超、大唐的玄奘等进一步拓展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之路、文明之路。经由几千年的发展,丝路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17]。其二,新时代“一带一路”精神是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古代“丝路”精神与以“和平、发展、开放、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精炼地概括了新时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特征和内涵。即,“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18]。其三,“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持续高度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下世界性的大战不可能发生,世界发展也稳定向前,但是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却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人民。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要的反响。一方面,“一带一路”的朋友圈阵容越来越大。自2013年倡议的提出至今,已经有124个国家及29个国际组织正式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得到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已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2016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第2274号决议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纳入决议;2016年12月,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明确欢迎“一带一路”重要倡议。此次会议上,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一带一路”倡议载入联大决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其四,响应“一带一路”共建共享精神,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弥补了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供给资金的不足。“一带一路”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一带一路”的巨大国际影响力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巨大优越性和穿时代的现实解释力。其五,“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是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与西方国家主导的“一国独奏”的区域合作模式不同,“一带一路”是沿线和世界各国的合唱[19]300。“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从被动地参与全球治理到开始主动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的转变。

其次,文明交流互鉴:和合文化的延续与保卫世界和平屏障的建筑。和西方扩张性、侵略性的资本主义文明不同,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和平为贵,倡导“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交往不是通过战争进行的,而是通过文明的交流和经贸往来进行的。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等都是以文明交流的方式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了解,消除隔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第一,倡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当今时代,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是影响和平、阻碍发展的因素依然大量存在,其中文明之间的互疑和猜忌是导致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美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中,对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进行了预设和分析。虽然亨廷顿对不同文明之间可能发生冲突的预设过于悲观,但是从侧面印证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猜疑和猜忌是导致世界不和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文明是历史的产物,从广义上讲,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所创造的一切人文精神、物质发明、公序良俗等的总和。因此,不同文明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一定会发生冲突。与倡导“普世价值”,企图以西方文明取代其他文明,来解决文明之间的冲突的文化霸权主义方案不同,中国倡导以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了解,以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第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提供了平台。承认文明是平等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则是对不同文明平等地位的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21]9中国不仅坚持文明平等,同时也积极地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为亚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是中国向世界输出中国文明观的重要平台。第三,平等的文明观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精神力量。“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而平等的文明观与以交流互鉴的文明发展观就是保卫和平之屏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总书记用通俗易懂的中国话语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中国智慧,传递了中国始终坚持和倡导文明平等的思想,传递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维护力量的精神。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的延续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創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其一,以互利共赢共建繁荣的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权利,繁荣富强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繁荣、互利共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中国坚持了互利共赢,将中国梦与世界的繁荣发展结合起来,“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22]1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但是中国梦并不是凌驾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之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的复兴,中国过去没有侵略别的国家,现在强大起来了也不会成为“超级大国”超级大国:当世界在政治上划分为支配国和被支配国的时代的一个或极少几个支配国家,特指处在发达社会,具有超强综合国力,同时信奉霸权政策的支配国。,将来更不会成为世界霸主。中华民族没有侵略的血液和基因,和平发展始终是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要在实现自身强起来的同时,维持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进行对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3]的最终目标。同时,在全球经济面临严重的发展赤字的形势之下,中国坚持开放共享发展,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中国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依靠创新拉动经济的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24]。其二,以新发展理念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治理的棘手问题之一,也是全球治理的重点。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大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是解决生存问题根本之策,但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新的生存危机。资本主义掠夺性的发展方式,导致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了不毛之地,导致了阿尔卑斯山南坡由茂密的森林变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地。[3]998与资本主义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不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拓展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保护生产力。”[25]发展与保护并不是不可兼得的,保护生产力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新发展理念对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的创新性阐述,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共享发展为人类结成生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在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上,各国只有共同承担责任、共享治理成果、摒除搭便车的心理,才能携手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其三,以“e带e路”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外层空间之外的第五空间。截至2019年1月,全球人口总计76.76亿人,其中网民的人数为43.88亿人次,占比57%,同时,全球手机用户人数51.12 亿,并且有34.84亿人会踊跃参与社交媒体。[26]全球网民已经超过了全球人口的一半。网络空间的治理也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中国虽然加入全球互联网的时间不长,是互联网的后发国家,但是中国积极地参与全球网络治理。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由网络大国转变为网络强国,中国在全球网络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主权原则的提出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国家的“网络自由”原则;[27]世界互联网大会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创建了平台;“数字丝绸”“构建可持续的数字世界”[28]等的提出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平台,即“e 带 e 路”。[29]其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更加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19]285因此,全球治理应该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合唱,而不是少数国家的独奏。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积极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的处世之道,积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来论证全球体系改革的必要性,积极地承担责任,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30]

四 结 语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00周年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之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从地区性大国走向国际中心的大国到具有世界影响力强国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国际地位的梯级攀升,是坚持继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结果,是坚持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是坚持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自信的结果,更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的结果。党的坚强领导结束了中国备受欺凌的历史,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实现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由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当今中国的崛起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徐坚.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J].当代世界,2008(3):4-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中国抗日战争史: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1-222.

[7]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年: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N].人民日报,1987-11-0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王丽莎.全球经济治理:问题、改革与中国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2018(8):52-54.

[12]贺鉴.王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从“被治理”、被动参与到积极重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0-86.

[13]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EB/OL].[2017-02-11].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2/11/c_1120448960.htm.

[15]综述: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理念[EB/OL].[2017-11-06].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11/06/c_1121912138.htm.

[16]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EB/OL].[2017-05-14].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5/14/c_1120969571.htm.

[17]关亮.丝路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明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8):4-5.

[1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EB/OL].[2016-04-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8656.htm.

[1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0]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328/c1002-24761811.html.

[2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3]费孝通.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J].读书,1990(10):3-11.

[24]郑熙文.中国发展带给世界更多机遇[J].求是,2013(2):62.

[25]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4.

[26]全球网民已达43.88亿 印度网民年增长9789万排名第一[EB/OL].[2019-02-03]. http://www.yxdown.com/news/201902/443227.html.

[27]张卫良,何秋娟.应对西方“网络自由”必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 红旗文稿,2016(9):9-11.

[28]习近平.习近平向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N]. 人民日报,2018-11-08.

[29]黄日涵,丛培影.“e带e路”助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EB/OL].[2017-12-05].http://www.gmw.cn/.

[30]李景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会社会科学版),2019(5):10-17.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