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并构建长效体系

2021-07-02 12:15袁维玮武迪麦尔阿巴罕赵天娇赵艳梅
科学与财富 2021年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大学生

袁维玮 武迪 麦尔阿巴罕 赵天娇 赵艳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大学是一个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地方,大学生群体也是一个城市志愿服务行列中的“主力军”。作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想从本校入手调查,研究我校同学关于社区志愿服务意愿状况,从而探讨出符合本校的一种长效体系。因此本论文对新疆农业大学在校学生志愿服务状况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做了不记名调查采访,根据得到的数据结果研究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了我校同学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積极、不主动的问题原因。同时借鉴了其他资料中对于此类现象的解决方法以及对策,写出了我们对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期望与建议。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影响因素

1研究背景

1.1立项依据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相关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管理水平较低,存在着工作欠缺灵活性、专业化低、缺乏长效化激励制度等问题,因此,为认清我校关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找准问题,并探索和建立符合我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特作出此项大学生创新项目。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为视角,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进行研究;第二,探讨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着影响作用的环境的影响和参与动机的关系。

1.2.2实践意义

研究对我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有重要实践意义。第一,启示我校管理工作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动机;第二,启示管理要注重环境影响和自身参与动机的作用,进而保障其长效性。

1.3研究现状分析

1.3.1国内现状:

我国关于高校或者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涵界定。尉建文、杨中英着重社区志愿服务的个体性[1]。罗潞、李颖指出志愿服务是一种亲社会表现,并且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持久性和深入性[2]。

二是动机的研究。学者景晓娟将社区志愿服务动机分为外界因素刺激的外部动机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兴趣的内源动机两个方面[3]。学者李国武通过实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动机分为了个人发展需求、自我知识和技能提升、社会交际和回报社会四个方面[4]。

三是可持续的路径研究。学者曾雅丽认为,完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参与热情,保障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5]。学者刘杨、姜一多指出,学校作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指挥者、规划者和协调者,要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组织目标和实施培训等途径,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6]。

1.3.2国外现状:

社区志愿服务在西方发展时间较长,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内涵的研究。Wilson指出志愿者就是各种无偿地为他人、团体或组织的利益而贡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7]。

二是动机的研究。Cuskeuy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有着乐趣、充实自我、帮助他人、提升个人经验、发展技能等,具有社交性、保护性、趣味性等。

三是激励措施与管理制度的研究。Knoke认为基于志愿者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激励,才能让志愿者的兴趣与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契合度越高。

2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意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确定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我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具体分为四个部分:

(1)有关高校方面的研究。

(2)影响因素模型建立。研究和理论基础上提出11条假设和研究模型;

(3)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采用实证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对模型和假设验证;

(4)长效发展研究。结合问题,找出影响因素,提出策略,构建长效机制。

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向目标群体发放电子问卷。

(2)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提出的假设和理论模型,用问卷数据相关性分析进行验证。

3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以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为主体,进行研究。以主观规范、务动机作为自变量,意愿作为因变量,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保证后续研究。

3.1研究假设

3.1.1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当个体判断自身是否要去进行某项特定的社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8]。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观规范是指是否要参与活动来源自身、身边他人、所处环境等。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性别、专业、民族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2:家庭情况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3:亲人、朋友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4:学校氛围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5:学校规定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6: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及宣传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3.1.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动机

动机是引导、激励个体的驱动力。霍斯顿认为个体将其内部与外部激励协调起来,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动力因素[9]。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活动类型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2:自身受益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3:主办方奖励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4:学校激励措施实施正向规定影響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H5:社会榜样正向影响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3.2研究模型

本文在研究归纳、总结基础上,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模型。如图3-1

4.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4.1.1数据收集

研究主要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随机对新疆农业大学205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6%.

4.2.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主要是测量变量相互联系的紧密性,反映之间关系。

4.3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相关性检验

4.3.1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主观规范相关性检验

(1)性别、专业、民族正向影响相关性检验

从分析得出,p值分别为0.191;0.905;0.226;都大于0.05。说明不相关。因此,假设不成立。

(2)家庭情况正向影响相关性检验

从分析得出,p值分别为0.175;0.223;0.692;0.400;都大于0.05。说明相关。因此,假设不成立。

(3)亲人、朋友正向影响相关性检验

从分析得出,与你周围的父母、朋友、没有同学参加:相关系数值为0.381,呈0.01水平显著性,说明显著正相关。与周围有参加同学的p值为0.164>;0.05,说明不相关。因此,假设部分成立。

(4)学校氛围相关性检验

表4-1数据看出,相关系数值为0.352,呈0.05水平显著性,说明显著正相关。因此,假设成立。

4.4 实证结果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为主观规范的影响作用略大于志愿服务动机,对于大学生来说,来自于主观规范和动机均对其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研究模型,得出了实证研究结果。

5.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5.1强化主观规范,发挥积极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规范存在正向影响,为保持意愿,需发挥主观规范作用。我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管理部门需利用好新媒体手段进行志愿活动的宣传。例如:在农大小薇发布具有权威性社区志愿活动,设置时间、地点及内容,号召师生积极参加。在农大官方抖音账号上宣传志愿者光辉事迹,号召大学生向身边模范学习,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5.2提升积极性强化动机

(1)增强专业度,使具有针对性,进而增强参与意愿。如:动科学院专业学生,参加南疆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既为牧民养殖方面提供专业化知识,也加强自身知识水平。

(2)开展志愿服务专项培训。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管理部门要针对志愿者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志愿服务专项培训,提升能力,满足参与动机,进而提高参与意愿。

5.3实施精准化激励措施提高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

(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学校要精准量化考核,制定量化制度、流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并判断效果及程度。从三个方面来建立科学有效的量化考核评估机制:一、制定合理的考核评分规则及标准;二、细化考核评分标准;三、建立评估机制。

(2)建立物质与精神激励机制。学校从多个角度进行制定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参加学活动可享受优先入党、综合测评加分、评优评先等。增强成就感,强化其参与意愿,有助于我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尉建文,杨中英.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对大学生志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0(10):67-73.

[2]罗潞,李颖.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亲社会价值取向现状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67-70.

[3]杨澜.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动机变化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