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2021-07-02 12:59邰玉开
科学与财富 2021年8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邰玉开

摘 要:小麦全蚀病又称为小麦立枯病和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的检疫性疾病,在小麦苗期及成株期均存在发病概率,对小麦的产量有着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就针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如何进行有效防治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一、小麦全蚀病的发病成因分析

1病原及发病原因分析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其具有传播速度快且发生危害重等特点,全蚀病感病田块可引起小麦植株矮化、麦穗短小、籽粒瘪瘦,严重的可引起植株成簇、成片枯死,从而减少有效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造成严重减产。通过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来看,我们从中寻找出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原因。首先,我们先对其发病病原进行相关了解,小麦全蚀病菌属于子囊菌纲,成熟前的子囊壳呈现出褐色和深褐色形态,在完全成熟之后变为黑褐色,周边多附着褐色毛状菌丝,而其根部主要存在于寄生组织中。子囊孢子呈线状,两端较细且微曲,含有2到8个隔膜和多个油球。根据相关试验研究表明,在小麦的幼苗期和苗高达到15cm时,小麦全蚀病的病情最为严重。通常情况下,小麦全蚀病的侵染高峰期出现在小麦3~5叶期,并且与当时的温度情况息息相关,当温度达到15℃-24℃之间时,则侵染到根系中柱的全蚀病病菌则可以达到4~6d,当温度达到5℃~9℃之间时,全蚀病病菌则需要达到16~30d才可以侵染到根系中柱,由此可见全蚀病的发病程度与当时的温度条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发病特点及症状分析

小麦全蚀病贯穿于小麦苗期和生长后期,而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则是全蚀病病菌侵染的主要部位,而小麦地面以上部位出现的病变,则都是由根部和茎基部感染而引发的。当幼苗染病后,其根部和茎部则会呈现出黑褐色,而次生根部位则会出现较多病斑,当情况持续恶化时则会造成根系死亡。发病初期的麦苗,其地上部位的叶色会逐渐变黄,病株相较正常植株会偏矮小,无法得到充足的养分,在分蘖期染病时,病株地上部位则无明显病症,只有病情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矮小、稀疏等特征。抽穗灌浆期的病株会出现早枯白穗,同时在茎基部叶鞘内侧会出现黑色菌丝层,小麦全蚀病的蔓延速度极快,假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则会殃及到大片作物,从而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小麦全蚀病的防疫工作,杜绝病情的恶化蔓延是极为重要的。

二、小麦全蚀病的防治策略分析

1种植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的保障小麦作物的顺利种植,从而实现优质高产,就需要种植人员在种植期间制定出科学的种植方案,有助于提升作物的抗病能力。首先,应确保适宜的种植区域,在对土壤进行选择时,应对不同土质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实际的种植情况选择适宜土壤,比如说水浇地相较旱地而言,其发病率就偏高一些,而沙土由于保肥水能力较弱,则会增加其发病率。其次,应合理运用深翻改土方式,通过深翻方式能够加深活土层,为小麦的健康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并且还可以将土表层的病菌翻到低层,从而达到降低病害发生的目的。再次,气候因素的影响也是种植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冬季温暖和晚秋早春温暖多雨等气候因素均有助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则为田间病残体的腐熟提供了相应条件,能够有效减少菌量,从而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概率。最后,针对发病范围较小的区域而言,则应该坚持就地封锁和消灭的防治原则,对发病田块实施单收单打,禁止收获后的小麦留种,科学运用高茬收割,将进行拔根处理的病茬进行集中焚烧,以此来降低菌量。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田块,则可以进行轮作换茬,实施麦棉和麦菜等作物的轮作,将全蚀病的病源进行彻底根绝,从而有效遏制病情的蔓延。对于施肥环节而言,则应该加大力度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提升作物的抗病能力,在施肥期间应科学配比氮、磷、钾。

2药物防治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的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范围和程度,就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防治,从根本上杜绝该病的发生。首先,可以选择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等药物在秋播整地时将其进行掺细土撒施,针对那些发病程度较轻的小面积区域,则可以运用溴甲烷实施熏蒸处理,便可以有效根除疫病菌。其次,運用药物进行灌根处理,在小麦返青期,则可以通过实际的种植情况,采用烯唑醇和三唑醇等药剂进行稀释处理之后,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灌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治小麦全蚀病,同时还可以对其他病害起到抵御作用。再次,实施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这两种方式具备成本投入低和效率高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大面积区域的防治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通过科学配比将其拌在麦种之中,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最后,针对小麦拔节期间而言,则可以运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稀释后喷浇麦田,其防治效果能够达到60%左右,同时再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则可以明显提升其防治效果。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强化植物检疫力度,对疑似带病种子,则应该运用温度在51℃~54℃之间的温水对其进行浸泡处理,针对发病区,应严格禁止种子外调,对于轻病区和传播面积较小的田块,则应该扑灭性措施,并对该区域实施3年以上的禁种处理。

结束语:

结合以上论述可以了解到,小麦全蚀病直接影响着小麦作物的产量,关乎着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为了有效遏制小麦全蚀病的恶化蔓延,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就需要对该病的发病特点及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防治措施,为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任迅.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J].河南农业,2020(16):38.DOI:10.15904/ j.cnki.hnny.2020.16.034.

[2]肖涛.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新农业,2019(05):23-24.

[3]陈香艳,唐洪杰,丁文静,张谦,尹长军,张素梅,沈庆彬.临沂市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6(12):213-214.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