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之路分析

2021-07-02 12:59解峰
科学与财富 2021年8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

解峰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来自于人民群众日常实践中,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传承与发扬。若想树立文化自信,则要动员更多群众以传统文化为荣,自觉接受、发扬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鉴于此,本文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进一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传承群众文化的相关实践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关系;发展;策略

如今,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群众文化朝向良心方向发展。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方面,群众意识及传承能力等并没有形成厚重土壤,群众文化内容单调,群众参与度不高,未曾与时俱进。若想切实发动群众传承非物質文化遗产,则有必要将群众文化纳入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野中,打牢群众基础,提高群众文化传承效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群众文化沃土中传承

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少不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比如,传统的婚丧嫁娶、节假日以及庙会等,和家家户户都有一定关系,这些均属于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的,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生命力、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得到群众文化的支持,在群众文化中了解事物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群众文化建设品质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需要持续为其注入生命力,这对建设群众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及发展时存在着较多差强人意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众实践的主要捷径,在特定时期内有有效引导群众生活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多民众的热情拥护,也正是众多民众的热情,支持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以“春节”为例,历经世代先辈及后辈的传承,令民众内心深处借着节日契机产生了浓厚的故乡眷恋之情,令民族文化的意义继续保持及发扬。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群众文化发展时的困境

首先,群众文化推广内容单调。在新媒体背景下,群众文化内容发生了一定改变。然而,目前的群众文化推广现状仍不容乐观,整体推广内容与形式非常传统,未曾跟随时代脚步[1]。其次,群众接受程度不高。由于不同个体审美标准不同,若举行统一性的群众文化推广活动,在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均难以满足各层级群众需求,进而导致不同的人针对群众文化推广活动的接受效果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同时,因群众文化推广内容及手段相对单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重忽略群众的现有需求,极有可能在推广群众文化时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群众喜好。此外,思想观念滞后在新时期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促使社会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在推广群众文化时,部分工作人员仍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的现象,普遍采取传统方式推广群众文化,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群众文化的发展需求,导致群众文化推广工作备受制约,活动吸引力难以提升上来。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群众文化发展的高效策略

(一)增强传承意识,保护传统文化

若想有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则要注重挖掘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群众文化建设范围基础。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然而,近些年一些传统节日及文化因时间而逐步消逝,影响了广大群众传承群众文化的意识与能动性。鉴于此,就要继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度,充分挖掘不被重视的传统文化资源,创建完备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制度,为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在群众面前,才能令群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比如,随着《国家宝藏》等节目的播出,打破了传统文化被束之高阁的状态,在群众面前掀起了巨大的浪潮。因此,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题活动,如体验活动、公共展示活动,在保留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令群众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从而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植根于民众生活中。

(二)创建传承平台,巩固传承根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建设及传承群众文化,要求有关部门创建优良的传统文化及群众文化传承平台,可以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也可以实施“互联网+群众”文化的手段。如今,民众体验式传承方法极受欢迎。比如,个别群众想要体验古代礼仪文化,即可在特定古城区内体验古人日常生活,感受剪纸、糖人等各种工艺,观赏科举礼仪、婚嫁礼仪、祭祀礼仪过程,在无形之中融入传统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3]。

(三)坚持脚踏实地,增强传承效率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传承群众文化,要坚持贴合实际生活,注重在群众面前凸显传统文化的优势与魅力,令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亲和力。目前,人民群众更喜欢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文化,但是同时又对本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传承极其“接地气”的群众文化尤为关键。伴随当代社会经济日渐发展,群众文化内容得以丰富,而群众针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了,考虑到群众关于群众文化的诉求,结合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则可用群众行为乐见的方法展示群众文化。比如,在推广本地的文化遗产时,就可以组织专业的工作小组,深入群众群体,接受来自群众关于传承群众文化的反馈意见,结合群众反馈意见,创新及吸纳更多健康文化节目,进一步弘扬主流价值观,持续加强文化凝聚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承群众文化,二者兼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引领群众文化的发展,增强群众文化传承氛围,在群众面前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与方式,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法传承群众文化,增强群众文化传承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圣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98-100.

[2]张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J].戏剧之家,2020(18):210-211.

[3]张体洋.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探讨[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217.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