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绿色信贷的发展与评价

2021-07-02 20:49汤婷霏
科学与财富 2021年8期
关键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

摘 要:绿色信贷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下通过金融手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对我国绿色信贷的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绿色信贷存在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南、披露机制不完善、政府激励不到位、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绿色信贷效能的发挥。針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构建绿色信贷制度体系、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强化人才保障等建议,为我国推动绿色信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资金配置

引言

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交出优秀的成绩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等矛盾日益凸显,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加强对投资和消费的绿色引导,达到减排目标。金融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如何将绿色理念与金融有机结合,引导资金配置倾向于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限制信贷资金流向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催生了绿色信贷。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文《关于落实环保政策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需加强环境监管与信贷管理的协调配合,把企业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情况作为是否提供信贷支持的准入条件,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的建立已正式起步。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截止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贷规模近1.8万亿元,位居世界首位,绿色信贷规模在中国逐步扩大,在未来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发展与现状

(一)绿色信贷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类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富足,但也经历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一系列工业社会弊端的出现,使政府和人民有了环境危机感,环境保护运动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这些运动代表了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推动了金融机构及政府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绿色信贷应运而生,它起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应用。早期国际上绿色信贷的研究主要基于赤道原则,该原则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在放款前必须严格审核项目及项目企业不会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否则不予批准。

我国近年来高速发展中也忽视了环境保护,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弊端也日益凸显。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纷纷出台各类行业标准和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在对授信对象进行调查时,不仅要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更要评估其环境风险,将信贷资金尽可能地投入到绿色环保的企业,避免资金投放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或项目中。在此背景下,绿色信贷成为实现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资金配置手段。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不仅激励企业变革创新,更是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绿水青山的号召。

商业银行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赤道原则的内涵后,提出了绿色信贷在中国应用的两方面内容:一是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家利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规划与引导商业银行不得再向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甚至要提前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这导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资金链断裂后,会逐步改变经营行为,减少环境污染;二是从商业银行层面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通过金融的资金配置功能,将资金投入到环保产业,鼓励和刺激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形成资金投入和绿色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与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比较,绿色信贷在我国发展最为成熟。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信贷在国内外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国外主要是由下往上,公众环保意识觉醒,金融机构具体组织实施,从而引起政府重视;而我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发布行政法令,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实施落实,从而刺激企业改善经营行为,最后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二)国内绿色信贷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指出了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要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从信贷投放和管理上配合环境保护部门严格把关,将贷款项目是否落实防治污染作为贷款的必要条件,这是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雏形。2005年国务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其中将环保产业列为鼓励类、高污染与高耗能产业作为限制类与淘汰类,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参考与依据。2006年,学术界研究库兹涅茨拐点的文献增长迅速,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能持续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更多的是要重视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而信贷作为促进产业变革的重要金融杠杆,绿色信贷在我国发展起步。

2.引导推动阶段

2007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包括《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实施环境法规和管理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这些意见指出金融机构必须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同时也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将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进一步加强了环保与信贷工作的协调配合,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持。

3.完善发展阶段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信贷对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2012年,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该指引完整定义了绿色信贷,要求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同时详细规定了内部监督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对完善我国的绿色信贷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2013年,绿色信贷被列为银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包括建立绿色信贷工作评估体系、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绿色信贷业务能力建设等,从战略高度推进了绿色信贷。

4.审核与评价阶段

2014年中国银监会推出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要求银行按照规定,对照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开展本机构绿色信贷实施情况自评工作,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内容报告给银监会。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业发布了《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将银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结果纳入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考核,有效提升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推广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进一步鼓励绿色信贷发展。

5.激励探索阶段

2015-2018年银保监会批准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发行专门用于绿色信贷的总额为2800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采用市场化激励措施推动绿色信贷。201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等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摸索绿色金融的实践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现阶段我国绿色信贷的不足

2007年,我国开始发展绿色信贷,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绿色信贷已建立了初步的框架体系,但仍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专业的技术性政策指南。与国际上成熟的赤道原则相比,中国绿色信贷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政策还停留在意见、指引、通知等层面,这些只是对绿色信贷综合性、原则性的行动规则,缺乏具体的放贷指引或环境风险评定和管理标准。由于各个行业的行业性质、产品特性、生产工艺不同,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污染物情况也不尽相同,而缺乏针对各个行业的专门环保绩效评价标准和指南,会导致统计口径混乱,标准不一,进而导致授信审批时判断过多依靠主观性。

2.披露机制不完善导致信息不对称。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依靠环保部门、银保监会、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相互配合,我国虽已建立共享机制,但其发挥作用有限。银行需要事前收集企业的环保信息,防范环境风险,而仅依靠环保部门的信息披露,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一是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资源信息的发布,多为事后发布,存在滞后性。二是环保部门对企业信息的披露,多为负面清单,银行仅依据环保部门发布的清单定性是否为绿色信贷,缺乏科学性。三是环保部门的执法范围与力度有限,不能全面覆盖,银行不一定能获得目标企业的环保信息。

3.政府激励不到位。随着政府部门的倡导,绿色信贷逐年发展,但绿色信贷占比始终较小,存在成本高收益低甚至有风险的情况,相较于普通信贷产品没有发展优势。非政策性银行都是追求的利润最大化,这使得绿色信贷与企业利润出现矛盾时,商业银行会选择追逐利润而放弃绿色信贷。同时政府激励不到位,未对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金融机构进行补贴,面对非监管强制要求发放的贷款,商业银行会惜贷,转而将贷款发放给风险低、利润高的企业。绿色企业未获得政府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会存在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的问题。

4.专业人才缺失而导致创新不足。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较为稀缺,需要精通专业的金融、环保和产业知识,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对制度、流程、产品进行研发、评估、运作和交易,而人才的稀缺导致绿色信贷产品往往品种单一、技术性低、专业性差。碳排放、碳足迹等交易还处在国家层面的探索中,商业银行相关研究没有跟上,抑制了金融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作用。

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1.构建绿色信贷制度体系。制定绿色信贷发展规划,政府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针对绿色信贷出台更详细的指导意见,为规范绿色信贷各主体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金融机构要立足本单位实际,组建专业的绿色信贷部门,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出台并推动实施绿色信貸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产品、服务、渠道等方面提供特色化的服务。规范信息披露质量。未来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绿色信贷各参与方的信息披露质量,特别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在国家层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特别是缺乏信息发布平台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信息发布渠道,同时也保证了金融机构搜集企业相关绿色环保数据的效率与质量。

2.提高信息化能力。以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在海量信息中有效信息的抓取与整合能力,通过特定条件的设置,精准营销符合本行绿色信贷政策的项目企业。同时将现代数字技术应用于信贷审批、贷后管理中能够有效甄别企业的潜在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3.建立激励机制。为了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绿色信贷贴息、风险补偿、税收减免来激励各参与方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授信力度,刺激企业产业转型,重点发展绿色项目产业。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可以促进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落地。上级部门通过指标任务层层分解到个人,细化量化绿色信贷指标,将绿色信贷在绩效评价中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同时,加大绿色信贷在机构经营考核中的占比,上级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带头执行,带领员工共同完成绿色信贷指标,这样上下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共同推动绿色业务的发展。完善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应通过内部资金价格转移、配置信贷规模与费用、加大资本计量等多种手段完善绿色信贷的正向反馈机制,激励“愿贷、想贷”。

4.强化人才保障。制定吸引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配套政策,着力引进和培育金融高端人才,深化与国内外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合作,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培养一批跨金融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综合型人才。设立绿色金融改革专家委员会,聘请绿色产业等相关专家提供决策咨询。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通过培训、对环境风险进行评审等方式培养专业人员。

作者简介:汤婷霏(1989-),女,汉,江苏南通,中级职称,硕士,绿色信贷

猜你喜欢
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互联网金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