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物流视角下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研究文献综述

2021-07-05 12:19丁可心李雨婷
物流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活垃圾

丁可心 李雨婷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众多城市都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垃圾回收处理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但是众多学者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被系统性的总结。文章将在绿色物流视角下,对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回收处理服务网络构建、垃圾回收站点及中转站的选址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进行述评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生活垃圾;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回收网络;选址问题

中图分类号:F713.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cities in China have seen the phenomenon of“garbage encircling cities”, and garbage recycling and treatment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widespread social concern. However, many scholars have not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relevant theorie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logistic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household garbage recycling and treatment will be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residents' awarenes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garbage recycling service network, and the location of garbage collection sites and transfer stations. Finally, a review and research outlook will be carried out.

Key words: domestic waste; resident garbage classification willingness; recycling network; site selection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飞速发展,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爆炸式的人口增长使得垃圾总量节节攀升。自2004年起,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2012年,北京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实施垃圾分类以及垃圾减量,但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1]。截至今日,“垃圾围城”的问题已经对我国大多数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数量庞大的垃圾如果无法合理处置,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垃圾回收处理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垃圾处理时更为熟练,且大多都已经完成高效垃圾回收处理体系的构建[2-4]。日本在垃圾围城的困境中迅速统一居民思想,形成细致的分类标注,制定严苛的法律法规,探究严密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总体实现了对资源的回收利用[2]。美国已经将“控制垃圾源头——垃圾在循环和堆肥处理——填埋或焚烧”的模式运作的非常熟练[3]。德国同样注重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量,同时创立了二元回收系统,高效回收包装废弃物[4]。

为了更好地梳理以往学者对垃圾分类工作及垃圾回收处理网络的研究,我们在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100余篇。本文将从国内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现状、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回收处理服务网络构建、垃圾回收站点及中转站的选址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进行述评和研究展望。

1  国内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现状研究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大部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都较为粗放,对环境问题不甚在意,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快速攀升。杜倩倩[5]、朱夢姗等[6]、杨婷[7]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总体情况形势严峻,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工作系统不严密、认识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垃圾围城”的现状,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我国急需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同时构建高效的垃圾回收处理网络。

目前,我国台湾省实行三合一资源回收计划,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垃圾清运有机结合,提高垃圾回收处理效率[8]。大陆地区也感受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紧迫性,正在由点到面高效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出,46个重点城市应在2020年底前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多项法律法规都规定了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其中包括《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同时规定了市民应尽的执行责任义务[9]。马俊秀[10],严小芸[11],仇永胜[12]总结了他国正在施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制度,以期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2  影响生活垃圾回收处理效率的因素

2.1  居民垃圾分类意愿

一部分学者认为,垃圾回收处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源头,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强弱,是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这个问题上,学者普遍认同居民分类意愿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垃圾处理工作的进程[13-16]。因此,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因素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徐林等[13]表明性别、年龄、工作类型等背景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参与程度。康佳宁等[14]发现担任村干部对农民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Wan等[15]的研究确定了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垃圾回收的决定性影响。Wang等[17],Dijkgraaf和Gradus[18]对政府政策进行了拓展性研究,指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极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经济奖惩的影响。Chu和Chiu[16],Nguyen[19]指出,家人、朋友、邻里是重要的行为参考目标,目标群体的行为和期望方向会成为人们行为改进的目标,目标群体的期望越大改变的越明显。此外,还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到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这方面的文献所涉及的因素包括高秀红等[20]、孟小燕[21]、刘璟煊[22]主要研究配套设施对居民分类行为的影响;刘文婧[23]、徐林等[24]、Storey[25]等重点关注非正式回收系统,即由非政府组织支持建立,包括保洁人员、废品回收者、拾荒者等人员,同样包括二手回收市场、废品回收站等场所;王晓楠[26]、王晓楠[27]、陈绍军等[28]则针对居民的环境价值观展开研究。

2.2  垃圾回收服务网络的构建

也有部分学者指出,构建高效的生活垃圾回收网络是垃圾回收处理的基础。许博等[29]指出政府引导和市场之间应该紧密联系,利用互联网创新回收交易模式对现有垃圾回收网络进行优化。谌兰兰[30]针对现有城市生活垃圾预测方法的不足之处,结合居民人口密度估算模型和梯度提升回归模型,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密度法的小区域生活垃圾预测模型。秦全德等[31]基于生活垃圾产量及处理成本不确定的特点,建立了鲁棒模型,对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进行优化。王弘宜[32]分析识别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减量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双网融合关键因素,设计出双网融合方案。Li[33]等认为,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问题,应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和模式,并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持续的宣传和监督,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Wang等[34]揭示了公私合作模式在垃圾处理行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从融资渠道、政府声誉和购买力评价的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和建议。袁京等[35]利用统计预测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方法,分析了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及所属密闭清洁站垃圾流向和流量,提高了目前生活垃圾运输方案的效率。

2.3  垃圾站点的选址

垃圾回收站点的设置可能会对生活垃圾回收服务网络的建设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站点的选址问题也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陈璇璇等[36]、王金华等[37]从自然环境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对影响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江浔等[38]针对垃圾收运系统中的转运站选址、车辆行走路线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转运站优化选址方案,并为车辆收运路线提供了理论上的最优方案。席芳娟等[39]、李倩茜等[40]分别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法和多目标规划模型法来分析垃圾中转站的选址问题。王利娟[41]结合城市垃圾收运模式及地下物流特征,以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运输和垃圾分类管理的成本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建立混合整数数学规划模型。张向和和彭绪亚[42]以Hotelling线性城市模型为基础,使用利益补偿机制规避邻避效应。胡文等[43]、肖迟仓等[44]、陕永杰和徐善宝[45]、Kanchanabhan等[46]运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的垃圾中转站选址方案。

3  文献评述

通过上述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众多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垃圾分类工作和垃圾回收处理网络构建的研究。学者们针对不同的视角,采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和垃圾回收处理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为这些成果在现实中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未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和垃圾回收处理网络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受到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缓解垃圾的持续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众多学者对发达国家及地区垃圾处理的经验和做法展开了研究,以期为我国垃圾处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然而,很多学者并没有讨论这些治理方案是否适用于我国,由于政策制度、民众素质等方面的差别,国外成熟的垃圾处理体系未必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在探讨我国垃圾回收处理体系时,急需将我国现实情况纳入其中。

(2)很多学者都已经关注到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能够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也有不少学者对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然而,如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举例来说,Wan等[15]的研究确定了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垃圾回收的决定性影响,但对于下一阶段政府应该制定怎样的政策、使用怎样的制定方法并没有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聚焦于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讨更为细致的优化方案。

(3)为了解决垃圾回收处理网络的选址问题,大多数学者运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建立了垃圾回收站点选址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考虑使用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价多目标选址的备选方案。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Z]. 2011.

[2] 彭庆庆,曾钰,田耘,等. 日本垃圾分类措施及效果评价[J]. 绿色科技,2015(12):219-220.

[3] 高燕,陈灏,赵玉柱.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及其分类原则分析[J]. 环境工程,2017(Z2):247-250,254.

[4] 娄成武.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网络的重构——基于中国、德国、巴西模式的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16(7):7-13.

[5] 杜倩倩.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进展、困境解析及建议[J]. 科学发展,2018(8):72-78.

[6] 朱梦姗,胡元蛟,王永龙.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建设研究[J].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0,30(4):46-50.

[7] 杨婷.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浅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142.

[8] 郑雪梅. 境外垃圾分类的实践及对大连的借鉴与启示[J]. 大连干部学刊,2015,31(2):54-57.

[9] 张超.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制度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0] 马俊秀.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制度研究[D]. 兰州: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1] 严小芸.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法律制度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2] 仇永胜,王储. 推动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法治化探讨[J]. 理论导刊,2017(8):101-104.

[13] 徐林,凌卯亮,卢昱杰.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142-153,160.

[14] 康佳宁,王成军,沈政,等. 农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与行为差异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12):1726-1730,1755.

[15]  Wan C, Shen G Q, Yu A. Key Determinants of Willingness to Support Policy Measures on Recycling: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5,54:409-418.

[16]  Chu P Y, Chiu J F. Factors Influencing Household Waste Recycling Behavior: 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3,33(3):604-626.

[17]  Wang Z H, Dong X Y, Yin J H. Antecedents of Urban Residents' Separate Collection Intentions for Household Solid Waste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173:256-264.

[18]  Dijkgraaf E, Gradus M. Cost Savings in Unit-Based Pricing of Household Waste: 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4,26(4):353-371.

[19]  Nguyen P, Zhu D J, Le P. Factors Influencing Waste Separation Intention of Residential Household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Evidence from Hanoi, Vietnam[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48:169-176.

[20] 高秀红,杨春维,田雨,等. 四平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2):89-94.

[21] 孟小燕. 基于结构方程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研究[J]. 资源科学,2019,41(6):1111-1119.

[22] 刘璟煊.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3] 刘文婧. 昆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4] 徐林,凌卯亮,卢昱杰.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142-153,160.

[25]  Storey D, Santucci L, Fraser R, et al. Designing Effective Partnerships for Waste-to-Resource Initiatives: Lessons Learned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2015,33(12):1066-1075.

[26] 王曉楠.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研究——差异化意愿与行动[J].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8):3495-3505.

[27] 王晓楠. 阶层认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57-66.

[28] 陈绍军,李如春,马永斌.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168

-176.

[29] 许博,高誉,王凯炜,等. 基于西安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络探究[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7,10(1):26-32.

[30] 谌兰兰.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物流网络优化[D].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下转第68页)

猜你喜欢
生活垃圾
浅析生活垃圾焚烧的余热利用
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研究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处理工艺研究
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对象与合理方式
辽宁省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方式研究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艺系统设计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