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的成都探索
——以“两拆一增”为例

2021-07-06 06:08张超越
四川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点位围墙成都市

张超越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93)

1 两拆一增的提出背景

成都市作为人口超过1 600万人的特大城市,人口与城市承载力、环境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老城区域已由增量建设逐步转变为存量建设,同时在2017年成都市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发展“十字方针”。其中“中优”是属于成都城市的中心区域也是成都历史文化聚集的区域;“中优”的发展要求是三降两提,即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在此要求下成都市告别了城市传统的“大拆大建”、通过有机更新势必成为老城区域改造的主要手段。同时着眼于社区基本更新单元,聚焦微小建筑修缮、微小公共空间、微小公共服务、微小市政设施、微小道路交通,循序渐进推进社区微更新。

推进社区微更新改造,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拆违,公共空间内的违法建设,居民院落的开墙打洞,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尤其突出,不仅严重阻碍城市整体的改造升级,甚至成为社会民生安全领域的潜在“灰犀牛”。为此,2017年底,成都市在中心城区启动了拆违建、拆围墙、增开敞空间的“两拆一增”工作。

“两拆一增”是成都市首次提出的城市“微更新”方式。其中“两拆”为拆除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拆除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一增”为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它是成都市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有效途径。

2 两拆一增的建设难点

2.1 分类施策,高效有序推进拆除工作

“两拆”为拆除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拆除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两拆一直是城市管理建设中的难点,尤其是拆围墙更是群众敏感性较高、牵涉较广的工作,如何有效开展拆除工作是第一道关卡。首先是建立拆除的识别标准,通过各街道办、城管局、专业机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采用影像初查、实地详查、调研排查等方式摸清现状点位,建立现状点位大数据库。其次是对现状点位分类施策,将现状有碍公共空间开放的围墙、建构筑物、闲置土地等拆除要素按所在单位、属地的类型,将“两拆”的类型分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居住小区及闲置土地,并将其实行分类施策,例如党政机关点位优先实施,居住小区根据群众意愿适时推进。再是建立行动计划,不搞一刀切,根据实施难易程度、实施效果两类确定六项评价因子(包括现状类型、实施条件、实施规模、重要道路、重要单元、重点片区等),对六项因子进行加权评估初步确定规划点位,再结合实施主体、实施方式、群众意愿分为应拆尽拆点位、具备条件再纳入点位、暂不实施点位三类,将应拆尽拆点位按年度列出行动计划以便顺利推进。

2.2 全程引导,构建有成都韵味的公园城市

“一增”为增加城市开敞空间,成都市旧城区人口密度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两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城市品质,全力助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但“两拆一增”点位实施规模、实施主体不一、实施条件也有差别,初期阶段缺乏引导,使得部分点位实施效果欠佳。为了突出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建设特点,提升点位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特别制定了《“两拆一增”分类建设引导》,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居住小区、闲置土地、其他方式等六类“两拆”点位明确了规划建设基本要求并辅以优秀建设实际案例进行参照引导;且又制定了《成都市“两拆一增”生态景观建设技术指引》对绿地规划建设进行指导实施,融入成都文化元素,营造设施完善、业态丰富、可进入、可参与的公园城市场景。

2.3 以人为本,推动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部分群众起初对“两拆一增”又拆又建存在片面的不理解,认为是劳民伤财的一项面子工作,同时实施过程中推进进度不一、点位又较为分散、宣传力度不够,如何能把这项民生工程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是一项难题。首先是政府部门率先示范,积极呈现,把政府部门的围墙拆掉,具备条件的按照带状公园进行打造,即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政府部门与民众的亲切感,有安保或保密要求的可以通过绿篱或通透式进行打造;其次是集中打造,成片成势,通过政府各级部门、专业机构综合评估对有影响力的街道、片区先期集中打造,例如人民南路、金牛大道、蜀都大道等12条主要道路,锦江公园、天府锦城、交子公园、金牛国宾、龙泉驿十陵、双流体育中心等6大片区,且在建设过程中市民参与,建设完成后市民切实体会到了公共空间扩大了、人居环境改善了、文娱设施增加了,实现了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再者围墙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以群众意愿为先,不搞一刀切,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围墙,提出“拆”“改”“透”等手段,能拆尽拆,不能拆的改造为通透式围墙透景透绿或保留实体围墙进行生态化、美化处理。

3 两拆一增的建设实践

3.1 拆墙透绿

3.1.1 拆围增绿

围墙拆除后,统筹考虑道路红线、绿地绿线、建筑退距线三线空间,根据所在区域的用地类型及空间规模,打造舒朗有致、层次分明的道路绿化空间。当路侧绿带宽度大于5 m时,可采用慢行系统与小游园、微绿地串联的模式,使绿道系统与慢行系统有机整合,为市民创造娱乐、交流和休息的公共开敞空间。

某宾馆始建于1958年,是老成都历史文脉的一部分,原有围墙是实体加铁艺围栏方式,完全阻断了宾馆内部及外部街区的联系,且临街展示面景观效果较差,内部优秀的景观资源面向公共没有得到较好的展示利用。本次首先是将围墙拆除,打造视线无边界、内外一体,使宾馆良好的建筑形象和历史记忆完整的呈现出来;其次梳理现状植物及历史要素,保留银杏、榕树等具有价值的乔木,并结合植物造景体现成都文化;再将临街区空间统筹考虑一方面改造成绿篱花池保证酒店相对私密与安全,另一方面局部增加宾馆退界为公共空间,设置休闲座椅等休憩设施与人行道结合设置打造舒适的慢行环境(图1、图2)。

图1 某宾馆现状照片

图2 某宾馆改造后的照片

3.1.2 改墙透绿

部分围墙现阶段尚不具备条件拆除但墙内景观较佳的区域,可改造为通透式围墙。改造方式一是“透绿”,可采用玻璃围墙、镂空围墙等形式,将围墙内外空间视线通透,体现内外一体;二是“协调”,通透式围墙样式、色彩应与街道建筑形式、主色调协调。路侧绿带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不要显得突兀;三是保证“安全”,可采取多种安防设施等措施保障用地内部安全,消除安全隐患(图3)。

图3 通透式围墙示意

3.1.3 美化围墙

部分围墙现阶段无条件拆除围墙且墙内无绿可透的区域,可保留实体围墙并根据情况对实体围墙进行艺术化、生态化、景观化处理,使其与周边环境更为协调,增加城市美感。

3.2 拆违增绿

违法建筑根据所属区域具有很多类型,本次主要是指在规划绿地、临时绿地上的违法建筑,其中规划绿地上违法建筑将其拆除后按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要求进行增绿;临时绿地应充分利用空闲期,采用低投入、低养护的景观绿化,打造丰富居民生活休闲场景的绿地广场空间(图4、图5)。

图4 某违法建筑现状照片

图5 某违法建筑拆除后现状照片

同时绿地广场空间应注重完善功能、场景、业态等,例如体育健身设施、自动贩卖机、无人商店、共享单车领取点、服务驿站等,通过绿道串联周边旅游景点,形成旅游联动。

3.3 增花添绿

对于色彩单一、长势不好低品质的路侧绿地、微绿地、小游园等绿化空间,可以考虑色彩搭配丰富、空间层次变化的植物配置,提升沿线绿化植物丰富度和美观度,体现成都市花重锦官城的美誉(图6、图7)。

图6 某路侧绿地改造前现状照片

图7 某路侧绿地改造后现状照片

3.4 信息化管理

在现状普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基础数据和规划数据,借助地理信息、实景三维、移动通讯设备、手机信令等技术,与相关机构合作共建成都市“两拆一增”手机APP及电脑终端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基础数据整理、点位上报、进度监控、绩效评价等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功能,实现精细化、信息化、数据化的管理,强化了科技监管(图8)。

图8 信息化管理平台

4 结束语

不同于上海的“五违四必”、广州的“三旧”改造,“两拆一增”是成都市首次提出的城市“微更新”方式。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累计整治完成“两拆一增点位3 096个,拆除公共区域违建165×104m2、围墙47×104m2,植绿增绿973×104m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做优城市生态,做美城市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虽然“两拆一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增绿补绿、增加开敞空间的目标上还存在不足。一是还需大力推进绿地与街区的有机融合,让群众可进入、可参与; 二是“两拆一增”的功能还需要完善,建成后商业消费还比较欠缺,场景不够丰富;三是部分点位围墙拆除后,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还需注重安全防护需要,增设安防设施。

猜你喜欢
点位围墙成都市
超越围墙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突然之间
基于结构光视觉的钻孔点位法矢检测技术研究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浅谈舞台灯光工程配电回路设计
大盘仍在强烈下跌趋势中
围墙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