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客

2021-07-06 03:45查建英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奇留学生

这件事之后,升平肚子里多长了一个心眼。他这人是这样,说封建不封建,说开放又不开放。在这个州立大学里边,他平时也和美国的同学嘻嘻哈哈,拍肩打背地招呼,但是美国式的聚会他就懒怠去。头几次去,和不少人哈啰哈啰地招呼了一圈,操着他那几句口音涩重的英文告诉人家自己是物理系的学生,来这儿有多久了,住在哪儿,这的天热和西安的有多少不一样。再往下去就没什么别的好说似的,几个钟头一晃就过去了,翻来覆去就那么一套话。站着喝了不少啤酒,好像一下子认识了好多人,又好像谁也没认识。四周还是一堵高高的墙,上面影影绰绰晃着无数陌生的头。

外籍的同学,他也觉得交不成什么好朋友。女孩子娇滴滴的,说不上几句话,就咯咯地抿着嘴冲你笑,自己检点一下,也没什么现眼丢人的笑话,或者莫测高深的哲言,只好没头没脑地陪着干笑两声。再要谈别的,人家台湾长大的小姐,自有一套全然不同的教育,自己那段“文革”中下煤矿长大的旧事,总像梗在嗓子里的一块东西,吐又吐不出来,咽又咽不下去,几下里凑到一起,到底与大陆出来留学的人最谈得拢。说话不用作注解,聊上几句就能入港,打官腔,撑面子都免了。碰上老郝这样对脾气的主儿,有时候一下子就坐上几个钟头,呷着冰镇的啤酒,舒服,解气。

三天之后,薛小奇接到老郝一个电话,要请她周末过来吃便饭,尝几个家常菜,带便认识几个本校大陆来的留学生。过了一天,老郝又打过来个电话,说自己住的地方挤着四个人,转不开身,改去他的好朋友胡升平那里了。小胡不仅人好,且是烧菜的好手,小薛你也算有口福了。

薛小奇一连接到这么两个电话,心里不免有一点纳罕。要说姑妈与老郝爱人也算熟人了。可自己来此之后,和老郝并没什么来往。大陆来的公费生与自费生,在此地不知怎的,各奔各的,俨然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阵势。也有那一起观察家分析道:这是两帮人互相看不起的后果。公费生觉得自己有公家政府撑腰,经济政治方面都比自费生保险,况且有些自费生跑出来就打算永不回去的。公费生们每想到这一点就感到一股爱国的热忱填膺之感。在自费生一方面呢,又看不上公费生,觉得他们拿着国家的钱,又不认认真真读学位,名为进修,实在是来镀金的。整天琢磨着攒钱买回国的“八大件”,哪里比得上自费生独立奋斗打天下的精神?这种分析虽然是有夸大偏颇成分在里面。但是一般人心里虽各有主意,大家面子上是过得去的,谁肯对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心理对立下结论?所以不少公费生自费生,相互敬而远之是事实,实在原因却是玄妙不可言的。大家都是经了一遭“文化大革命”过来的,现在又都在国外,打小报告早不时兴了,谁愿意捅这种没有好结果的马蜂窝。

所以薛小奇虽然和老郝拐弯抹角,却和他一向不打交道,所以这次老郝请吃饭之举,就显得有那么一丁点儿突兀。而第二次电话说到改在升平家请客,更使细心眼的小奇心里又添了一个问号了。

胡升平,不就是常在化验室门外碰见的那个男生吗?人倒还中看,话可是不会讲几句,挺老大个子,倒像羞得怕人。每次都是话朝自己讲,眼睛往别处看,他是老郝的好朋友?听老郝电话里把他夸得那股热心劲儿,简直像义务解说员,捧着这么一块亮晶晶的宝石,就欠伸到你鼻尖前头来了。保不准老郝是个爱搭桥管閑事的,他们串通好了。小奇细长的眉毛拧到一块,腮帮微微地红了。

小奇到底是小奇,十分钟后,她就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林洁茵打了个电话。听说要请自己吃饭,洁茵咯咯地笑起来:“哎呀,你这个小书呆子,终于也搞起社交来了?好嘛,我还能却这个情?不过有一条,我在加州的老朋友这个星期六早晨到,人家大老远地奔来了,总不能叫吃闭门羹吧。他要是当晚另有计划才好,否则咱们再聚不成?”

小奇发怒道:“这事改不成哟!不仅有老郝,还有一个叫胡升平的,而且在胡家请客。你要不来,我一个人才不去!怪别扭的。”

洁茵那边大笑起来:“鬼头!闹半天是拉我作陪绑的呀?我才不干哩!瞧不出你这家伙,心计蛮多!人家想认识认识你,这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就痛痛快快去呗,还怕吃了你不成?”

小奇也笑得止不住,趁机耍赖:“你嘴巴厉害是出了名的,有你在,我也不怕给欺负了。”

又逗了一会儿嘴,毕竟洁茵大了几岁,经不住小奇软磨硬泡,最后商定干脆邀上亨利,大家一块去凑热闹。

这个星期六,老郝就和升平钻了一下午厨房。

敲四点的时候,青菜鲜肉都分切在了盘子里,葱丝蒜泥姜片排列得齐齐整整,鲜菇豆腐汤咕嘟嘟地用文火在钢精锅里炖着,一条鲤鱼烧得黄酥酥的,糖醋汁也打好了。升平一把汗还没擦完,就听着门铃响。他走去开门,心里有点紧张。

薛小奇今天穿着黑裙子,长长地飘着,一条红腰带把一条宽宽松松的白绸衫齐齐地束在了裙子里,轻轻巧巧踏一双白色的鞋,除了脚背上一条带子,就看不见鞋帮儿。升平觉着它说拖鞋不像拖鞋,说凉鞋不像凉鞋。嘴里说了句:“薛小……”下面就不知该怎么称呼。叫小姐吧,国内不兴这样叫的,虽然在美国待了这两年,还是挺拗口。叫薛小奇吧,也不好,显得又平又硬,像在注册办公室里念名单似的;叫小奇当然更不行,黏乎乎地,多那个。急里无计,就含含糊糊拖着声音道:“薛小……嗯,小薛,请进请进。”看薛小奇含着一点笑走进来,这才如释重负。心里还忍不住纳闷小奇脚上那双“拖鞋”,怎么走起路来轻飘飘地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这边老郝也过来了,嘴里咋咋呼呼地:“贵客来啦!还不快给小姐让座!”

升平就说:“随便坐吧。”

小奇先递过手里一个包:“冰淇淋,得赶快进冰箱。” 升平谢着,忙往厨房去了。

小奇略一四顾,便落座在桌边一张木椅上,其实这也是这屋子里唯一的椅子。屋子不大,东西顺墙各放了一张单人床,夹着一张长方桌,桌头几个铁笼箱高高地叠起来,里面黑洞洞地塞满了书籍,正好堵死了壁炉。一个几寸的小电视垫在上边,显得多少有点古怪。一只半旧的长沙发倚着北墙,上面铺了一张软凉席。这凉席有双重功能,一是夏天图凉快,二是遮住了沙发肚子里一团团爆出来的破棉絮。

升平告诉她们,这架小电视还是由住在这房子里的老中国留学生传下来的老古董。这房子又破又旧离学校又远,房东是个甩手大爷,你只要交房租,他别的什么都不问。窗玻璃碎了,下水道堵了,你拨上十个电话,也不一定找得着这房东,就是找着了,还不见得派人来给你修。但是别的上头也一样的宽松,一间卧室的公寓常挤上两三个人,换了房客也不涨房钱,有时新房客住到第三个月了还没签新租约。房钱是出奇的低,每月一共一百美金。三人一分摊每月才交三十多元。因了这些好处,这所房子就成了几年来本城中国留学生的一个据点。一般都是公费生住,还是介绍进来的。所以这架电视机也说不清是第几代了,破归破,留着它练英语听力是蛮好的。

吃罢饭,大家都散坐着喝茶、吃冰淇淋。

老郝一边撤盘子,一边对升平说:“到底小姐们吃饭秀气,菜剩得不少,够你们一屋人对付两三个晚上的。”

洁茵就问:“对了,你两个同屋呢?”

升平说:“灰狗最近卖大减价票,连跑上五六个州才五十多美元,我同屋老陈一个人带上包子、照相机去了。小刘每天图书馆关门以前是不回来的。”

洁茵说:“这么热的天,还带着蒸好的包子旅行?”

升平说:“不仅包子,连西装领带都穿齐了。老陈说了:吃的住的都省了,要紧的是把相片照齐了。将来回国,给亲戚看着,也算没白来美国一趟。”

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阵美国的犯罪问题。老郝的结论是在小地方比大城市好,小镇风味,做事也踏心,走路也清静。小奇基本同意這个观点,她是个把书本实验室放在第一位的人,不在乎城市大小。只有一点不满意:这里中国人太少,妈妈却老从上海来信问找对象的事,自己也是束手无策。妈妈是中学教语文课的,一向就有“吾女非华夏佳男不嫁”的谆谆教诲。这“华夏佳男”一般来讲是把台湾港澳都排斥在外的,更不要提金发蓝眼睛满胸膛毛的美国人了。小奇来美以后是开放了一点,不似在上海上大学时,以为谈恋爱的同学俗不可耐,可对妈妈的意思还是又笑又为难地矛盾着。但后面这话自然是说不出来的,连洁茵都瞒着。升平是无可不可的,他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平庸,放到哪里也是那么块料,换个好点儿的学校,大点儿的城市,也不会出人头地。只有洁茵,公开表示明年就去北部,说是生活里越有挑战的成分,越有意思。

老郝不禁感慨万端:“你们年纪轻轻,无牵无挂地跑出来闯世界,自然是酸甜苦辣什么都想尝一点儿。混个五六年,功课学了,学位拿了,也对这里的历史现状,文化人情有个理解,这才叫真的翻山过海,不虚此行。像我们,晚上五六点钟的太阳了,来进修上一两年,人一半在这边,一半还拴在家里那堆老婆孩子身上,和你们的心思可是两样喽!”

大家听这话调门就低八度,加上老郝说话向来是慢八拍,一个字一个字,沉咚咚地直敲进人心里去。

洁茵打岔道:“瞧说的。老话说,五十五,下山虎。老郝你也不过四十六七。”

洁茵送小奇回家,汽车穿过住宅区空荡荡的街道,两排寂寞的路灯雕像似的往后退去,颀长的投影溶在黄幽幽的光晕里。道旁草坪背后闪过一幢幢形状各异的房子,影影绰绰可以辨出凉台上的秋千摇椅,隐隐约约可以听见门檐下的叮当风铃。夜,随着花香和微风悄悄地流进车窗,拂着两个女孩子光溜溜的胳膊。两人都不做声,各自想心事。

小奇在想妈妈,肚子里编着写家信的形容词儿,也许要轻描淡写地把今天的晚会带上两笔?高中毕业以后,有一次撞上妈妈翻看自己的日记,气得眼泪都出来了。可是现在都这么大了,写家信还总是厚厚密密地弄上四五张纸,好像汇报成了习惯。

洁茵一手勾着方向盘,另一只胳膊支在车窗档上。明年这个时候,自己也许在纽约了,或者在芝加哥。这里虽好,可是冬天没有雪。来的第二个冬天好容易下了场薄雪,全城恐慌得不行,连学校里都停了课。自己和汉特他们在后院打雪仗,直把眼镜打落到灌木丛里去。可是比起北京来,那也算雪吗?北大校园里的雪景才是奇丽,那些古老的飞檐就像雪白的大鸟似的,直要飞到那北方清冷的天空中去。纽约的冬天是什么样呢?

红灯之后,车子拐上市区的主要公路。一滴水珠凉飕飕地掉在洁茵的胳膊上,接着就洒了一车窗。洁茵扭头看了一眼小奇,小奇也正朝她微笑。两人不约而同地吸了一口气说:“下雨了。”

赏析

作家、记者、文化评论家查建英本人是20世纪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是那代人中较为少见的用中英双语发表作品的作家。除了作家的身份之外,她较为人熟知的或许是曾经担任《锵锵三人行》的嘉宾。从1978年到1987年,查建英先后求学于北大、南卡罗来纳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那个年代做留学生,跟如今比代表了极为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生选择,但当年的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所过的生活,跟新世纪的留学生们比起来,或许细节上有出入,整体的思路差别却不大:相同的人以群分,相同的缩衣节食,相同的抱负,相同的困境。

全文仿佛是在细细描写一场带有相亲性质的同学聚会,但作者却以此为主要线索,以聚会上的人作为代表,向读者展现出一幅留学生的群像,同时借由背景各异的几位同学交代了不同小团体之间的暗潮汹涌。许多人往往忽略的一点便是,哪怕是在异国的少数人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打上简单的标签。我们所来自的方向,以后想到达的位置,愿意采用的方法……无一不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

但除了在异国,又还有什么样的机缘才会把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他们的年龄和理想都相去甚远,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却能挤在条件欠佳的小公寓里,围坐在餐桌边,说一些各自的心里话。他们跟世界上大多数人相比都是幸运的,能在和平的环境里做学问,能在安全的前提下考虑未来的方向,但他们也迷茫,也怀念,在心里默默觉得四周都是高墙。作者对不同留学生群体的心理活动把握得极好,同时巧妙地切换视角,仿佛电影一般利用不同视角对同一件事进行诠释,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也十分擅长利用不同的意象来塑造人物性格。内向的男学生会觉得四周有高墙,墙上有陌生的人头,年纪最大的老郝说话沉咚咚地直击人心,在描写两个女孩子的时候言语则会更柔美,向往大城市的女生看到古老的飞檐会想起雪白的大鸟,对应了她想要继续体验人生的计划。

文/ Vicky

猜你喜欢
小奇留学生
“战场”上的小奇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看,我的石头
勤奋的民族
勤奋的民族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