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浪潮下生活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2021-07-06 19:25陈心蓓王述凡陈若泓黄卓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7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

陈心蓓 王述凡 陈若泓 黄卓静

【摘要】VLOG的出现在21世纪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一阵新浪潮。其利用更高超的技术、更精美的画面来向世界人民展示网线另一端个体生活的美好;然而,这种包装出来的“美好”并非是其生活的全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社交媒体平台上vlog泛滥所引发的问题,如:VLOG生活下的可行性与实际性、人设焦虑、社交媒体对注意力分散的影响展开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VLOG;社会问题;人设焦虑

【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448.2021.07..058

1. VLOG的实质—生活记录与美化产物

纵观互联网上各大博主的vlog视频,其背后所传递的信息都是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正如其定义一样:vlog指的是一种集文字、图像和音频于一体,剪辑美化后,能表达人格化和展示创作者日常生活的视频日记。我们所看到的vlog的视频大多都是经人为美化过后的产物。作为记录者,其想要记录下来的必定是生活当中最为美好的部分,想要让广大观众所看到的一定也是生活中的“精华”,而非“糟粕”;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看,我们最想要看到的一定也是“美”的一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出,vlog本身意义之所在是发现、记录和展示美。

1.1 “理想国度”与“现实国度”的边界

根据我们生活的常识,一件事情若要“可行”,那么首要前提是这件事真实存在;然而,在大多数时候,即使一件事真实存在,在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它也不一定完全“可行”;但是,若一件事情甚至都不存在,那么自然也谈不上是否可行。比如说你想要吃苹果,那么你必须要先拥有一个苹果,否则是不可能完成“吃苹果”这件事情的。由此可见,既然vlog中的“生活”并非100%真实,那么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复刻”一个这样的生活必然也不可行。而这种“复刻”的行为正是当下许多网友正在力图去践行的。这不仅仅会给那些经济条件本就不是很好的家庭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还会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奢靡与攀比之风,荼毒青少年及儿童尚未成型的三观。

我们所看到的视频大多都为经历过三轮“美化”的产物:拍摄者在选取拍摄素材的时候倾向挑选视觉效果好的事物进行拍摄,这是第一轮;进而,拍摄者会对所有拍摄的片段进行挑选和裁剪,这又“过滤”掉一部分“真实性”;到了第三轮,拍摄者会对视频进行包括滤镜调色、设置转场在内的修饰和再美化,使得视频更加接近理想状态。所以作为观看者的我们需要明白这个道理,在观看的过程中厘清“理想国度”和“现实国度”的边界。

1.2 带上一颗理智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提及的对立统一的观点也适用于每个人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存在矛盾,都有对立和统一的两个方面,而vlog仅仅是把其中积极的那一方面单独提取出来,放大之后供大家观看。可失去了另一个方面的生活终究是不平衡的,所以那并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都是平衡的,不过分美也不过分丑,不过分积极也不过分消极。对于vlog中所记录的生活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这个问题而言,唯一的解便是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带上一颗理智的头脑,不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白那只是生活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而且这个部分在被记录下来之后,还经过了艺术处理,使其变得更加“艺术性”。

1.3 价值观的传递

首先,作为vlog的生产方,也就是视频博主,一方面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特的风格,并以此为基础,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另一方面,也要响应观看者的一些负面心理,在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中融入更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在素材的选取方面,则力求选取更接地气的人、事、景、物,尽可能地弘扬与传递正能量。其次,作为vlog的消费方,也就是广大的vlog观看者们,在观看此类视频的时候,除了要带着理性的头脑,还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视频当中的内容,挖掘视频中所要传递的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身为监管者,国家有关部門更应发挥其领导和规范的作用,把握社会主流价值走向,给予网络上各种各样的vlog正向的引导和规范。

2.  VLOG时代下的人设焦虑

人设是网络时代商业气息迸发的产物。模式大多是先经营账号,获取粉丝的点赞转发评论,再直播带货。通过营造自律人设吸粉,收获知名度与粉丝量,接而就会有广告商找上门——目的实现。Vlog在各大社交媒体的出现,很多人都期待着打造专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拥有自己的标签,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然而实际上,活在社交媒体上的人和真实的自己大相径庭。

从娱乐圈的女汉子人设、吃货人设、学霸人设......再到各大媒体上的自律人设、情侣恩爱人设、励志穷游人设……大到性格,小到修图方式,人设都存在。例如近些年突然火起来的自律人设,将镜头对准私人生活,vlog总是以清晨六点的闹铃为开头,然后去健身房健身,回来做一顿精致的早餐(通常离不开咖啡和开放式三明治),洗个澡后开始专心学习工作。笔者并非旨在抨击此生活模式,而是不提倡vlog账号运营者刻意给观看者“伪造”一个人设形象。

人设焦虑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维持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我们大部分人都倾向于在镜头下展示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希望大家认为自己是一个正能量的人,希望大家觉得自己的生活有条理、有目标、有规划。

因此当我们提到人设,通常把“人设”和“虚伪”画个等号,认为这是不好的一个词。但实则并不然,人设用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是“性格形象塑造”。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告诉大脑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大脑接收到信息再以此作用到你的生活中。回望历史,就有很多从小立志,用英雄形象勉励自己,并为自己建立一个标准“人设”,并不断自我暗示提醒自己成为那个“人设”。这实质上其实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而良好的“人设”即相当于对自我的高期望,促使自己不断向良好“人设”方向发展。

3. 社交媒体对用户专注力的控制

3.1 社交媒体高度分散用户注意力现象

社交媒体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可能成为话题的中心,可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关注。这打破了现实世界中由权力、金钱、地位等因素塑造的等级社会。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换、扩散构建成一张新的社交网。而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社交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满足感、愉悦感使得人们对社交媒体产生高度依赖。

《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成因探析》中将社交媒体依赖归纳为以下八种表现:(1)在任何时候总是想要打开社交媒体;(2)容易中断思考、工作等任务而去使用社交媒体;(3)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大大超过了预期值;(4)持续不断地看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期望收到消息提醒、@、评论等;(5)时感无聊而使用社交媒体,得不到满足但却放不下社交媒体;(6)常常因社交媒体延误了正常的工作、学习或其它更重要的事;(7)尝试不用社交媒体但未取得明显的效果;(8)不用社交媒体时常常感到空虚、焦虑、不知所措。满足以上三条者,就有社交媒体依赖倾向;满足以上五条者,就表明患有社交媒体依赖症了。

3.2 社交媒体追求控制用户注意力的原因

过去的几十年间,从传统纸媒制霸天下到电视媒体独占鳌头,从论坛博客红极一时到移短视频新媒体浪潮。公众获得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愈来愈多,主流途径不断被时代的变革所改造。由于信息媒介渠道的扩充叠加,使得当下成为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使得人类社会交流愈发频繁的情况下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社交媒体具有开放化、去中心化、碎片化、表层化等特点,且社交媒体环境多元具有极高的信息选择权。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用户面对无数信息选择,总能找到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话题。

社交媒體产品逐利本质。由于现如今开发社交媒体产品的无数互联网公司均为民营资本持有。资本的最首要目标就是逐利。而所有的互联网产品经理都在想方设法吸引用户,使得用户上瘾,当用户上瘾之后愿意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产品上时,自然而然也会愿意花费大量金钱在产品上。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庞大的关注力也是价值的代表,依托庞大关注力可以将大量营销广告信息夹杂其中产生经济效益。故而,社交媒体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高度控制用户注意力。

3.3 有效应对社交媒体对注意力控制的方法

3.3.1 寻找不习惯于使用社交媒体的场景

由于在家中、卧室、客厅等习惯于使用社交媒体的场景中,身边包括颜色、气味等所有习惯信息都会刺激你进行该场景下的习惯——关注社交媒体。而有效对抗这一习惯的方法就是寻找不同的场景,可以是习惯工作、学习的场景,如办公室、班级教室等,或者寻找陌生的环境,如陌生咖啡厅、茶室等。并且努力寻找那些缺少可以正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场景。如缺少WiFi、缺少电源的场景。

3.3.2 奖励性使用社交媒体

由于社交媒体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满足感,所以可以将社交媒体作为奖励。可以选择设定专注的工作、学习后,奖励使用五分钟社交媒体的原则。人们往往对于明确的原则有着较高的执行能力,而这一原则的设立可以有效降低对社交媒体的过分依赖关注。同时,这一原则的循环往复可以训练人们对于刻苦努力换来奖励的渴望,可以提升对工作、学习等可以换来奖励的事物的兴趣,增加对这些事物的关注。这一方法的重点也在于能够高度执行这一原则,不随意打破。

3. 结语

VLOG给予我们一副欣赏他人生活的眼镜,是集娱乐、学习、分享为一体的大平台。美好共享是其诞生的本意。因此,创作者与观众都需要在VLOG浪潮下保持清醒头脑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合理创作、观赏VLOG。同时,美化绿色网络环境需要政府和个体的共同努力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洪莉,刘梦娇.VLOG:短视频下一个爆发点--基于B站的热门Vlog视频内容生产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探析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谈初中生的日常管理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浅议问题学生教育之我见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