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莹:“绣”出百姓幸福生活

2021-07-06 20:44张晓丽
共产党员·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绣娘蒙古族刺绣

张晓丽

白晶莹今年58岁,年近花甲的她在周围人眼中,却是个精力充沛的“女超人”。

她是人民公仆,为脱贫事业自掏腰包,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

她是“草原绣娘”,传承一方技艺,有着“技达四海,能行天下”的信心。

她是脱贫领路人,足迹遍布全旗,有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

她是百姓贴心人,鞠躬尽瘁,有着“一言一行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暖心。

她拥有多重身份,她是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她是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她是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还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她挑起一根丝线,一头牵着万千百姓致富生计,一头连着千百年文化传承,用纤纤巧手,靠着针尖功夫,穿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好政策,更带领农牧民姐妹“绣”出花一样的幸福生活。

为人民,存一颗初心

作为人民公仆,白晶莹始终坚守一颗为民初心。

白晶莹是地道的蒙古族人,生活在内蒙古科右中旗。这里草原辽阔,蒙古族人口聚居,虽然有着奔驰的骏马、肥壮的牛羊,老百姓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他们靠天养畜、靠天种地,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1988年,科右中旗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旗,2011年被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政府要搞精准扶贫,身为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的白晶莹投身其中、积极探索。她思忖着,蒙古族刺绣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表现力强,“刺绣扶贫”是否可行?

事实证明,“刺绣扶贫”并非空想。

刺绣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白晶莹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跟着姥姥、母亲一针一线学习蒙古族刺绣。“那时候也没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会带着绣娘们,靠着手中的丝线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农牧区长期以男性为主要劳动力,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农闲时,妇女大多闲在家里,经济收入少。白晶莹在调研时还发现,有些老弱病残群众出门不便,扶贫政策不容易对接,而刺绣在家里就能完成。

于是,一头是做工精美、底蕴深厚的蒙古族刺绣,另一头是家中空闲的女性劳动力,两相结合,成为科右中旗一条精准脱贫之路。

勇担当,守一句承诺

作为“草原绣娘”,白晶莹始终不忘一句脱贫承诺。

“绣”出幸福生活,是她给农牧民姐妹的承诺,也是对党和国家的承诺。

“政府给钱,我没要!自力更生!”接受采访时,白晶莹铿锵有力地说道。从2016年到2018年5月前,她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维持扶贫工作。她说:“能不能成功还是未知数,不能要国家资金。我自掏腰包是应该的,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就是我的责任。”

没有经费买图样,她用白纸自己设计、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没有经费请人培训,她就自己上手,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让学员掌握绣、贴、堆等技艺。从2016年12月到现在,她办了32期培训班,走乡串镇,培训绣工5782人。

独木不成林,在白晶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妇女加入到刺绣队伍中来,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通过绣工们的传帮带,目前科右中旗已有一级绣工1300人,二级绣工5000人,三级绣工8000人。一级绣工年收入能达到3万到5万元。”

农忙时节,老百姓没办法集中学习,白晶莹便利用工作日的早晚休息时间和双休、节假日下乡入户培训,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掌握就业技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多年来,白晶莹的足迹遍布科右中旗的12个苏木镇(乡)、173个嘎查(村)。冒风雪,顶烈日,穿草原,越沙丘。一串串坚定的足迹,丈量着科右中旗从“国贫旗”到“摘帽旗”的蜕变过程。

践使命,换一片天地

作为脱贫领路人,白晶莹始终向往一片更美好的草原。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从无到有,白晶莹逐步摸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先后扶持成立了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有到优,白晶莹将产业发展放在更宏阔、更长远的坐标上,与中国四大名绣等绣种交流合作;邀请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艺术家团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样图创作;依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精品刺绣论坛、评选活动;设计了各类主题产品,亮相法国国际订货会和米兰时装周……

辛勤的付出终有收获。2019年4月,科右中旗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序列。2019年底,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2020年,科右中旗2895名建檔立卡贫困户因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受益,实现了人均年增收2000元。

刺绣产业的发展,让白晶莹倍感欣慰,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因为刺绣,整片草原的生活也变得色彩斑斓。

“现在农村的风气都变得好了,打麻将的少了,忙着刺绣的多了,妇女们互相比谁绣得好看,互相比谁的技术高。”刺绣作品验收员王乌云高娃说,妇女们有了收入后个个精神饱满,家里村里的氛围也越来越温馨、和谐。

甘奉献,暖千万人心

作为百姓贴心人,白晶莹始终温暖着千万人心。

“多亏了白主任,现在村里从老到小都在绣。”贫困户春杰坐在自家的炕头上飞针走线。匀称的针法、鲜艳的色彩、鲜活的图案,不一会儿,一朵牡丹就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绣布上。

最早每幅50块钱的作品,现在每幅1300元,年过花甲的春杰已经变成了村里的“金牌绣娘”。说话间,她还没有放慢手中的针线活儿,“在家绣花比在外面打工挣得还多,今年到年底轻松挣2万元。”

力“绣”不欺,勤则不匮。在科右中旗,有无数个“春杰”脱贫了,还有近百名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

白晶莹扶持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让大学生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订单,对接全旗12个苏木镇(乡)的绣品生产。

老百姓富了,大学生就业了,刺绣产业蓬勃发展,“大功臣”白晶莹却依然如故,从未放松自己,也从不为自己谋一分利。

很多人不理解白晶莹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奔波,她摸着胸口的党徽自豪地说:“因为这是我的家,我希望家乡一天比一天美好,希望这种美好被更多人了解,希望家乡的父老因这悠久的文化变得更加自信,希望蒙古族刺绣成为一种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绣出百姓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绣娘蒙古族刺绣
云南屏边“绣娘”巧手致富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绣娘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刺绣新生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