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2021-07-06 11:27尚海龙余宗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贵州省

尚海龙 余宗洋

摘 要:实证分析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演进状态,可为体旅产业要素的有效配置与深度融合提供参考。在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省2014~2018年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诊断与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两大产业耦合协调演化经历了“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发展阶段,当前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耦合协调演进状态为协调发展类、高度协调体育产业滞后型;体育产业效益指数与旅游产业效益指数之间的差距渐趋缩小,体旅产业均衡发展倾向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耦合协调发展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耦合协调发展;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G80;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2-0074-06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休闲生活方式[1]。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發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追求健康、参与性强的旅游方式,促进了体育旅游的发展,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育旅游对于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2009年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85号)、《国家旅游局 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等国家指导性文件相继颁行,既为新时代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体育与旅游互动关系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学者Don Anthony的研究论文《体育与旅游》,该成果对于体育在假期旅游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3]。此后,体育旅游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Peter E. Murphy对体育赛事的旅游效益进行评价[4],Milk Weed认为当代体育旅游研究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者需要更多地考虑个人成果如何促进整个地区的知识发展[5],Jacek Kotus视旅游为一种社会活动、一个概念和研究课题,并探讨了旅游与体育的相互关系[6]。21世纪以来,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成果渐趋丰富,主要集中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7-9]、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10-12]、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13-15]与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16-18]等方面,较好的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测度及机制、体育旅游人才需求特征与培养模式、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提升路径等问题解决提供了科学参考,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启发意义。但是,已有成果关于体育和旅游相互关联程度的研究文献依然数量不足,且以定性为主,而对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计量评价及欠发达地域的实证研究尚属鲜见。有鉴于此,本文以贵州省全域为研究区域,运用连续年份统计数据,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测算模型,探讨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演进过程及规律,以期为实现两大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格局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腹地,是世界著名的山地旅游大省,其独具地域特色的山水洞旅游资源为以探险、攀登、冲浪与漂流等为主题的体育旅游品牌创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产业,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具有区域知名度的体育旅游项目与骨干企业。截至目前,产值在千万元以上具有典型代表的体育旅游企业共16家,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体育旅游装备制造企业有4家[19]。在硬件设施和软环境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体育+旅游”创新模式的造血功能和带动作用日趋显著,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良好。2018年,贵州省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92.65亿元,较上年增长15.5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5%;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同比增长33.10%,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673.13亿元,对GDP的贡献提高至11.30%,带动30.30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2019年11月,省政府发布了《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标志着体育旅游产业成为贵州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打造高质量体育旅游目提供了重要平台。

1.2 数据与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需的体育产业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15~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2014~201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贵州省体育局官方网站、多彩贵州网、贵州省宏观经济数据库等;旅游产业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15~201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5~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2014~201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1.2.2 研究方法

(1)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程度的基础,指标选取注重指标的科学性与代表性,以及各指标之间的逻辑性,同时还需要能够反映两大体系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2]。本文在参考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8)》《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文件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20-22],遵循科学性、相对独立性与数据可得性原则,从两类产业中整合使用频率较高的评价指标,通过咨询专家,最终确定了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用以衡量两大产业绩效水平与要素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其中,体育产业指标层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体育彩票销售额、体育彩票销售增长率、体育场馆数量、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数量、乡镇体育健身工程数量、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数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10项二级指标,主要表征体育产业发展的绩效与要素发展水平;旅游产业指标层包括旅游总收入、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国内旅游者人次、海外与港澳台旅行者人次、旅行社数量、旅游景点数量、星级饭店数量等10项具体指标,主要表征旅游产业发展的绩效与要素发展水平。

(2)协调发展度模型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交互耦合关系,它们共处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这个大系统之中,但作为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耦合协调状况[23]。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过程与演进状态进行测度与评价。

第一、产业效益指数

令x1、x2、x3…x10为表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二级指标;令y1、y2、y3…y10为表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二级指标。则函数关系式为:

f(x)=wix′i  (1)

f(y)=wjy′j  (2)

x′i=+0.01  (3)

y′i=+0.01  (4)

式(1)至式(4)中:f(x)代表体育产业发展指数, f(y)代表旅游产业发展指数;n表示年份数;x′i与y′j分别为两大产业各指标标准化值,为了确保式(6)中对数取值有效,特将极差法标准化后的數据向右平移0.01个单位[24];wi与wj分别代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各指标的权重。

pij=xij/xij  (5)

ej=-(lnm)-1(pij×lnpij)  (6)

wj=(1-ej)/(1-ej)   (7)

式(5)至式(7)为熵值法确定权重的公式,该法通过数学与计算机算法结合的方式实现赋权,能够弥补不精准的主观赋权模式不足,科学的综合考虑数据相关关系及变异程度[25]。式中:pij代表体育或旅游产业二级指标第i年份j项指标占该指标的比重;m表示指标数;ej代表j项指标的信息熵;wj代表j项指标的权重(表1)。

第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发展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之间发展水平与相互作用程度的定量。本文中耦合协调度是用来表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程度与协调发展水平,用D表示:

D=(C×T)T=?琢f(x)+?茁f(y)  (8)

C= (9)

式(8)至式(9)中:T表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数,C代表耦合度;α、β为待定系数,考虑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体旅产业复合系统的贡献率同等重要,所以均设定为α=β=0.50;k为调节系数,由于评价体系仅有两大指标层,故设定k=2。

为了使耦合协调度能对应定性标准,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6],本文设定了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度识别标准(表2)。

2 结果与分析

运用EXCELL软件对两大产业效益指数(表3)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r=0.9128,结果表明f(x)与f(y)呈现高度正相关。因此,下文对T、C、D值进行测算、判定与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1 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首先,运用式(1)~(2)测算f(x)与f(y)时间序列数值(表3)。其次,通过式(5)~(7)获得wi与wj数值。然后,依据式(8)~(9)对T、C、D进行测算,T、C、D∈[0,1],它们越接近1说明产业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0表示产业发展水平越低。最后,将D值与耦合协调发展识别标准(表2)进行对应判定与分析,得出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结果(表3)。

根据表3分析,贵州省体育产业效益指数呈现较快增长趋势,f(x)从2010年0.1020上升到2018年0.8226,年均增长率为68.52%,表明贵州省体育产业绩效水平与要素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贡献能力渐趋增强,产业整体绩效良好。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f(y)从2010年0.0774上升到2018年的0.9668,年均增长率88.00%,反映出贵州省旅游产业绩效水平与要素发展水平较高,市场规模效益上升,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能力不断增强,为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2015年f(x)>f(y),表明体育产业发展效益超前于旅游产业,在两大产业耦合发展进程中处于支配地位。2016~2018年f(x)

综上,研究时段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均已达到较高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处于超前发展状态,对于体育产业的促进与辐射作用日趋增强,为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均衡发展亟待进一步加快。近年来,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贵州体育旅游实践、山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强省打造等行动,加快了体育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的相互整合步伐,彰显了体旅融合发展对于提升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意义。

2.2 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根据表3测算结果分析,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D值从0.2967增长到0.9428,研究时段未发生波动,整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3.51%,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过程经历了“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发展阶段,呈现“过渡发展类,体育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度失调;过渡发展类,体育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基本协调;协调发展类旅游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度协调;协调发展类,旅游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高度协调”4种演进状态。4个发展阶段即:2014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处于中度失调阶段,尽管体育产业发展效益小幅超前于旅游产业,但两大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相互作用弱,关联不紧密,协同效应差,耦合协调发展处于外界物质输入与能量交换频率较低的无序状态;2015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处于基本协调阶段,体育产业发展效益依然小幅超前于旅游产业,两大产业发展基础逐渐增强,彼此促进、相互配合格局正在形成,发展效益呈现上升趋势,系统逐渐趋向有序状态发展;2016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两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竞争能力提升,彼此之间促进、相互配合格局已经形成,系统呈现上升发展态势。但体育产业超前优势已经让渡于旅游产业,说明旅游产业竞争能力在系统平衡有序演进中逐渐占据优势;2017~2018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系统处于高度协调阶段,两大产业进入高水平的协调耦合发展时期,相互依赖程度高,系统呈现有序平衡发展状态。尽管旅游产业发展效益仍占据支配地位,但二者发展差距渐趋缩小,出现了均衡发展倾向,此对协调均衡发展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当前,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已达0.9428,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处于高度协调水平,演进状态为高度协调体育产业滞后型。但是,2016年以来两大产业耦合协调状态均为体育产业滞后型。究其原因,主要是GDP的旅游产业效益快速上升,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客源市场潜力较大,旅游商品名牌效应等因素推动了旅游产业超前于体育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效益之间的差距有缩小趋势,两大产业已经出现均衡发展倾向,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制表现为要素之间运动经历了聚集与扩散、双向运动、平衡供需与融合发展的演替过程。因此,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对于实现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及打造体旅综合体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本研究从体旅绩效与要素耦合视角出发,构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体育产业发展效益与旅游产业发展效益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68.52%与88.00%。2016年以来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产业且旅游产业增速较快。当前,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处于协调发展类高度协调发展阶段,演进状态为协调发展类、高度协调体育产业滞后型。

(2)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经历了“过渡发展类,体育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度失调;过渡发展类,体育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基本协調;协调发展类旅游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度协调;协调发展类,旅游产业超前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高度协调”4种演进状态。其中,耦合协调度在中度协调阶段增速最快,在高度协调阶段持续时间最长。

(3)2017~2018年体育产业效益指数与旅游产业效益指数之间的差距渐趋缩小,体旅产业均衡发展倾向显著。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作为体旅深度融合的热点命题,贵州省属于山地体育旅游大省。本文尝试对贵州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识别与分析,其结论对于研究区体旅产业融合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选择“均衡生产要素流动”新模式,实现系统均衡、有序发展目标。“均衡生产要素流动”模式即将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核心区的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等体育要素,科学有序的向城市近中远郊区扩散,逐步消除体育产业生产要素时空扩散不畅与分配不均问题,最终实现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均衡发展。

(2)借鉴圈层结构理论,加快布局“三圈层”大体旅产业结构,打造效益突出的山城特色体育旅游圈,推进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三圈层”大体育旅游结构即以观赏性体育旅游为核心的城市近郊体育景观与赛事旅游引领圈,以体验性体育旅游为主体的中郊民族体育旅游与现代体育旅游保障圈,以探险性体育旅游为重点的远郊攀岩、蹦极与狩猎等体育旅游生态圈。

——————————

参考文献:

〔1〕徐勇.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刘祥辉,马继刚.体育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研究——基于2013~2017年北京市和贵州省的对比分析[J].中国西部,2019(06):26-36.

〔3〕程蕉.体育旅游分类的中外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01):23-30.

〔4〕Peter E. Murphy. Assessing the tourism benefits of an open access sports tournament: The 1989 B.C. Winter gam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1, 29(03):32-36.

〔5〕Milk Weed.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2000–200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knowledge and a meta-evaluation of methods[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06, 11(01):5-30.

〔6〕Jacek Kotus. Relations between tourism and sport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J]. Turyzm, 2016, 26(01):19-25.

〔7〕高林洲.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1(08):1035-1037.

〔8〕邓杰,杜长亮.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及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3,34(06):107-110.

〔9〕史瑞应,杨涛.赛事举办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美国萨凡纳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9(08):6-11.

〔10〕钟菊华.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08):147-151.

〔11〕叶晨曦.多维视角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102-106.

〔12〕王敏.湖南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

〔13〕霍红,蒲鸿春.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1(06):26-28.

〔14〕单凤霞.我国与英美等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5,22(04):66-70.

〔15〕褚贝,陈刚.我国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定位与支撑体系[J].体育与科学,2017,38(03):114-120.

〔16〕于锦华.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01):39-41.

〔17〕崔瑞华,徐静,王泽宇,等.中国沿海地区滨海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01):125-134.

〔18〕朱露曉.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机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02):74-78.

〔19〕张建民,曹雯,姚炅岑,等.贵州体育旅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EB/OL].(2018-10-23)[2020-05-08].http://www.sport.gov.cn/n316/n343/n1195/c878849/content.html.

〔20〕杨霞,汪慧敏,江畅.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实证分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9(04):126-138.

〔21〕许璐.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9.

〔22〕苏建军,寇敏.我国西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度评价与治理机制研究——以陕西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09):19-24+31.

〔23〕田启,程云红.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

〔24〕汪永臻,曾刚.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20,40(03):234-240.

〔25〕王珂,郭晓曦,李梅香.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与熵值法的结合分析[J].生态经济,2020,36(04):213-218.

〔26〕王成,唐宁.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37(06):1100-1114.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贵州省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