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的非认知能力对数字金融使用的影响

2021-07-07 10:58杨璨瑜杨晨祎戴思琪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严谨性同性个体

杨璨瑜,杨晨祎,戴思琪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1 引言

作为金融与科技结合的产物,数字金融开启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中国金融商业模式的进程,目前已涉及信、贷、汇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业务,代表着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数字金融克服了空间的障碍,降低了信息收集的成本,但社会中不同群体对互联网在可及与使用方面存在差异,即数字鸿沟使得数字金融的普及存在一定的门槛与限制,该现象在农村更为普遍[1]。

研究显示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等宏观因素会影响数字金融使用,而在农户的微观需求层面,已有文献表明不同农户对数字金融的接受度与普及度存在的差异,不仅与其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相关,也与个体的认知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居民金融素养等因素也会影响农户对数字金融的使用[2]。那么除上述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农户自身因素会对其使用数字金融产生影响呢?

心理研究表明,个体的行为选择不仅受到客观条件影响,也会受到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即非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相对,是个体稳定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模式,已有文献表明非认知能力对股票投资、家庭金融行为等金融行为具有相关影响[3-4]。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手段,是否也会受到数字金融的影响呢?

非认知能力的形成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农村地区农户的非认知能力会与城镇居民有较大差异,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也使农户普遍表现出保守、封闭等特点。由此推断,农户在面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数字金融服务时,如果具备某种愿意主动了解数字金融业务的非认知能力,就能使数字金融惠及更多农户家庭,但目前国内外关于非认知能力对数字金融使用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没有涉及。

本文通过使用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的数据,运用“大五”人格分析框架衡量非认知能力,探究其对数字金融使用的影响。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前者体现为:有利于探究影响数字金融在农村普及的新因素,丰富普惠金融的理论建设;后者体现为:新兴的数字金融或许能打破当前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低迷的困境,提高农户对数字金融的接受度,最大程度填平数字鸿沟,使农户获得超过传统金融服务收益的数字红利。

2 文献综述

2.1 数字金融的使用

数字金融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跨时空配置资源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能大幅降低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渗透率,从而提高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数字金融也能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提供负担得起的和安全的银行服务[2]。

现有文献从外部环境及个体认知能力等方面对数字金融使用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互联网技术水平对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经济水平、收入和居民金融素养对数字金融的使用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5]。

2.2 非认知能力的衡量

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动机、偏好等主观因素会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国际上用非认知能力涵盖与此相对应的心理因素[6]。其中,非认知能力体现了个体在某种情境下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包括社会交往技能和个体的情绪、动机等。

国际上对非认知能力的衡量常通过“大五”人格框架及其细分维度展开。在该框架下,非认知能力被分为严谨性、顺同性、外向性、开放性、神经质五大维度。

2.3 非认知能力对家庭居民金融行为的影响分析

随着人格经济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非认知能力中的部分维度会对诸多金融行为产生影响。有研究显示人格特征的各维度均与家庭持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广度和深度有显著关系[7]。也有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与年轻人财务困境之间存在关系,严谨性与财务困境呈负相关,神经质则呈正相关[8]。还有研究表明非认知能力是财务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因子[9]。

3 理论分析

尽管现有文献中还没有关于农户的非认知能力对数字金融使用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但一些研究也反映了非认知能力对数字金融使用可能存在的影响。有研究显示,造成互联网金融离贫困农户“很远”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排斥”,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不了解、不信任,可能导致数字金融较难推广[10]。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的影响。

3.1 严谨性

在严谨性方面表现较优的人通常有很强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处理新兴的金融信息会更谨慎,对数字金融在农村的推广也能起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此外在事业心层面,数字金融能够以低成本为一些小微群体提供贷款,这对于事业心较重、想创业的农户也极具吸引力。

严谨性对受教育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1]。受教育水平高的个体可能更能了解并把控数字金融这种新兴服务模式且更易接受,且严谨性高的个体参与金融决策更积极主动,因此严谨性高的个体可能会更愿意尝试和使用数字金融。

因此,我们得出假设1:严谨性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3.2 顺同性

有研究发现,顺同性对消费者的网购意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可见顺同性水平较高的个体网购意愿较高[12]。此外,顺同性对个体的综合分析、方法研究等学习习惯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顺同性水平更高的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数字科技使用的适应性更强,由此也能推断其使用一些新兴的数字理财、数字支付等手段的意愿也较强。

因此,我们得出假设2:顺同性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3.3 外向性

外向性体现了个体的决断力、进取心和活跃度,外向性越高的个体社交水平越高,获取的信息越多,越愿意尝试数字金融。Donnelly(2012)研究表明,外向性越高的个体进行股票等风险投资时心理接受能力越强,故使用数字金融时可能更积极主动[11]。

但网络行为会降低外向性水平较高个体的社会交往水平,增加其沮丧的程度[13]。故他们可能对数字金融这类与互联网联系紧密的金融工具产生排斥,可见外向性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得出假设3及其备择假设:

假设3A:外向性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假设3B:外向性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没有或有反向影响。

3.4 开放性

开放性水平高具体表现为更愿意尝试各种不同活动和新的事物,开放性水平较高的群体对数字金融这种新兴金融服务持有较高的接受度,在对其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尝试使用数字金融进行理财和投资。

研究显示开放性对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显著为正[4]。但开放性维度对家庭的储蓄排斥和贷款排斥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开放性水平高的个体也可能不愿接触数字理财、数字信贷等数字金融服务。故我们认为开放性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可能因为不同性别的影响而机制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得出假设4及其备择假设:

假设4A:开放性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假设4B:开放性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没有或有反向影响。

3.5 神经质

神经质水平高的人在面对令人难以把握的事物时更容易焦虑,应激时往往表现出脆弱性。数字金融作为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新兴数字科技,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个体更易排斥数字金融。且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人往往会选择风险相对低的传统金融服务[14]。

但神经质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工作表现,故可能通过对个体事业心与判断力的促进作用,使其使用数字金融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3]。由此可知,神经质对数字金融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因此,我们得出假设5及其备择假设:

假设5A:神经质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假设5B:神经质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没有或有反向影响。

4 数据样本及变量构造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18年暑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实地调研。该调研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中国行政区划,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抽取了山东省、河南省和贵州省进行研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的差异,分层选择了3个县(市)。最终选定了山东的寿光、高密和安丘,河南的方城、孟津和汤阴,贵州的务川、大方和福泉。每个县(市)分层选择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2个自然村,在每个样本村随机选择20~30个样本农户,入户访谈并开展调研。本调研共发放问卷1975份,回收有效问卷1595份,样本有效率为80.76%。

4.1 因变量:数字金融的使用

在对是否使用数字金融进行衡量时,通过农户对数字理财产品、数字信贷产品和数字支付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如果受访农户参与三项中任一项,则认为该农户使用过数字金融,因变量为1,未使用过则因变量为0。

4.2 自变量:非认知能力

反映非认知能力的“大五”人格维度,可用农户相关特质的不同体现程度反映,其中包括自评问题与访员评价问题,打分赋值越大,相应维度的非认知能力表现越强。考察方面及问卷参考了李涛(2015)结合NEO人格特征修订问卷、英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德国社经追踪调查设置的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非认知能力的衡量维度及细分问题

表1续表

将受访者自评问题的打分分值转化为0~5的区间维度,再求取加权平均值,得到非认知能力的值。

4.3 控制变量

为控制其他变量对数字金融的影响,本文加入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个体认知能力四项个体特征变量,家庭成员数、2017年家庭总收入两项家庭特征变量,所属地域是否为中部、东部两项地域虚拟变量。

其中,对认知能力的衡量,由于金融知识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的认知能力,本文选取农户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作为农户认知能力的衡量,设置利息、通胀和汇率三个相关问题进行衡量,农户答对了任一项,则认为认知能力强,反之则弱。若农户的认知能力强则变量值为1,弱则变量值为0。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样本进行处理后,表2对变量进行了定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定义及描述性分析

5 实证分析

Logit和Probit模型可用于因变量为二值选择变量的回归,文献显示它们没有本质区别,但由于随机变量分布难以确定,模型残差可能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或logistic分布,为使回归结果更加准确,依次采用Probit和Logit回归进行互相的佐证,并使用LPM线性概率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本文采用Probit、Logit、LPM模型分别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5.1 非认知能力对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的影响回归

三种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非认知能力对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的回归结果

比较Probit和Logit的回归结果可见,模型总体效果差异不大,仅变量系数大小有所区别,与LPM模型的结果比较除个别数据外整体显著情况也较为接近。根据结果可知:非认知能力中仅严谨性和顺同性对数字金融使用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即农户的严谨性和顺同性水平越高,越易接受数字金融这种新兴金融服务。没有证据显示正向影响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负向影响的神经质会对数字金融的使用产生显著性影响。其他控制变量中,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认知能力、2017年的家庭总收入等变量对数字金融的使用存在显著的影响。

为探究严谨性和顺同性对不同农户群体数字金融使用的影响情况,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两个角度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5.2 严谨性对不同农户群体数字金融使用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2.1 不同性别群体中非认知能力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数字性别鸿沟的出现导致数字化所带来的收益在不同性别的群体间也存在不同。在数字技术方面,男性对数字技术具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高的接受度,此外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也是因素之一[15-16]。故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农户的非认知能力影响其数字金融使用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非认知能力影响数字金融使用的性别差异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男性和女性的严谨性和顺同性均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有正向影响,但在显著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严谨性在男性群体中对数字金融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在女性群体中则不显著;顺同性在女性群体中对数字金融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在男性群体中则不显著。存在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严谨性和顺同性对数字金融使用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传导机制可能不同,这种差异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字金融鸿沟的影响,男性对数字技术兴趣更大,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数字金融,严谨性才能发挥作用,使他们更深入地对数字金融进行逻辑性的学习探索。对于女性来说,由于对数字技术的探索性相对欠缺,她们对数字金融的使用则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其他人的推荐,从而顺同性发挥作用,促使其使用数字金融。

5.2.2 不同认知能力群体中非认知能力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研究表明,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作为认知能力的衡量手段对金融行为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代金融工具的使用操作等方面[17]。且研究表明认知测试中得分高的用户更倾向于用互联网获取经济收益,而非单纯用于娱乐[18]。可见,农户的认知能力会对数字金融的使用产生影响。因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认知能力的农户群体中,非认知能力影响其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认知能力的农户群体中非认知能力影响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差异

根据结果可知,严谨性在认知能力弱的群体中对数字金融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在认知能力强的群体则不显著,而顺同性的正向作用虽然从总体来说是显著的,但在两个群体中均不单独显著。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认知能力水平高的人在决策是否使用数字金融时能更多地依靠已知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较少受到非认知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认知能力水平低的人由于缺乏相关信息和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更偏向于依赖非认知能力做出决定。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项目基于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组织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实地调研中收集的问卷数据,研究了农户的非认知能力对数字金融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严谨性和顺同性对数字金融使用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且严谨性对数字金融使用的正向影响在男性群体以及认知能力较弱的群体中更显著,顺同性对数字金融使用的正向影响在女性群体中更显著。

该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短期来看,农户的非认知能力相对稳定,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严谨性和顺同性对数字金融使用的正向影响推广数字金融。例如,在男性群体中采用理性引导、收益分析等方式进行推广;在女性群体中,侧重于口碑传播的方式,向她们展示优质的用户评价、用户体验。长期来看,农户的非认知能力是慢慢变化的,个体所处的制度环境对其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可通过家庭培养、教育投入和政策干预等措施进行改善。因此,可以通过政策、舆论导向来引导个体的价值观念,突出条理性、审慎性、利他性和顺从性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开拓和完善更多样化、高层次的农村素质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数字金融的推广和宣传的投入力度,继而实现数字金融在农村的普及,从而最大程度上填平数字鸿沟,使农户获得数字红利。

猜你喜欢
严谨性同性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高职院学生严谨性培养
试谈参考书例习题中的“严谨性”问题
关注解题中所设的隐患
报告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
美国六成地区同性能结婚
中学数学教学应兼顾严谨性与量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