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背景下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哈溪镇尖山村为例

2021-07-07 13:44杨娟娟韩延香孙吉祥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基础设施居民

杨娟娟,韩延香,刘 凤,李 奥,孙吉祥

(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自中国的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矛盾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的转变说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发生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渐多样化、高质量化,对完善基础设施的呼声越来越高。习总书记[1]曾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所以农村发展的好不好是各个地区发展状况的表现。甘肃省的农村居民在全省总人口占比很大,要发展甘肃就要先发展农村,随着社会和经济转型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及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村居民方方面面的变化将全面影响着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基础设施尤为重要。

1 研究方法

以哈溪镇尖山村1 764名村民为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6月份的时间节点研究影响村民满意度的因素,例如家庭收入、文化水平、基础建设、教育状况等,运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对尖山村6个队6个年龄阶段(20岁以下;20岁~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50岁~60岁;60岁以上)120(男:60女:60)名村民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8份,有效回收110/12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以此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哈溪镇尖山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

2 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因素分析

调查分析,在全面小康背景下,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生活条件、经济收入状况、教育状况、基础设施状况以及社会保障。

2.1 年龄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强彦红、吴文恒[2]等人认为居民年龄是影响满意度的一个因素,二者之间呈“U”型关系。调查显示,在30岁~60岁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低,20岁以下生活满意度最高,其次是60岁以上,发现年龄的变化与满意度为“U”型,这与强彦红等人的研究一致。通过访谈发现,20岁以下的居民大多在上学期间,几乎没有生活压力,认为生活一般和满意的居多;而30岁~60岁之间的居民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正处在为生活奋斗的阶段,尤其是30岁~50岁,生活压力特别大,对生活满意度最低;60岁以上的居民处于养老阶段,生活压力小,对满意度也相对高。

2.2 经济收入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胡荣华、陈琰[3]等人认为家庭年收入是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众多因素中的核心因素,收入水平不同的居民,满意度也不相同。本次研究以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代表其经济收入,调查数据如图1所示,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5万元最多,占比43%,其次是3万元以下和5万元~7万元,而9万元以上的最少,仅有2%。发现随着家庭年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对生活越满意。

图1 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和满意度变化趋势

调查可知,当地居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和农业生产,分别占36%和33%;其次是服务业,占比16%;旅游业最少,仅有5%。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在9万元以上的家庭收入来源最少有两种方式。通过访谈的调查方式可以得出当地居民对收入来源不满意,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居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受到其他不稳定因素影响较大,如天气、疫情等使收入不稳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经济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收入来源决定着经济收入的多少,并且经济收入越高对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2.3 教育状况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教育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可以得出,教育状况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当地学校只有一所小学,现代教学设备比较缺乏,大多数的教室都用的是传统的黑板,仅有少数的几间教室有电子白板和投影仪。85%的教师是本科学历,94%的居民认为教师教学质量较高,在学生和家长中有着比较好的口碑。调查显示,当地58%的居民对总体教育质量满意,19%认为一般,非常不满意和非常满意占比较少,只有6%和8%。通过访谈,发现对教学质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现代教学设备,得出教育状况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

2.4 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强彦红[2]等人认为基础设施没有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笔者在调查中得出相反的结论,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当地出行便利,自来水设施、供电设施都比较稳定,极少出问题,居民生活满意度高。但是发现有些基础设施缺乏,只有在村里有,在每个小队没有,比如文化阅览室、健身器材。通过访谈得知,资金缺乏和需求较少是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财政拨款,尖山村每个小队都在规划建设这些原本没有的基础设施。在满足基本物质的需求上,丰富居民的精神需要,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因此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2.5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渐渐完善,徐龙顺、李婵[4]等人认为社会保障中医疗卫生是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最高,为69%,其次是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补贴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是由于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决胜期,精准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农村居民对此满意度最高。而相比其他,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在服务这一方面出现看病难的问题,比如挂号等要在网上进行操作,并且比较复杂,无人指导,大多数居民不会操作,使得看病过程较为麻烦,因此对其满意度较低。

3 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李雪娇[5]等人指出公共政策的城市偏向和农村传统文化流失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据我们实地调查分析,当地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农村保障制度可操作性差、管理体制分散是影响村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也为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及对策,便于为村民更好地发展实行合理可行措施,为村民排忧解难的同时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从改变村民传统的“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发展观念出发,在保护好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创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李元勋[6]也指出建立完备村民法律自治体系,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开启对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策及建议如下。

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首先,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旅游业,进行产业融合和创新,加大对当地农户、养殖户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当地产业改革,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其次,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增加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展当地特色乡村文化及产业,让村民更深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当地农村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3.2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的投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地村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落后,根本无法支撑现代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其次,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也离不开农民的衣食住行,农村危房的存在,影响小康村建设的村容村貌,更威胁着当地贫困村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做好危房改造是中国全面小康的重要之举。

3.3 加强当地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力度

当地因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基础教育功能长期的弱化,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因此当地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各司其职,从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出发,将农村基础教育与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培养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另外,多途径的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生活满意度。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基础设施居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石器时代的居民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高台居民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