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效应

2021-07-07 13:37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耦合服务业中医药

吴 兴 梅

(安徽三联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朝阳产业,是关系我国民生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产业.根据《中医药十三五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的定义,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是指不包括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新业态,主要包括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特色康复、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产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中医药服务贸易和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等八大领域[1].在“大健康”理念下,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对其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引导,比如《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2013]40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2015]32号)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内的大部分企业是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一直是这类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4].要获得持续成长,充足的资金量必不可少,而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一般表现出经营状态不稳定、资金投入量大、风险高等特点,这使得企业外部各种资本往往不太青睐于这类企业,资金获取能力弱,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整体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从供给端调整社会资源配置结构成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金融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比如徐洪才[5]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以优化金融领域制度供给和结构为核心,以金融成长、金融产品多样化为主要方式而构建的一种满足各类需求的现代金融体系;彭镇华[6]认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强调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效率提升的一种改革方式;赵瑞娟[7]认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利率和资产价格的资金配置方式.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金融供给侧改革含义的理解虽然存在差异,但均认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是其主要内容,所以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金融供给侧改革就是改变以往金融供给端粗放的经营方式,从提高金融供给质量的角度出发,有效増加金融供给规模,调整金融供给结构,提升金融供给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从资金供给端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所以,金融供给侧改革强调从资金供给端通过金融规模、金融供给结构以及金融效率的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支持产业深入发展.这为在融资上面临窘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从金融供给端加强对其资金支持,金融体系利用诸如“投贷联动”“投贷组合”等形式向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输入资本,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的提出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内一些学者对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比如王诗源等[8]、彭玉凌等[9]、王雪等[10]研究了供给侧改革对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推动和刺激作用,认为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罗丹霞等[11]、邓胜利等[12]探讨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及机制,指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应该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契机、积极转变传统经营模式,谋求进一步发展.但可以看出,现有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国家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展开的,从金融供给侧改革角度展开的研究则极为罕见,而且现有的少量研究也仅局限在理论探讨供给侧改革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单方向影响上,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这给本文针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金融需求特点研究其与金融供给侧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必要性.金融供给侧改革在作用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存在的必要性和保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市场基础,二者处于相互促进、互为依靠的状态.本文基于耦合理论模型,从理论上深入分析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间的耦合效应机制,并利用2014—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期对提升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效用、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理论分析与假设

1.1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效应理论框架

“耦合效应”是指多个本身相互独立的系统通过各种渠道相互渗透而形成一个复合系统,各独立系统成为复合系统内的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内部机制.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本身属于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二者在社会经济体系中通过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金融供给、金融需求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发生变化,进而产生耦合效应,相互作用力度越大则其耦合效应越明显.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效应的实现是通过内外部两个渠道共同实现的(图1).

图1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机制框架

从图1可以看出,内部渠道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效应产生的主要途径,外部渠道起辅助作用,内部渠道作用于外部渠道.在内部渠道中,“自组织性”是耦合效应产生的主要机制,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作为两个独立系统均有着内在发展需要,来自二者内部的各因素为迎合发展需要,在自组织机制作用下,自行进行能量互换,相互作用,自发向均衡状态演进,进而推动二者向耦合方向有序发展,在复合系统内部实现耦合效应.在外部渠道中,在相关因素作用下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金融需求发生变化,刺激针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供给发生变化.同理,当针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供给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金融需求发生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进而在复合系统外部生成耦合效应.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1: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耦合效应.

1.2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效应实现机理

1.2.1 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金融供给侧改革强调从金融供给端支持经济发展,扩大金融规模、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效率,是金融支持经济体系的主要路径,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主要体现为这三种形式.

(1)扩大金融规模.金融规模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个经济体系内的金融资产总规模,它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金融基础.资金需求量大是现阶段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发展过程中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速度往往比较慢,满足不了其快速发展需要,金融供给侧改革通过金融规模的扩大能够有效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侧改革通过储蓄和投资效应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资本积累速度,扩大其资本形成规模,同时,通过资金投放方向和规模的调整,增加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金融供给规模,以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2)优化金融结构.金融结构即为金融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占比情况,金融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最佳比例,各要素以最佳状态作用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其成长需求、技术创新需求也有所不同,金融需求相应也存在差异[13].在初创期,银行信贷、风险资本是其主要资金需求形式,而在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则对信贷融资、证券融资等各种金融形式均有需求,通过优化金融结构可以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金融形式,使之金融需求能够被有效满足.

(3)提升金融效率.金融效率是指金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提升金融效率,避免金融资源浪费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主要目标之一.创新、设计更加合理的金融工具有助于提升金融部门的产出-投入比,是提升金融效率的主要手段[14].金融工具的创新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过程为其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有助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同时,金融工具品种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的金融成本,提升其获得的金融服务质量,对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质量和速度均有积极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二者耦合效应产生和强化.

1.2.2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机制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出于内在发展需要,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与金融供给侧改革形成互动,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和深化提供保障,该保障作用主要通过基础保障、市场保障和风险保障来实现.

(1)基础保障.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是近年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在“大健康”理念下,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大量资金投入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在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后,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此时,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可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其金融需求,金融市场规模因此扩大,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的金融需求特点设计、创新各类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和业务规模的增加,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市场基础.

(2)市场保障.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涵盖范围广的新业态,其产业链内包含养生保健、养老、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多个领域,各领域之间相互链接、相互带动,产业链内各领域会因为某一领域的产出增加、技术创新、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升等而受益,推动整个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相应金融需求增加,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产出增加、产品更新换代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消费力度,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纳入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消费群体内,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有效实施.

(3)稳定性保障.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还会通过未来发展潜力的积累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稳定推进提供保障.首先在金融机构经营稳定性上提供保障.金融机构是一种根据风险收益原则开展经营活动的机构,风险性是其各类业务均具备的一种特征,所以能否控制风险是金融机构能否健康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5].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是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体现,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提升,金融机构收回其提供的各种资金并获得收益的保障就越大,相应风险越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融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其次,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通过降低自身及其他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为未来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稳定实施提供保障.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技术研发能力及成效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保障和潜力,为整个产业链内其他产业未来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进而也为金融机构未来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促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稳定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3: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保障,促进二者耦合效应产生和强化.

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分别通过内部各要素作用于对方,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而形成持续演进的良性互动机制,最终促进二者之间产生耦合效应(图2).

图2 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效应实现机制

2 实证检验

2.1 耦合理论模型

耦合理论模型是利用功效函数分析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方法,本文中,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分别为子系统,二者构造的“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复合系统的功效函数为:

(1)

式中:αij、βij分别为耦合系统序参量的上限和下限;uij为变量xij对系统功效的贡献;uij越接近于0,则xij的贡献越小,越接近于1,则xij的贡献越大.子系统是耦合关系存在的支撑力量,子系统序参量对复合系统的贡献可表示为:

(2)

式中:ui为耦合系统序参量,表示子系统对复合系统的贡献;λij为指标权重.在式(1)和式(2)基础上计算复合系统的耦合度:

S={(u1×u2)/[(u1+u2)2]}1/2,

(3)

式中,当S=0和S=1时,复合系统均不存在耦合关系;当S∈(0,1)时表示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耦合效应.根据郝生宾[16]、吕献红[17]等的研究成果,将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耦合效应分为3个层次,当S∈[0,0.3)时为低耦合层次,可以认为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间几乎不存在耦合效应;当S∈[0.3,0.7)时为中度耦合层次,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此时耦合效应并不显著,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当S∈[0.7,1)时为高度耦合层次,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间具有良性的互动机制,二者能够有效地实现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2.2 耦合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前文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测量指标划分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及金融效率三个维度,参考穆争社等[18]、郑志来[19]、袁星[20]等的研究,设置各维度下的具体指标.根据前文理论分析,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指标主要由体现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发展潜力指标三个构成,并结合郭春莉[21]、申俊龙[22]等的研究,设置各维度下的具体指标.各指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效应指标体系

2.3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度计算与分析

“供给侧改革”概念于2015年11月正式提出,确切说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间的相耦合效应是在2016年以后才开始显现,但为了进一步了解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效果,本文选择2014—2019年的季度数据为各指标的样本数据,将供给侧改革之前的部分样本纳入分析范畴,以比较金融供给侧改革前后政策效果差异.其中,金融机构数据以在国内沪市、深市主板挂牌的商业银行数据为主,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数据选择2016年以前在国内创业板、中小板以及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产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数据为主.所有指标的样本数据均收集整理自Wind数据库,个别缺失值利用外推法弥补.为了避免指标度量单位及绝对数值差异给研究结论带来的干扰,对获取的各指标样本数据首先进行无量纲化,而后再用于耦合度计算,所有计算过程均由SPSS 21.0实现.

2.3.1 耦合度指标权重

本文根据熵值赋权法计算得到“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复合系统中两个子系统权重和子系统中各指标权重(见表2).

表2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耦合度指标权重

2.3.2 耦合度计算与分析

通过式(1)计算“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复合系统中子系统序参量的贡献度,然后基于各指标权重通过式(2)和式(3)计算序参量u1、u2及耦合度S(见表3),并绘制三者的趋势(见图3).

表3 耦合度计算汇总

图3 耦合度趋势

从表3中数据来看,2014—2015年间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耦合度很低,均处于0.325以下,自201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虽然略有提升,但速度很慢,二者的耦合效应几乎不存在.而2016年以后,二者的耦合度快速提升,自2016年第1季度的最低值0.3284快速提升至2019年第4季度的最高值0.7749,说明自金融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加深,二者的耦合效应产生并逐步强化,所以前文假设1为真命题.其中2018年第4季度以前的耦合度均低于0.7,此时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与金融供给侧改革之间处于中度耦合层次,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而自2019年第1季度以后,耦合度均在0.7以上,二者的耦合效应开始进入较高层次,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开始形成.但从2019年第4季度达到的最高值0.7749来看,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间的耦合效应绝对水平并不高,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金融供给侧改革序参量在2015年第4季度以前几乎处于不变状态,其序参量值均在0.23以下,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效应很低.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出以后,金融供给侧改革序参量由2016年年初0.2342快速提升到了2019年年底的0.8827,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效应大幅度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金融需求的满足度快速提升,上文假设2为真命题.结合图3来看,金融供给侧改革序参量在2016—2018年间上涨速度较快,而2019年以后上涨趋势趋于平缓,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效应增幅自2019年以后开始降低.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序参量值在样本期间内基本处于直线上升状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质量直线上升,但从图3可以看出,其序参量的直线斜率较小,直线走势比较平缓,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效应虽然一直处于上涨状态,但是上涨速度较慢,前文假设3为真命题.并且其最大值仅为0.6002,远低于金融供给侧改革序参量的最大值,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子系统对复合系统耦合效应的贡献度上升速度较慢的同时,绝对水平也比较低.

此外,从图3还可以看出,2017年第4季度以前金融供给侧改革序参量值一直低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序参量值,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是复合系统耦合效应的主要贡献者.而2018年第1季度以后,金融供给侧改革序参量值明显处于优势地位,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于复合系统耦合效应的贡献更大,所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一定差异,2017年以前二者之间的耦合效应主要归功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而2018年以后则是金融供给侧改革占主导地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间的耦合效应为研究主线,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分别从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两个角度探讨了二者耦合效应产生的机制,并基于2016—2019年的数据,利用耦合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2016年金融供给侧改革实施以后,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明显,二者的耦合效应不断提升,明显高于2016年之前.2019年以后,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间的耦合效应开始进入较高层次,但目前耦合效应绝对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2016年以后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明显高于2016年之前,金融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金融需求的满足度逐渐提升.金融供给侧改革实施之初其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明显,而2019年以后该推动效应增幅开始放缓.

(3)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效应在2014—2019年间一直比较平稳,基本处于直线上涨状态,但是上涨速度较慢,且绝对水平也比较低.

(4)以2017年第4季度为分界点,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差异,前期耦合效应的提升主要归功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而后期则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主导.

3.2 建议

金融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推动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也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者的耦合效应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从上文的实证结论可以看出,在耦合效应产生过程中,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在复合系统中所作的贡献存在差异,目前二者间的耦合效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现阶段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对复合系统耦合效应的贡献度也比较低,需要多方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间的耦合效应.

(1)提升金融供给规模,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以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在资金规模上的需求.同时鼓励研发型中医药企业与健康服务企业合作,扩大产业外溢程度,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经济体系的金融需求规模,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基础.

(2)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升金融供给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金融需求的针对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的类型、业务特点、项目风险与收益特征提供相应的金融工具、资金规模,提升金融效率.

(3)创新金融工具,提升金融供给效率.根据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不同生命周期表现出的资金需求、成长速度以及风险和收益特征提供最佳的融资工具,以此提升金融供给质量.扩展金融机构业务、提升资产报酬率的同时,也可以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及其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保障作用.

(4)丰富金融机构服务功能的多样性,根据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融资特点和金融需求特征,金融机构除了提供对应的金融工具和资金外,还应该增加融资咨询、信用担保等服务,以更有效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的金融需要.

猜你喜欢
耦合服务业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