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历史记忆,让交通文化遗产重放异彩

2021-07-07 07:36娟子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交通

文/娟子

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嘉峪关(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供图)

河西走廊,是甘肃境内一条沿着祁连山脉、长约1200公里的狭长通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金戈铁马的征途,从商旅延绵的古道,到中西文化交融的通道,这里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也是一段恢宏壮阔的历史。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近3200公里,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的交通线路,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世界古代文明,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条不曾间断的历史长河中,在生产、贸易、迁徙、战争过程中,基于交通运输催生了大量的文化线路和遗迹,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玄奘西行等线路,桥梁、驿站和关隘等遗迹,近代以来的滇越铁路、红军长征,解放以后修建的成昆铁路、川藏公路、独库公路、南京长江大桥……这些丰富的交通文化遗产成为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治理、民族融合、社会沟通、文化传播、生态保护、对外交流体系构建的文明见证和历史载体。

“当前交通文化遗产到了亟需保护、进一步发掘的时候。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建设工程通过对交通的发展与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交通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将为交通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在今年召开的“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工程”研讨会上指出。

厘清交通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在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截至2019年,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自然混合遗产(双遗产)4项,自然遗产总数位列世界第一。

“从文明古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交通强国不能割裂过去、凭空跃进,开展交通遗产和文化线路研究及保护利用工作,有利于提高当代交通人及整个社会对交通文明的认知和存续的意义,在吸收历史智慧、继承文化遗产中接续发展,开拓未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刚表示,尽管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实践,在国外已经有了若干年的经验,但是对中国而言,“这仍然是一个新的提法,一种创新”。

如何定义交通文化遗产?在贺云翱看来,交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且保存到今天的与交通及其相关活动有关的一切文化遗存。中国的交通文化遗产在时间上应包括史前先秦时期至近现代的交通运输遗产,以及由交通催生的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遗产体系,包括全国范围内与历史上交通运输活动相关重要的物质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献类遗产。

“文化线路”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其中把文化线路定义为:“文化线路是陆路、水路或其他任何形式交通线路,有明确地理界限,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拥有动态的特定历史功能,其形成源于人类的迁徙和与之相伴的民族、国家、地区或洲际间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持续交流,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促进了相关文化的相互滋养并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体现,文化线路把相关的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整合为统一的动态系统。”

业内专家表示,文化线路理论的内涵拓展和创新了传统遗产保护范畴和理念,为遗产保护,特别是大尺度、跨时空、综合性、动态性的线形遗产提供了跨区域协同保护的新思路。

河西走廊古丝路考察(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供图)

以交通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进行传承、保护和利用

“交通应放在历史的空间中去重新认识。历史学家严耕望老先生就提出交通的定位应该是‘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是诸般建设之首位’,这种认识的博大精深已经突破了交通人对交通的认识,也提醒我们,不应仅仅把交通放在经济的范畴上看待,还应把它放到政治文化的发展背景之下考虑。”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原巡视员于胜英表示。

正是基于“交通”对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及其系统性和开放性特征,决定了交通文化遗产的建设必将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文化工程。

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需要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文化支撑。开展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研究与保护是从文化基础建设层面,挖掘沿线各国更深层次的文化渊源,建立更多元化的文化联系,能够紧密且全面支撑“一带一路”合作发展。

“我个人非常赞同以交通文化遗产作为切入点,做好交通文化建设与交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尤其是‘文化线路’的提出,将过去的一个点、一条线串联起来,将这个项目本身放在了更大的视野背景之下。”翁孟勇指出。

在当今新的国际形势下,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需要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发展抓手,而我国的交通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有待开拓的新领域,在进行挖掘保护的同时,建立“国家文化线路体系”,可建立沟通境内外的文化旅游风景道体系,在拉动内需同时,带动沿线国际市场发展。

南京长江三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供图)

开展试点示范讲好中国交通故事

“从路线角度讲,目前除了对交通文化遗产的登录,画出了一条线之外,我们并没有在现实意义上去实现这条‘线路’。”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李磊博士提出了“国家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建设工程的概念与思路。他表示,该建设工程的实施从国家或国际等层面上都将产生非常大的社会效益。

实际上,近年来,相关政策的红利不断释放——

2017年,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对具有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等意义的铁路、公路交通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研究,鼓励挖掘“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蜀道”“川盐入黔线路”“京杭大运河”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交通遗迹遗存,做好资源保护与开发,完善旅游线路与展示平台;

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培育交通文明,推进优秀交通文化传承创新,加强重要交通遗迹遗存、现代交通重大工程的保护利用和精神挖掘,讲好中国交通故事。

江苏宿迁境内中运河与骆马湖运道(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供图)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明确提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这些政策文件都为交通遗产和文化线路建设工程提供了发展契机和政策保障。那么,下一步如何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落地实践?

“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部门众多,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与标准。目前交通建设的重心仍然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涉及交通遗产和文化线路这一类的试点示范还是比较少。我认为,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建设还需要与产业相结合,在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之下,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多样性价值的发挥,促使交通遗产与现代交通建设事业有机融合。”于胜英表示。

中国投资协会项目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大江认为,开展国家交通遗产和文化线路建设,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重要举措。他建议把这一项目作为专项,列入“十四五”专项汇报中,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可通过当地发展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申报,以争取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资金的支持与交通部门的政策推动,将有利于基金的设立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有效推动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建设工程的开展。

李磊则提出通过“调查研究-平台建设-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作为工程建设的初步工作思路。他表示,选择资源丰富、工作基础好的地区先行开展示范区建设,选择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先行开展示范项目建设,为后续工程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在试点建设上,选择综合性示范价值突出、可操作性强、社会效益大的项目开展工作,并建议将试点示范分为区域试点、文化线路项目试点、交通遗产项目试点、基础性建设项目试点四种类型。

据透露,目前有关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建设工程的试点已完成初步规划图,正在各方合力之下积极推进。而作为深耕历史文化研究多年的业内专家、学者,贺云翱表示,国家的强盛,最终表现是文化的强盛,交通文化建设必然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建设理念的提出,及其体系的建立对推动我国“文化线路”发展,从交通行业角度“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形成中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交通
与文化遗产相遇
繁忙的交通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小小交通劝导员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