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导读

2021-07-07 07:46郭学谦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临帖福楼拜莫泊桑

郭学谦

作品简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现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朱光潜先生所著。写于作者29岁到31岁旅欧期间,为作者早期作品,展现了作者的艺术见解、美学思想和修养认识。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涉及读书、修养、作文、选课、情与理、人生境界、爱恋等,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文章读来,篇篇都是语重心长的情文、答惑解疑的智文、醍醐灌顶的哲文。如聆听师长的教诲,如与老友恳谈,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亲切、自然,读后如沐春风,让人神清气爽。尤其作者围绕每一见解列举了非常丰富典型的事例,运用了大量的反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具艺术价值。

精彩片段一

谈读书(节选)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这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用笔记下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

读书笔记

选段主要讲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作者一开篇循循善诱,连环炮式的反问引出观点:能不能读课外书,关键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接着讲了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故事,极具说服力。尤其是“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这一句,振聋发聩。讲读书方法的文章非常多,作者在这里讲了两个方法,简单明了,很有参考价值。但习惯比方法重要,态度比技巧重要。课外书,要去读,才会遇见更美的自己。

精彩片段二

谈 静(节选)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聞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觉得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要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读书笔记

作者继“谈动”后“谈静”。诸葛亮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静,于修身来说非常重要,但静的目的何在?作用何在?作者谈得非常精彩,读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第一段点出“感受”一词,然后举例说明感受力有差别。感受力强才可领略趣味,才可有创造。第二段点出“领略趣味必须要静”。作者认为“静”需要心界的空灵,见解独到,一针见血,写出了修身之道和做人的智慧。

精彩片段三

谈作文(节选)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工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作出来的呢?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

读书只是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作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作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

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作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作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容易走上空疏俗滥的路。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作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读书笔记

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作文是可以通过练习提升能力的。第一段主要谈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告诉读者“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并列举了福楼拜、莫泊桑的故事。第二段运用类比手法,讨论了学画可以临帖的道理,讲训练的方法主要靠“写生”。第三段讲写生的方法是“作描写文和记叙文”,指出学写作文还要注重写生,勤写描写文和记叙文等。

猜你喜欢
临帖福楼拜莫泊桑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临帖创作解说词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我的临帖总结
福楼拜的「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