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构想

2021-07-07 22:31杨威
经济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摘 要:内部控制信息化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继起步建立和探索实施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必然趋势。文章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角度,阐述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意义、运用现状、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从岗位权限设置、标准化建设、开发应用与运行维护、兼容性与扩展性、技术架构与部署方式等方面,提出内控系统建设的具体构想。并重点分析了内控系统在预算、收支、合同、政府采购、资产和建设项目等业务层面六大要素中应具备和实现的功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1-276-05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中明确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科学运用内部控制机制原理,依托制度规范和信息系统,将制约内部权力运行嵌入内部控制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突出规范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运行流程、制约措施,逐步将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财政部旨在以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指导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管理新机制。

一、建设内控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是构建新型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抓手,也是内部控制从“人防”到“技防”,实现常态化智能化管控的重要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参照内部控制规范,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手段,对重要经济和业务活动风险点开展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监督,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最大限度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还可以提高单位内部的运行效率,强化内控治理水平和风险化解能力。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所谓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建设单位内部控制体系,通过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等系统功能的高度集成,将各种内部控制手段和方法有机内嵌至系统软件中,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管控和全过程监督,形成科学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

二、内控信息系统运用现状、主要问题及总体建议

(一)运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在单位管理方面的广泛应用,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大多是以上级主管部委和财政部统一要求的系统软件为主,基本只满足于会计核算和信息统计等事中、事后的管理需要。且多为财务人员使用,单位全员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充分体现归口管理、分级授权审批、预算和会计控制、不相容岗位制衡等事前管控理念。以自然资源部为例,通过查阅最近年度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在部属单位中,只有不足四成的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现了信息系统管控,内控信息化进程总体滞后。

(二)主要问题

1.内控信息系统建设没有进行统筹规划,缺乏前瞻的设计理念和科学的逻辑布局;不能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紧密围绕单位业务和财务工作需要将六大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衔接和融合;管理和使用效率低下,达不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权力制衡和风险防控的整体效果。

2.内控信息系统与其他各信息系统间缺乏统一而有效的整合利用,存在重复建设问题;各个系统间彼此不对接、不联通,没有标准规范的基础数据格式;协同程度低,不能实现数据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出现信息孤岛或真空区域。

3.没有建立健全内控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制度;内控信息系统的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缺乏科学合理的设置,存在流程错乱、重复审批问题;输入的系统数据和信息不准确完整、规范及时;未经授权非法在系统中处理业务,恶意获取、篡改、泄露他人或单位重要信息;操作过程未在系统中留下详细痕迹,导致出现问题时无法追踪溯源。

4.内控信息系统的业务规则陈旧,未能根据内外部管理要求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更新;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未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能出现信息毁损风险,影响单位信息安全。

(三)总体建议

1.要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需要,全面评估经济活动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做到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同时兼顾成本效益原则。系统建设要经过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内部测试、安装调试等措施和阶段,确保信息系统与单位内控管理紧密结合。

2.系统建设要根据内部控制规范,全面覆盖内部控制六大核心业务,对于重点支出、大额支出确保在线运行、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之初要提前预留接口,便于与其他信息系统间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互共享。

3.要优化审批流程,实现业务发起部门、归口管理部门、领导决策部门等审批流程不重不漏;要严格授权审批,加强临时授权管理,明确授权期限;系统使用人员要规范操作,正确完整输入信息和数据,并对所填报的各项信息真实性负责;要实现在系统内的留痕操作,确保每项申请和审批的权责落实到具体人员。

4.要强化对信息系统的日常运维和安全管理,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数据定期备份、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等机制和措施,确保系统使用安全可靠。

三、内控信息系統建设的具体构想

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要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以事项审批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重点,梳理与现有经济业务管理相关的需求,将内部控制理念、方法和规则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到系统中,实现审批有依据、执行能控制、责任有认领、决策留痕迹,以构建整体多维的风险管控方式。具体可从岗位职责权限、标准化建设、开发应用与运行维护、兼容性与扩展性、技术架构与部署方式等五个方面入手。

(一)岗位职责权限

1.确定归口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本单位内控信息系统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参照上级主管部门或本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研究提出单位内控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单位内控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制度;具体负责内控信息系统的开发,确定每个建设周期的具体需求、预算和建设方式,确定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和数据接口要求;负责内控信息系统上线后的整体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及时与系统开发商沟通运维需求等。

2.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系统经办人:是指在内控信息系统中发起经济事项的申请者,一般由本单位在编人员担任。系统经办人应规范操作,正确完整输入信息和数据,并对在系统所填报的各项信息真实性负责。

审核审批人:是指在内控信息系统中参与经济事项审核审批的人员。审核审批人应对照每个业务环节的系统内嵌审核要素,对系统经办人发起的事项申请进行规范性、必要性审查。在分级审批框架下,不同的审批人对应着不同的审批要素、审批内容和审批权限,担负着不同的审批责任。

业务管理岗:是指在内控信息系统中有权进行设置、修改各种嵌入业务规则和标准的业务管理员。业务管理岗应由内控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担任。

系统管理岗:是指在内控信息系统中有权进行人员配置、权限配置、流程配置、特殊处理、备份和更新等操作,并能进行硬件、网络配置等操作的基础运维管理员。系统管理岗应由单位信息部门负责内控建设和运维管理的专业人员担任。

3.不相容岗位制衡。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系统的流程和岗位设置要科学合理,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技术支撑部门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工作机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其中:内控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审批,运行维护和系统监控,需求提出和系统验收为不相容岗位;内控信息系统的经办人与审核审批人不得为同一人;业务管理岗必须与系统管理岗相分离,不得在具备预算授权、自行设定业务规则权限的同时还具备自行修改人员、岗位、角色、流程和例外处理的权限。

(二)标准化建设

1.设计理念。行政事业单位可按照如下设计理念进行内控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1)为防止直接违规或舞弊行为,内控信息系统应将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要求设计成可嵌入系统的规则,每个流程节点由系统按照规则自动判定,并强制执行。(2)为防止流于形式的审核审批行为,内控信息系统应针对不同的审核审批角色设定对应的审批要素,并预置于审批流程中。不同角色所对应的不同审核内容和审批权限应一目了然、清晰明确,以实现各负其责、分级审批、权责匹配。(3)为防止故意分拆报销、化整为零等违规行为,内控信息系统应将资金活动事中管理的各模块相互衔接,形成数据、业务、逻辑和环节的必要关联,实现全过程信息的相互追溯、相互查询。(4)为便于单位使用,同时满足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所属单位的在线监控和日常管理需要,内控信息系统应具备对经济业务模块的数据归集统计和自动提取汇总等功能,可形成格式化数据和制式化表单,以方便实现数据的上传与下达。

2.业务框架。行政事业单位可按照如下业务框架进行内控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1)应以“业务财务一体化”为总体目标进行内控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发,防止财经审核和事项审批的重复办理,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2)应实现预算、收支、合同、资产、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管理的高度集成,不应分开建设、相互独立,防止信息孤岛,各自为战。如有涉及其他业务和资金管理需要,可在内控六大业务层面的基础上进行自定义扩展。(3)应实现在内控信息系统中的留痕操作,对全部操作进行客观记录、定性分析和统计,确保各项权责落实到人。(4)应以支出事项为核心,设计相关的映射关系和规则,实现内部管理的灵活性,同时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5)应以一种单据覆盖所有费用类型进行设计,而不应为每种费用类型设计单据样式,不同类型的费用可以采用要素设置和特殊单据的形式,来实现其特定的要素信息获取和标准计算需要。(6)应当建立在线更新、备份与恢复、记录更新日志的功能和机制,确保在无需进入机房或利用远程服务器桌面的情况下及时更新系统,或在更新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实现原有系统功能的迅速恢复。

(三)开发应用与运行维护

1.开发应用。系统开发应用可以采用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委托开发或单位自行委托开发两种方式:(1)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委托开发的内控信息系统应满足所属大多数单位经济业务管理需要。如有特殊需求,各单位也可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委托的系统供应商进行个性化定制,具体由单位按照自身管理复杂程度和经费情况进行选择。(2)由单位自行委托开发的,应遵循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的标准和设计理念进行主体功能研发,以实现与上级内控大数据集中监管的对接。另外,对于在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到新旧系统切换的,应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计划和应急预案,确保新旧系统之间衔接平稳。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前,应组织相关单位或部门对系统进行测试、评估和验收。同时要对所有系统经办人、审核审批人、业务管理员进行全面培训,确保规范操作。

2.运维与安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业务性质、重要性程度、涉密情况等确定内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按照相应的授权要求,实行严格的授权管理、授权申请和审批。各岗位权限应合理控制并相互制约,严禁设置全功能的超级用户,严格控制系统维护的临时用户。所有操作人员应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并对本人的账号、密码严格保密。岗位、人员变动时要及时对操作权限或账号密碼进行调整、变更或注销。

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内控信息系统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和安全存储设备等进行部署与管理,建立业务规则维护、基础数据维护、系统运行维护等三级维护机制,实现对内控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业务管理员负责业务规则维护,系统管理员负责软硬件基础维护,供应商负责系统的日常全面维护,与归口管理部门指定的人员进行对接。同时,单位应对系统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并明确备份频度、备份范围、责任人、存放地点等,以确保数据安全。

内控信息系统应及时基于单位管理职能的变化和经济业务活动的变更进行改造升级。升级改造须注重兼容性和适用性,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浪费。另外,还可探索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的考评机制,对系统使用人员、系统运维人员、内控信息系统建设供应商进行动态考评。

(四)兼容性与扩展性

1.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兼容性。凡是与资金申请、使用相关的事项,可逐步从办公自动化系统转移至内控信息系统中发起和审批,非经济事项可继续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或其他系统中审批。内控信息系统要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实现与相关系统的单点登录,可查询内控信息系统待办单据数量。

2.与财务核算系统的兼容性。为切实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内控信息系统可提供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功能。所生成的会计凭证自动保存在供内控信息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共同访问的中间库,财务核算系统负责将最新的单位会计科目同步到中间库上,并主动、定时从中间库获取最新生成的会计凭证,保存到凭证库中,返回会计凭证号。一旦该会计凭证在财务核算系统发生变动,要将变动情况主动发送到中间库进行自动更新,内控信息系统自动获取财务核算系统的凭证更新信息,并自动更新凭证信息。中间库一般由内控信息系统负责设计,将财务核算系统需要读取的表单进行授权并提供相关说明,财务核算系统访问中间库的读取程序可由财务核算系统负责开发。

3.与财政部相关系统的兼容性。由于财政部相关系统的接口开放和标准化问题,短时间内可暂不实现内控信息系统与之对接。从长期规划,将逐步实现内控信息系统与财政部的部门预算管理系统、政府采购计划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国有资產管理系统等对接工作。

4.内控信息系统的拓展性。内控信息系统可对接的外部设备,包括扫描仪、电子手写板、RFID电子标签及相关设备等。同时可开发基于符合相关要求的移动审批系统,以提高系统使用便捷性和工作效率。

(五)技术架构与部署方式

1.技术构架。内控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可分为硬件层、数据层、平台层、权限层、应用层、服务层和接口层七个方面:(1)硬件层:包括服务器、网络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存储设备等,它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数据层:涵盖基础信息数据、业务操作数据和运行支撑数据等,具体包括预算指标库、人员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制度库、单据库、流程库、标准库等。(3)平台层:包括权限配置、流程配置、预算配置等。平台层承接由上位法及各种内外部制度和要求形成的管控规则,并将管控规则内嵌于系统中。该部分是用户正常开展申请、审批、查询等操作的关键。(4)权限层:权限层对用户的角色、部门、岗位设置了权限控制,不同权限的用户对应各自的岗位职责进入系统处理相关业务、行使相应职权。(5)应用层:应用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包括预算、收支、合同、资产、基建、政采内部控制六大模块和其他自定义模块,各模块相互关联、高度集成。(6)服务层:提供汇总统计、综合查询、事后监督和信息公开等功能。(7)接口层:提供与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和其他系统对接等功能。

2.部署方式。内控信息系统要支持跨平台部署,数据交互应遵循xml、json等数据交换格式,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独部署或集中部署方式,也可部署在公有云或私有云平台上。不具备专业性信息化运维管理的单位,不建议自购服务器部署,以免出现运维不当导致信息泄露、数据丢失等问题。

四、内控信息系统应实现的功能

(一)预算管理模块

预算业务管理模块需实现预算录入及分解、预算批复及发布、预算控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等功能。

系统依据上级部门批复的预算、实施方案或项目任务书,支持全部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的预算指标导入、手工录入、预算分解落实等功能。预算指标可对应选择内设部门、项目、费用科目等进行授权,同时具备预算指标校验功能,满足各单位预算精细化管理需要。对分解后的预算指标进行批复(或发布),确定各部门、各项目年度可执行的预算。将分配的预算设置使用权限,实现某项预算的独立使用或共享使用,并考虑优先级次。

预算批复(或发布)后,需对经济分类或支出事项进行总额控制。经办人进行用款审批申请,选取某项费用时系统将提示可用余额。使得经办人分批累计执行的预算不超过该经济分类预算总额,超额度的申请将无法提交。另外,系统可为每项预算设置其可使用的费用范围。经办人申请预算资金,确定费用类别时,受事先设置的费用范围控制,不可随意超范围选择费用类别。

系统应支持内部预算调整,包括内部预算额度调剂和支出范围调整。内部预算额度调剂时,需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明确调出、调入的内部预算项目及其额度,按单位审批权限审批后执行,过程留痕;支出范围调整时,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明确要开支的支出事项,按单位审批权限审批后执行。

系统应实现多维度统计预算执行情况功能。支持按时间节点查询各部门、各项目、各费用科目预算指标的分解、申请、支出进度以及与计划的差异情况,对比分析工作进展迟滞和预算执行缓慢的原因。

(二)收支管理模块

收入业务管理模块应与预算和合同模块相互包含,可实现预算收入、合同收入、其他独立收入的登记。其中涉及收入合同的,要实现合同签订审批和登记功能。要明确收入的后续处理,并与支出和上缴等功能关联。

支出业务管理模块应将内控规则内嵌,审批流程固化。以预算控制为前提,形成申请、借款、报销之间的闭环。实现经费审批单据合规性的检查,不符合支出管控要求的单据将被退回或无法提交。同时可满足佐证附件上传,后续流程提醒,审批要素和审批过程控制等,并实现关联查询和单据打印功能。

在费用申请环节,应具备业务基本信息填列控制,预算指标余额和支出事项选取控制,预算定额标准控制,特定费用或特殊单据控制等功能;在借款环节,将与费用申请环节的强制关联作为前置要求,明确借款原因和还款计划说明,并具备预算余额控制和支付(或结算)方式控制,实现借支期限提醒和借款资金统计功能。

报销环节可设置为三种单据类型,即直接报销、费用报销和借款报销。直接报销无需前置要件,适合小额零星费用,例如办公费、咨询劳务费、邮电费、交通费等;费用报销需事先完成费用申请审批,适用于重点管控费用,例如“三公”经费、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维修费、政采办公设备等;借款报销需事先完成借款申请审批,适用于备用金冲账、先期付款发票取得后报销等情形。

系统应支持一次申请多次费用报销,支持工资卡、公务卡、支票、转账等多种支付方式,尽量减少现金支付。使用工资卡或公务卡方式可从后台关联查找职工个人信息及卡号;支票或转账方式可自动保存对方单位账户信息库。实现多维度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的自动收集辅助生成各类报表报告。

(三)合同管理模块

合同管理模块应根据单位的合同管理流程,实现合同签订、登记、审批、支付、台账的一体化管控。

合同业务要实施统一归口、分类管理。在合同签订环节,应区分新合同签订和历史已签订合同补登两种情形。新合同的签订要按照合同的不同类别(如人事类、财务类、采购类合同等),分别提供制式化和敞口化模板。填列的合同文本应实现合同支付条件控制,标的物控制,合同履约方控制和验收成果物控制,并可实现合同自动编号。合同审批时,可按照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审批流程和审批要素。对于已签订的历史合同,可比照新合同完成合同相关要素的信息补登,且应关联至历史支付信息和系统报销单据,审批流程可走简化程序。

在合同支付环节,按支付阶段划分合同首付、合同序付(按进度支付)、合同尾付、一次性支付。要实现合同当年预算的结项控制,合同余额的结项控制,合同支付的结算方式控制,合同验收成果进度管理,合同跨年度结转管理。支持跨年度预算申请、分期支付等历史单据关联和查询。

所有合同台账可分成进行中、已完成等方式列示,并按用户权限查询。台账显示每个合同的执行状态及合同支付进度,显示每个合同当年应付和未付信息。台账内每个合同背后都可以进行全周期的追溯查询。

(四)政府采购管理模块

政府采购管理模块包括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政府采购活动组织实施、采购验收等内容。应实现采购预算编制、采购计划编制、项目分解与采购登记、招标文件确认、采购结果确认、采购台账归集、采购验收等功能。

在采购预算和计划的编制阶段,要实现采购需求的提出与资产存量和资产配置标准匹配控制,采购计划与采购预算、支出事项、采购品目关联控制,采购品目最高限价控制等,具备根据采购品目和限额标准自动映射和匹配政府采购方式和采购组织形式。针对不属于政府采购范畴的采购行为,支持单位自行设置采购方式,以满足日常管理需要。

在采购活动管理阶段,应实现采购登记控制,招标文件确认控制和采购结果确认控制。政府采购登记由业务部分发起采购登记申请,通过强制关联项目、采购计划、预算指标及支出事项,经审核审批后进入招标文件确认环节。采购部门、业务部门和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代理库中抽取,若政府集中采购可直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按采购项目的技术要求和评分办法线下形成招标书初稿,线上发起招标书审批确认申请,经审核审批后由采购部门线下组织政府采购。招标结束后,由采购部门线上发起采购结果确认申请,经业务部门确认,录入中标金额、履约方信息后,上传必要的附件资料,进入合同签订环节。

系统在采购活动管理阶段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所有情况的流程配置。例如针对协议供货、网上竞价、电子卖场等无需招标的采购方式,系统应在初始配置时对此类采购的招标文件确认环节进行有关优化。

完成采购后,应当进行采购台账归集,实现不同维度的采购方式台账归集、采購进度台账归集、采购部门台账归集、采购资料台账归集等,便于跟踪查询和辅助分析。采购验收时,应成立联合验收小组,出具采购验收书并上传采购验收单,经复核确认后及时办理登记入库手续。

(五)资产管理模块

资产管理模块要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和类别不同,重点对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业务各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货币资金管理中,应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财务人员每月核对一次银行账户收支明细,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上传系统,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系统需与支出管理子系统衔接,将资金支出情况在本模块中归集,逐日逐笔确认资金变动情况。货币资金管理需与资产盘点环节结合,从用户设置上要满足资产盘点人员对货币资金的盘点结果确认。

固定资产管理应实现资产基础信息设置,配置需求控制,验收登记控制,领用、调拨控制,维修控制,盘点控制,报废及处置控制等。将目前单位资产台账,各类资产存量,财政部资产分类,资产使用年限等信息预置到内控系统中。各部门提出的资产配置需求由归口管理部门对配置资产的必要性、配置标准及能否调剂解决等方面作出判断并进行审核。对于库存可以保证配置要求的,需求部门可直接履行资产领用手续;对于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应履行资产调剂调拨手续;对于无法满足的需求,由归口管理部门发起采购程序。

资产验收登记需包含资产分类、使用年限、资产名称、计量单位、取得日期、资产价值、使用方向等。提交资产归口管理部门验收,通过后自动生成资产编号。同时完善资产存放地点、使用状态等信息,生成资产卡片,完成接收入库手续。

经办人发起资产领用时,选定具体的资产名称,系统关联资产卡片信息,并将经办人信息自动带入领用资产列表中的使用人、使用地点和使用部门中,待领用审批流程结束后更新资产使用状态。如需调拨资产,则要进行原使用人与现使用人相关信息的对调,并进行审核审批流程。资产出现故障如需进行维修,经办人发起资产维修申请(可同步关联费用支出申请)并说明维修原因,经审批通过后予以维修;如果没有维修价值,则登记预报废。

固定资产在无法使用或达到年限后,可以发起报废申请。可实现按报废到期日期从近到远进行列表,同时可按资产编号进行查询,上传必要的附件经审批后完成资产处置程序。资产盘点后,盘点人员对盘点结果登记,比照资产台账登记未找到及变更保管信息的资产。资产折旧应与具体的资产卡片联结,将每一项资产的折旧信息提取到系统中。

此外,系统应实现对低值易耗品和高值耗材的采购、验收、保管登记、领取发放、剩余库存查询的全流程管理。需要实现耗材管理信息的电子化记录,包括物资材料类别、库存数量、领取日期、领取物品名称、数量、领取人等的登记汇总。

对外投资管理中,系统应将单位的决策过程、对外投资变动和收益情况进行及时登记和审批管理。系统设计对外投资申请审批单,由经办人发起对外投资申请,登记对外投资项目、投资依据、投资周期、预期收益等内容,并上传单位领导集体决议的审批材料。当对外投资发生变动时,同样需要按单位管理流程进行线上审批并记录。投资收益到账情况,由财务人员进行收益到账登记,提供对外投资收益情况统计表。

(六)建设项目模块

建设项目模块包括项目立项申请、项目批复及启动、项目初步设计、项目招标确认、采购结果确认、基建合同签订、基建详细设计、施工图审查、基建工程变更、基建合同支付等全过程控制管理。

立项申请环节需要在系统中明确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建设周期,投资估算等基本内容,单位内部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集体审议决策并报上级机关审批。上级部门批复基建项目和投资计划后,由经办人上传相关附件,完善立项申请时的基建项目要素信息,根据单位内部管理流程审批,进行项目启动的确认环节。全部环节确认后流转至项目组,方可启动项目工作。

项目启动后需完成项目的初步设计,并报上级单位备案。初步设计需细化建设方案、量化建设资金,完成施工图设计。经办人完成填写登记后上传项目初步设计文本及施工图,按流程审批。各级审批部门按照分工进行審批并提出建议,所有意见及修改内容均在系统留痕备查,全部流程通过后进入基建招标环节。招标环节关联政府采购模块的采购方式和审批流程,确定招标代理机构、设计方、施工方及监理方。需登记中标方信息、中标单位及中标价格,并提交中标单位投标书,确认评标报告等附件。期间要对设计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图及招标控制价(含工程量清单)、施工图进行第三方审查确认。

基建合同签订环节关联合同管理模块,系统中登记支付条件,履约方信息,合同标的物,验收内容等信息并上传合同文本,完成审批后返回经办人进行支付条件等信息确认,进行线下合同签订工作。系统需充分按照使用单位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包含但不限于进度控制、造价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主材及配件控制等。实际施工过程若出现工程变更情况,必须履行工程变更手续,上传监理方、设计方确认的施工变更说明,进行审核并报上级部门审批。

合同支付环节,要按照工程进度(合同支付条件)进行验收支付控制,尾款支付需待项目结束通过质量验收后支付。系统需实现竣工验收控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初步验收,通过后将验收意见上传至系统,按单位管理流程对验收意见进行审批并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竣工决算完成后提出竣工决算审计申请,在审计完成后将竣工决算审计报告以附件的形式上传至系统,进入档案整理归集及转固环节。最后,将建设项目全周期全流程档案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妥善保存归档,进行固定资产的信息填写及价值确认。

[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2020年部门预算项目“自然资源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体系建设业务支撑”(项目编码:121102000000180065)]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12.21

[2]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Z].2012.11.29

(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财务资产处 北京 101149)

[作者简介:杨威,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中级经济师,管理学学士,主要从事财务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工作。](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