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比较研究

2021-07-07 14:53刘孟婷卢滢伊王聪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9期

刘孟婷 卢滢伊 王聪慧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经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境内外高校衔接合作办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专项培养、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办学等典型培养路径。这些培养路径的建设增强了我国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后备力量,但与预期成果之间仍存在差距。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有培养路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现有培养路径的优势与不足,建议高校制订长线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规划,完善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提升学生应对国际事务的综合素质,优化培养路径。

[关键词]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同济大学思政基金资助课题“新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tjsz201820)

[作者简介] 刘孟婷(1989—),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硕士,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05-04              [收稿日期] 2020-12-0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要完善选拔方式、丰富选拔手段,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国际交流,培养、推荐青年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2016年9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众多国际秩序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逐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和平时期建立的国际组织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领域对于国际秩序、国际平衡的各种诉求,国际秩序得到较好的维护是全人类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全球性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当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面临着应对各种突发挑战的风险。有关数据显示,当前联合国系统有中国籍雇员450人,占总人数的1%。其中供职联合国秘书处的非语言类中国籍专业人员只有74名,低于联合国给出的136个席位。这与中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地位远不相称,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功能的发挥[2]。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步伐,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高校作为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摇篮,近年来也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上展开了一定探索,逐渐形成了几个人才培养的典型路径。本文将归纳总结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提供思路。

一、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

为提高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能力,我国高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有多所高校结合院校特点开办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本科、硕士项目,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成果。

(一)境内外高校衔接合作办学模式

境内外高校衔接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将本科课程进行压缩,并直接衔接境外硕士课程,通过“本硕连读”的方式培养具有境内外学习经历的学生。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培养项目为例,该院于2014年与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签订“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协议。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是全球国际事务专业学院联盟(APSIA)①的成员之一,该联盟由全球范围内国际事务学科的顶尖学校组成。该项目学员在三年内完成本科学分要求后,于第四年前往瑞士日内瓦开展为期两年的硕士学位学习,最终学员可以获得北大本科学位及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颁发的硕士学位。该项目集合了国内与日内瓦当地最具优势的国际人才培养资源,截至目前共培养了30余名学生,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國际关系人才构建了一条国内外学习相结合的培养路径。

(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专项培养模式

也有高校将办学目标直接定位为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并围绕这一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力求通过该项目增加毕业后直接进入国际组织任职学生的数量。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为例,其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2019年7月成立国际组织学院并推出了“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对有意愿前往国际组织工作、具有国际工作潜质的学生开展选拔。通过筛选的同学,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与国际组织任职相关的培训课程,包括“国际组织理论与实务”“国际公文写作”及“国际组织和国际贸易谈判”等。同时,该项目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参访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更使其有机会亲身体验国际组织运作,培养学生参与全球治理和在国际组织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目前,首届学员已结业,共计240人,涵盖全校本、硕、博各阶段。

同样采取专项培养模式的项目还包括: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开设的“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训计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专业,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英国艾塞克斯大学合作的“国际组织人才教改实验班”等。

(三)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办学培养模式

有的高校定位优势学科,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组织直接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办学。同济大学在2002年就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开办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依托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办多个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班。经过近20年的建设,该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和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智库。在2016年,同济大学以合作办学的模式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开展深入合作,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是我国(含港澳台)唯一与WIPO以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方式合作的高校。该项目开展过程中与WIPO保持深度合作,通过WIPO专家来沪授课、日内瓦WIPO总部参访学习、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实务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化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并直接对接国际组织工作实践,为WIPO总部直接输送优秀实习人选。截至目前,学院已选派8名实习生前往日内瓦总部开展实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