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与革新

2021-07-07 05:29张贞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9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科文学

张贞

[摘 要] 新文科建设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索改革之路:首先,根据时代发展和地方需求,积极谋求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界融通、文科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及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之间的打通调整。其次,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与地方各企事业单位形成合力,构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地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所有的教学环节,致力于培养满足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最后,要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重视过程评价,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

[关键词] 新文科;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创新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武汉市教育局重点项目“互联社会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的‘翻转课堂开发与研究”(2017004)

[作者简介] 张 贞(1979—),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文学批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81-04    [收稿日期] 2020-12-18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一直在思考的重要命题。在这一命题的吁求下,“四新”建设应运而生。“四新”建设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时代机遇和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各个高校、各个专业依据自身特色,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实践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传统文科专业,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焕发新的时代生命力,就必须立足新文科建设这一时代语境,深入探索各个维度的发展契机与革新之路。

一、跨界融通,凝练专业特色

希拉姆学院2017年提出新文科概念时,主要指的是通过学科交叉,将新技术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视野更为开阔的综合性课程。与之相比,我国的新文科建设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解决当前文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主要诉求,是一个兼具顶层设计、未来视野、人文情怀和具体规划的完整体系。目前,新文科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求各文科专业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结合时代需求和自身规律来拓展学科内涵、提炼专业特色。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色也赋予地方高校各文科专业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并对其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立足这一时代语境,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凝练专业特色:

首先,根据时代发展和地方需求,在谋求文理结合、文医结合、文农结合层面的跨界融通的基础上,扩大自身研究内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如积极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将AR、VR、虚拟景观等技术用于本专业的内容创新,从诗词教学的虚拟化场景呈现、语言类研究的数字库建设、新媒介带来的文学文化新现象研究等角度,进行专业革新;另一方面,主动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融会贯通,催生新的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在医学伦理学、生态文明学、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思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还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及时对原有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提炼自身的专业特色。以江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本专业在坚守传统人文根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整体框架中的专业创新之路,一是立足地方、立足当下,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专业调整,目前已设有汉语言文学、影视文化、对外汉语和有声语言表达艺术4个专业方向,合力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二是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提炼专业亮点,如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湖北汉语方言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推动语言文化传承和语言资源的开发应用;结合湖北省、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方位开展纪录片拍摄和相关数据整理工作;主动进行新媒体文学写作与研究,开设“网络文学研究”“新媒体文学与写作”等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创办文学类微信公众号,指导学生申报相关科研项目等。三是及时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突出专业优势,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文学抗疫”活动,倡导全校师生以文学创作和朗诵的方式抗击疫情,记录时代脉搏、颂扬真善美精神;多次围绕武汉作家的最新作品,开展研讨会、组织诗歌朗诵会等。这些创新之路赋予了专业一定的时代活力和生命力。

其次,除了跨界融通之外,新文科建設还非常注重文科内部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融合贯通。学科的发展与社会阶段的发展紧密相关,目前我们所熟悉的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界限分明的学科分类,实际上跟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需求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到来,万物互联、信息资本、资源共享等时代特征,正在不断吁求着融会贯通、守正创新的学科建设。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新闻学等学科的交叉,可以带来更加开阔的研究视野,如本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的叙事学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新闻学乃至医学研究领域,再生出“叙事经济学”“新媒体叙事学”“医患关系叙事学”等新的研究内容。除了有利于各学科、专业自身的开疆辟土之外,新文科建设提倡的文科内部融合还可以整合各学科资源,在文化创新和通识教育上创造价值。正是在这一语境中,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湖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对武汉市的文学、语言、文化包括社会发展现象,进行了及时追踪和系统研究,也根据地方高校自身的特色和需求,面向全校开设了“认识武汉”和“应用文写作”通识教育必修课,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后,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交融,每个学科也应对自身体系内的各二级学科、专业和方向进行打通调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与之并列的还有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秘书学、中国语言与文化和手语翻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中国语言文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设几个研究方向。面对如此完善而细致的学科分类体系,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跨界融通、本硕博联通的大格局出发,立足地方区域特色和自身现有资源,提炼专业特色和重点研究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本科阶段设置的4个专业方向,与武汉市和江汉大学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近年来不断锤炼的武汉作家作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方向、领域语言生态伦理研究等研究方向,充分对接硕博士培养体系,特色日益鲜明。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科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