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与CBL在医科教学中的探索

2021-07-07 05:26郭璐景玉宏韩俭安蓓雒艳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9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免疫学

郭璐 景玉宏 韩俭 安蓓 雒艳萍

[摘 要]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要求,为适应现代医学特点,阐明了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以器官系统为框架梳理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内容,同时结合CBL教学,围绕培养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建立全新的课程模式。通过学科的整合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弥合了基础与临床医学分离的缺点,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推动了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和卓越医师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指出了课程整合中存在的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权威整合教材等问题。

[关键词] 课程整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病原生物学;免疫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甘教高〔2020〕8号)

[作者简介] 郭 璐(1980—),女,河北故城人,理学博士,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细菌耐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109-04     [收稿日期] 2020-12-24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2019年,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在五年制基础医学本科专业试点推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Organ Systems Based Curriculum,OSBC)整合[1],重新整理與组合“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并与案例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L)相结合[2],将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多年来,医学教育一直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即医学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培养医学生[3]。这种课程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比较好,便于教师围绕知识点开展教学。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学科分支增加,课程增多,教学载体信息化,知识来源多元化,这一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较多弊端,如基础学科教学内容重复、基础与临床应用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等,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要求,为适应现代医学特点,从关注疾病向关注健康转变,院校教育内容和模式也必须做出调整。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开始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提出在医学院校全面推进“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综合型课程模式[4]。近年来,我国也在多个高校开展新的课程整合探索[5-8]。该模式将传统学科按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以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形成一种新的结构,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进行整合,以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为主线,围绕疾病感染后的病原学致病机理和免疫学特性,学习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与临床相关疾病发展规律和诊疗间的联系及预防措施。将医学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整合设计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设计

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临床疾病为中心,综合并重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两门课程整合命名为感染与免疫,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两门课程进行整理与融合,删减两门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化掌握。整合后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病原学概论、基础免疫学和病原与宿主防御。其中病原学概论部分包括传统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以及人体寄生虫学总论、原虫、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学的总论内容。基础免疫学部分包括抗原、抗体、补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及调节、超敏反应等内容。病原与宿主防御部分包括病原体的各论及融合的相关免疫学知识。为了强化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课程在第三部分病原入侵与宿主防御章节中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病原生物感染的组织和器官及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为主线进行讲述。整合后课程内容见表1。

授课过程中在每个系统模块中均引入典型临床案例[9] (P55-56),学生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及阅读相关参考书及文献,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能力培养。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教学实施

本校在2019级基础医学本科生中采用感染与免疫学整合授课。为了有序顺利地开展整合课程,发挥整合课程优势,首先,学校成立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团队中共有5名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学历的优化提升了教学水平,更有利于顺利开展课程整合和改革。团队教师根据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教学大纲。授课前团队教师集体备课,经过充分研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并且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集体交流探讨教学设计,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删减重复内容,使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形成有机的整体。授课中,授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其次,授课方式转变为在线下理论教学基础上,融入启发式、设问式CBL和自学等多种方法,加入少量的学科科研前沿,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补充教学资料,在线互动答疑,开展讨论。这些教学方法和形式上的改变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课程整合后删减了原有两门课程中重复的内容,例如:病原生物学中,对病原体按照“三性两法”即“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讲解过程中免疫性和防治方法的很多内容在免疫学中已经讲述,造成了部分重复的教学活动,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在授课中将传统的病原生物学中重点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与免疫学中重点免疫发生机理及相关的诊断等,通过临床病案为切入点将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主动学习医学知识。CBL与课程整合的结合,从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纵向即通过CBL,小范围应用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学科之中,通过学生小组自主式的讨论来获取医学知识,不涉及与其他学科及课程的交叉渗透。横向即通过“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将医学学科知识相互整合归纳,由专门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设置围绕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新式的课程模式与传统并行,实现不同模式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对学科的整合,将两门课程原有课时116学时(病原72学时,免疫44学时),缩减为现有总课时88学时。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导向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符合新时期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CBL,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将4—5名学生分成1个学习小组,组间讨论,教师采用“案例”→“分析问题”→“整合概念”的方式[ 10 ],层层递进,使重点知识便于记忆和理解。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免疫学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稿约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