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辉亮 施永
[提 要]通过构建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系数、人均文化消费实际增长率、文化消费支出份额指数模型,以江西省1995-2019年间的文化消费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以上三个指数对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五等份不同收入特征组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特征组的农村居民家庭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增强,各收入组间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率差距在不断缩小,不同收入组家庭文化消费支出份额逐渐向均衡化方向发展,但中低、低收入组家庭的文化消费负担率增加。
[关键词]不同收入;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差异比较
[作者简介]唐辉亮,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施 永,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江西宜春 336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社会认同研究”(SH18105)
文化消费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尽管学术界对文化消费的概念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总体上都赞成文化消费是指对人们能带来一定知识积累、认知、文化娱乐、精神满足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行为。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居民文化消费模式由单一的实体空间消费为主逐渐向线上、线下的网络空间消费转变,具体主要包括教育与培训、书刊报纸订阅、学习技能提升、信息获取、影视音乐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方面,它与一般的物质消费区别在于其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知识增长、认知的提高、技能的提升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增值性。因此,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不同收入特征组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差异,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提升以及通过文化教育消费的人力资本积累实现自我发展的社会身份认同,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对文化消费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消费的结构内涵及其变迁、文化消费的区域差异、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文化消费与收入、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基于文化消费研究的范式,部分学者拓展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趋势及其主要问题研究。王亚南主编的《中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3)》分析了中国20年间乡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态势;杜慧(2017)以许昌市为例分析了农村文化消费活动;徐望(2020)以江苏农村地区618个样本数据为例,深度探析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与问题。(2)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王俊杰(2012)基于面板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农村文化消费地区差异;金晓彤,崔宏静(2015)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应将其文化消费的重点由外显符号意义的文化消费转移到教育型文化消费上来,以通过积累文化资本来提升自我價值;陈广等(2016)分析了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张冲(2017)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3)农村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间的实证研究。葛继红(2012)以江苏364份农民文化消费微观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不同收入组农民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帅(2018)基于全国3000多农户连续三年的微观调研数据,分析了文化消费对农户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以上研究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动因与困境、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但对于农村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等不同特征组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差异分析较少。基于这一原因,本文以江西省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为例,从不同角度定量对比低、中低、中等、中高、高五等份不同收入特征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差异,以分析不同收入组农村家庭对文化消费的变化特征。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差异模型的构建
(一)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系数
德国统计与经济学家恩格尔通过对比利时不同收入家庭的消费情况调查,研究了家庭收入对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恩格尔系数比例来说明了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借鉴这一理论思想,通过构建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系数,即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占其收入的百分比,以此来对比分析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二)人均文化消费实际增长率
人均文化消费实际增长率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收入组居民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人均文化消费的增长率也可以大致反映出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为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在构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实际支出增长率指数时,设定一个基期,将各年的文化消费支出转化为实际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三)文化消费支出份额指数
文化消费支出份额是指各个不同收入组的文化消费支出占当年总体文化消费的份额,它可以反映出不同收入居民间文化消费的均衡程度,为分析农村低、中低、中等、中高、高五等份收入组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均等程度及文化消费的支出意愿,构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份额指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四)数据来源
以上构建的三个指数可以从不同角度定量判断不同收入组特征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差异。地处中部地区的江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全国中间水平,另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40周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0.6%,而江西省属于劳动力输出大省,其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和代表性。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样本以江西省为例,且均来源于官方出版的各年《江西统计年鉴》(1996-2020),以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来替代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13年之后人均常住人口指标为人均家庭人口,人均纯收入指标为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之后所有数据为新口径调查数据。为去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1995年=100)作为基期,并利用GDP平减指数法对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进行调整,计算其实际支出值。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总体概况
根据江西省近25年来的统计数据,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名义值由1995年的93.48元上升到2019年的1349.7元,人均文化消费增长了近12.5倍,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95倍的速度,这一现象表明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较其他消费有相对较快的增长。如果剔除物价这一因素的影响,以1995年为基期,人均文化消费实际支出增长呈持续增长趋势,其实际增长则达到了7.34倍(如下图1所示)。从人均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来看,则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从1995年-2006年基本处于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其增长率由1995年的7.44%增长到2006年的12.10%,在这之后的近七年内人均文化消费占比则呈现持续下降,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跟1996年后高校收费并轨制、扩招政策以及2006年之后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有较大的相关性。进入2013年后,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比又开始上升,且一直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2019年这一比例为11.58%,文化消费成为居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之后的第四大消费支出。这一现象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文化消费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投资意愿增强。
(二)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差异比较
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系数反映了不同收入特征组居民的家庭消费结构,按上述公式(1)计算得到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1)在2002-2006年,中等以上收入特征组家庭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率相对较高,表明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低、低收入家庭除基础教育之外的文化消费能力较低;(2)随着2006年基础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2007-2013年间不同收入组家庭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率基本保持了呈下降趨势,且各不同收入特征组家庭间的比例差异较小,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均衡政策对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3)2014年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化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各收入组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率又开始上升,特别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比例上升较快,这一现象表明低收入、中低收入家庭对文化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得到提升。
(三)人均文化消费实际增长率差异比较
由于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才开始有按收入高低五等份分组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的明细统计数据,因此以2002年为基期,并利用GDP平减指数法对不同收入特征组家庭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实际值进行调整,按公式(2)计算得到表2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率,表中数据表明:(1)2003-2013年的十年间,不同收入组家庭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率基本均呈正负交替状态,其中受2006年基础义务教育全面减免政策的实施,2007-2008年大部分不同收入组的家庭文化消费实际增长率均呈负增长,其中中等及中低收入家庭文化消费实际支出负增长较明显,这一现象也表明中低收入家庭文化消费模式较单一;(2)2015年后的近五年来,各收入组家庭的文化消费实际增长率呈现正增长趋势,表明各收入组居民对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旺盛,其中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文化消费增长率较明显,这一现象既表明了低及中低收入家庭的文化消费意愿增强,也表明了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低收入家庭的文化消费负担加重。
(四)文化消费支出份额占比差异比较
文化消费支出份额反映出各收入组在文化消费中的均衡程度及地位,按公式(3)计算得到的表3中数据,从2003-2013年的10年间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组居民的文化消费份额占比一直在25%左右,但近五年来随着低收入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投资意愿增强,支出份额占比不断提升,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组居民的这一份额比例已上升到35%左右,中等收入阶层的文化消费支出份额保持在较稳定的20%左右,而中高、高收入阶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份额占比在2013年之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直占据文化消费的近一半以上,2013年之后各收入组居民间的支出份额差异不断缩小,各收入特征组家庭文化消费严重不均衡的现象有所改善。这一现象表明,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占家庭主导的情况下,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对脱贫的重要性,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已逐渐意识到文化消费投资对积累文化资本来提升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定量分析的结论
以上的定量分析从多角度论证了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差异,揭示了在不同时期不同收入组家庭文化消费的变化特征。主要有以下特征:(1)各收入组的农村居民家庭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增强,文化消费已占家庭八大消费中的第四位;(2)各收入组居民间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中低及低收入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意愿、能力一方面被带动,另一方面其文化消费的负担率增加;(3)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各收入组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较快增长的势头,对文化消费的模式、渠道、产品供给等呈现多元化特征;(4)不同收入组家庭的文化消费支出份额逐渐向均衡化方向发展,中低等收入居民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消费投资对其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性,明显增强了对文化消费的支出力度和意愿。
(二)政策建议
1.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政府层面应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依托当地资源,加快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开发转型升级,并通过大力开发新型农副产品,发展创意农业、新农旅融合项目,挖掘乡村非物质遗产项目等渠道助力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农民个体层面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外出务工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创收能力。社会层面要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帮扶,努力提高其收入能力。政府、社会和学校要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助学货款帮助,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来鼓励农村贫困家庭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相对均等的文化消费机会,以减轻中低及以下家庭的文化消费负担。
2.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精准供给
当前农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旺盛,但农村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硬件条件有限、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消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均衡矛盾凸显,文化消费的有效需求无法得到较好的满足。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大在农村建设文化消费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打造诸如农家书屋、电影院、戏台、体育场馆、文创商店等形式的文化消费圈,对农村学生开展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文化经营者扶持力度,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利用当前新基建的利好时机,加大农村网络数字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消费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3.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文化消费模式的转型
当前,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据农民工总量的一半以上,占農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65.5%以上。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八成以上选择外出从业,而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务工,因此他们的文化消费意识更强.应引导和鼓励这些人群进行文化教育消费大转型,使其家庭教育消费投入由以前单一以子女为主逐步扩大到家庭所有成员,寻求最大限度开发自身潜力的受教育途径和“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文化教育服务,从某一种文化教育形式转向多样性的组合文化娱乐投资模式,促进其文化消费需求向自主型、个性化、多元性转型。
[参考文献]
[1]杜慧.农村文化消费活动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7,(5).
[2]徐望.乡村振兴背景下引导与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的路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2).
[3]王俊杰.基于面板数据的河南农村文化消费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1).
[4]金晓彤,崔宏静.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型文化消费探析:社会认同建构的路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5]陈广,顾江,水心勇.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6,(1).
[6]张冲,刘已筠.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J].农村经济,2016,(7).
[7]葛继红.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牵扯:江苏364个样本[J].改革,2012,(3).
[8]方帅.文化消费对农户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
[9]施永,陈卓.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差异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6,(10).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