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

2021-07-08 15:22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玉米地嫦娥雷达

人物故事

他把长情给了玉米地

2020年末,84岁的程相文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走上工作岗位的57年来,他的脚步在田间地头几乎没有停歇过,只为选育更好的玉米种子。大大小小的黑斑、纵横交错的皱纹,是烈日风霜赠予他的礼物。

玉米选种,授粉是关键,最佳玉米授粉期又恰逢春节。57年来,程相文有55个春节在海南试验田度过。“一辈子就干了种玉米这一件事。”程相文说。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连续创造了夏玉米5亩、100亩、1万亩、3万亩、10万亩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他带着育种团队培育的“浚单”“永优”系列玉米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5亿多亩。

玉米丰收了,育种能不能停一停?程相文说,育种最初是为了高产,现在还要追求优质、多抗、广适,比如抗倒、抗病、抗旱……

育种无止境,一茬茬玉米變黄了,小程也变成了老程。给玉米授粉必须赶在每天9时至16时之间进行,这个时段玉米地温度高达37℃以上,而人不能站、不能蹲或坐,只能弯腰工作。程相文坚持和大家一起完成套袋、采粉、授粉、记录。

他把长情给了玉米地,已多不出半分再给家人。1993年春节,妻子中风,她体贴,把程相文打发去海南给玉米授粉。“我和老伴感情很深,她一生都没有跟我要过东西……”忆及往事,程相文如鲠在喉。

在父母、妻子、女儿最需要他时,程相文总是远在异乡。难过时,他会去玉米地走走,然后回屋里哭,抹把脸,再去玉米地。痛苦让他愈加坚定:一定要选育更好的玉米种子。

素材解读

带着领导重托和农民的期盼,为了多打粮食让更多的群众填饱肚子,为了培育出更好的玉米种子,程相文矢志不渝,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困难,用一生的追求留下了拼搏的足迹,为农业科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让海防雷达拥有火眼金睛

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心中一直根植“科学报国”的想法。1979年,刘永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进修。当时,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正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希望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1981年秋,怀揣这份心愿,刘永坦回国了。

1989年,刘永坦团队克服经费困难、试验环境恶劣等难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雷达研制试验现场,都是荒无人烟之地,刘永坦团队常常在条件恶劣的试验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付出,铁打的汉子也会被击倒,疼痛难忍的腰间盘突出曾让刘永坦几个月不能行走。有一次,在攻克某个关键技术时,他因长期劳累倒在现场,但他依旧“运筹”于病床之上,坚持和大家一起奋战,打败了挡在必经之路上的“拦路虎”。

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不断地攻关、升级,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这项研究成果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素材解读

刘永坦的心里藏着科学与家国,藏着理想与情怀。他守着信念,跟一切困难“没完”。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有许多像刘永坦一样的知识分子,不惜舍弃名利,只为报效国家。他们每一位,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时事新闻

嫦娥五号“挖土”归来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零下20度的寒冷中,人们用火热的心迎接一位熟悉的“天外来客”。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

接过中国人探月梦想的接力棒,嫦娥五号实现了地外天体采样、起飞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中国航天史上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

嫦娥五号每一次爬坡过坎,都凝注着航天人的智慧结晶。发射场“90后”指挥员喊出清脆口令,长征五号大火箭拔地而起,背后是无数次的演练。在38万公里之遥“目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支持团队“观棋不语”,实则早已为航天器研发出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智能导航设备。嫦娥五号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中“回”的一环,意味着我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为未来建造月球科研站、载人登月乃至登上火星的设想打下坚实的基石。这些航天技术能力的满满收获,同时也是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铿锵足音。

嫦娥五号实现了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月球“挖土”的壮举,点亮航天人无数个不眠之夜,折射出中国创新的熠熠星辉,也激荡起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情愫。

素材解读

从人类航天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月球、火星乃至更远的行星探测计划,都是地球文明向外太空探索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同中国探月科学家所说,探索月球和地外天体是人类共同的使命,由人类的探索天性和科技进步所驱动,也同时推动着科技发展,激励人类为共同的梦想向着星辰大海扬帆远行。秉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我们会谱写出更加壮美的乐章。

前沿视角

DNA机器人

目前在很多领域,机器人可以帮人类做一些难度非常大或者非常危险的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在向小型化发展,甚至可以小到分子级别,比如在医疗领域前景广阔的DNA机器人。

DNA机器人在医疗领域,更多的会用来为某些肿瘤或癌症患者递送靶向药,或是制造纳米级设备元件,成为精准医疗的加速器。之前都是把药物做成小分子,在人体内漫无目的地扩散到各个部位。后来出现了靶向药,就是在药物上增加识别病灶的分子靶点。而用DNA机器人可以制作智能升级版靶向药。

DNA机器人本身并不治病,它只是一个载体,可以携带药物精准到达病灶或者病灶周边,进行操作精准给药,以增加现有药物的效力。

不过与大多数新生事物相同,DNA机器人应用于医疗,还有很多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物安全性。

DNA是人类的遗传信息,使用DNA做成机器人进入人体细胞进行治疗,就相当于外源DNA进入人体,可能存在与人类DNA相互作用、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情况,对人类自身遗传信息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素材解读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已经进入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对人类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何规避这些影响,也是未来科技发展应该关切的。

文题训练

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科技,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它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请你结合以上素材,以“科技之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猜你喜欢
玉米地嫦娥雷达
穿过玉米地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玉米地》
隐形飞机哪里躲
班上的“小雷达”
玉米地里的哭声
能分身的雷达
“嫦娥”为何撞月?
别怪眼镜熊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