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 监评一体 动态优化

2021-07-08 00:56戴宏兵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机电校企监测

戴宏兵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及学生的普遍要求,而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监测与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协同、监评一体、动态优化的策略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之关键。目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与江苏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的共同培养,实现校企双方的协同育人,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结果进行监测与评价,做到即时反馈,动态调整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政策、机制、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脱节

当前,由于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缺乏适时的沟通与协调,导致职业院校不知道该如何去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从而出现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比如在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学生文化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与企业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尤其对现代企业出现的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缺乏了解,只是利用学校已有的一些旧设备和传统技术与技能去培养学生。这样,由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岗位上明显不适应,而企业只能选择重新进行培训,浪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因此,应该尽早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目前,校企协调育人还存在着相关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不太愿意将他们的新设备、新技术用来培养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认为即使将学生培养好了,时间不长学生就可能跳槽了。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由校、政、企等方面来共同协调,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契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符合企业的实际利益,并根据教育教学及专业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对构成专业人才培养的诸多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测与评价,构建由政府与行业主导,校企协同育人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二)专业人才培养的监测与评价不够完善,监评体系单一

针对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落后、评估方式单一、不科学等现象,我们需要结合学校机电专业的实际,积极实施教学与整改工作,对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标准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修订教学过程质量监测实施办法,实现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机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的评价,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全面形成对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效的动态、适时、有效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三)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比较低效,缺乏一套即时评价的管理软件

针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管理、监测信息反馈不及时等现象,需要从学校的专业实践出发,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来研究并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监评一体、即时反馈、动态优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管理软件,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专业基础、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实践成效、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等方面来及时获取数据,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重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实现机电类专業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培养质量的动态控制。同时系统平台可实现区域内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估的信息化,通过进一步推广应用,让更多区域内的学校方便快捷地共享成果。

二、探索“校企协同、监评一体、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一)构建“共商标准、共建课程、共享资源”的培养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产教融合的专业及技能课程标准,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实践,进一步探索和研讨出适合于地方产业发展、与现代企业接轨的专业课程标准,由校企双方来共同开发符合专业教学实际的课程。目前,我们已经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十门理实一体化的活页式课程教案,共建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在合作企业成立了机电专业类校外实训基地,在思源集团的高压公司建成了融教学与培训一体的智能装配实训车间,在学校产教融合基地建成了生产型实训室。通过“校中厂”与“厂中校”的建设,实现了校企合作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监评一体”的育人机制

以育人为根本,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由校、政、企等多方组成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委员会的协调和指导下已经制定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方案》等,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利用现代学徒制这个平台,积极实施产教融合,让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由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指导老师进行“双导师”制的共同培养,学校老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企业师傅主要负责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并进行即时的指导、考核与评价,实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开发“多元评价、即时反馈、动态优化”的管理系统

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牵头,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行业与企业专家及第三方代表等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小组,负责评价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落实到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班级进行实践运用,达到即时评价、即时反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开发的评价管理软件应包括八大功能,能够实现“多元评价、动态优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评价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管理。

(四)建立“点面结合、实践应用、总结提升”的实施路径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和应用,为成果的推广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建立了“点面结合、实践应用、总结提升”的实施路径。其中,在市级以上开展交流研讨活动20多次,并承担了多次省级教科研活动,成功经验辐射到省内外的职业院校及中西部地区。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出了“优就业、会创业、可升学、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成效

(一)提升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机电专业学生参加全省学业水平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98%以上,使得用人单位、家长、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均上升了5个百分点,就业率达到98%以上。同时,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获奖数量达86人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技术与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学校的机电专业对口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就业率达到了98%;对口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硕果累累,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全省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位于南通地区职业学校前列。

(二)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的管理水平

通过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形成实践成果在全校的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应用后,学校荣获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管理30强;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荣膺江蘇省现代化示范校,建成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3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5个江苏省品牌与特色专业,4个国际合作项目,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学校2020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

(三)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

近几年来,机电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机电专业新增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正高级讲师2人、特级教师1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2名及其他优秀人才8人;教学大赛获国家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2人,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一等奖2人;课题研究方面有省市级课题10个。专业教师共发表及获奖论文80多篇。

(四)建立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

通过协同育人,校企共同探索适合于地方产业发展、与现代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进一步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协作,建立了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接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完善教学模块与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促进教学及技能训练内容与职业岗位有机融合。由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牵头,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及第三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及质量进行评价,应用软件管理系统能做到即时评价与反馈,通过在相关专业班级实践的数据分析,以此结果来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过程,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实现了“共定方案—共商标准—监评一体—数据支撑—反馈改进”的评价管理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区域化实施研究:以江苏省如皋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为例”(项目编号:ZLT4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机电校企监测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矿山机电运输中的隐患及防范措施探讨
汽车机电技术维修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