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2021-07-09 00:13谷伟侯英华王校羽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研学课程体系

谷伟,侯英华,王校羽

中小学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谷伟,侯英华,王校羽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泰勒原理,分析了目前中小学研学活动在课程要素、课程实践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主体框架,融入英语活动观,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研学旅行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由学校组织安排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规划与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国内学者许庆勇博士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1996-2019年收录的有关研学旅行的122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出国内学者开展的研学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修学旅游、国内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模式、国内中小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开发等方面,但研学旅行基础理论和研学课程体系研究相对薄弱。[1]29-31+33

一、研学旅行课程要素分析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课程要素分析

1.泰勒原理的内涵

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程编制和运行都需要符合基本规范。[2]美国“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1934年出版的《成绩测验的编制》和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著作中分别确立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核心内容是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课程设置需要因地制宜,但均需要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一是确定课程目标:学校需要实现哪些教育目标?泰勒重视课程开发和编制的目标主导作用,认为研究学习者、校外生活、专家建议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二是选择课程内容:基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需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泰勒强调单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来源于多种教育经验的提供、多元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单一教育经验的运用。但教育经验应该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范围以内,帮助学习者获得实践经验和情绪满足。[3]三是组织管理课程:学校如何有效组织已选择的教育经验?泰勒指出有效组织教育经验需要遵循整体性、顺序性、连续性原则,即教育经验应该帮助学习者获取统一观点、后继经验应该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主要课程要素的重申应该是连续的。四是评价课程:为了验证是否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如何有效评价组织的教育经验?泰勒首次将课程评价引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评价不等于纸笔检测、评价应该在组织教育经验的不同时间段进行。[4]502综上所述,泰勒原理对中西方课程理论发展,尤其是明确和规范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管理、评价等课程基本要素具有里程碑意义。

2.课程要素分析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研学课程与学科基本要素的规范性,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需要具备课程要素的特色性。研学课程要素的特色性主要表现为: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综合素养。研学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组织管理、评价的指向标,符合《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体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综合表现为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2)课程内容: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内容选择需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等原则。内容的构建上要彰显知识内容结构完整,主题特色清晰鲜明、活动环境真实自然。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融合不同学科、衔接校内外教育,通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和亲身研学体验,最终引导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发展。

(3)课程组织管理: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方式主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以上方式可以单一选择、相互兼顾、综合使用,最终通过相互交流和成果分享,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作为课程组织和管理的实施主体,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教师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提升和定期培训工作是课程组织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

(4)课程评价: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评价在遵循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导向,开展科学评价。作为素养评价,列入学校常规考核内容能进一步强化学校、家长和社会对研学课程的认知,给与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及时的动态反馈,有利于帮助学生改进后续活动。

(二)研学旅行课程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丰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从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研究层面,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5]81-86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层面,当前处于持续探索和逐步提升阶段。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取得阶段性成效,与此同时,主要现实问题逐渐凸显。

1.课程目标:缺乏课程定位和目标的落实,“重游轻学”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定位是校本课程而非其他课程的附庸,目前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欠缺明确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进而研学活动课程出现不同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质量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等问题。研学旅行课程被简单理解为学生自愿参加的短期课外旅行活动,课程内容设计简单,从学校、教师、社会机构等层面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研学流于形式,研而不学的现象非常普遍。

2.课程内容:缺乏开放性和整合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明研学旅行课程需要遵循开放性和整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指导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应该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不断提升个人特长和社会服务精神。整合性原则指导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学情,确定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课程活动主题。目前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主题相对固化,固化在研学旅行的单一线路或单一主题的研学基地。同时,课程内容缺乏创新,雷同率高,缺乏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考虑。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相对欠缺开放性和整合性。

3.课程组织管理:缺乏课程专业教师指导

研学旅行课程的主体缺乏专业教师。主体包括学校组织结构中专门负责研学的成员、研学教师和社会服务机构。专业的负责人员、教师是课程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是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石。目前许多学校没有专门负责研学旅行课程的部门,教师不重视对研学课程的研究,研学旅行服务企业、基地、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学科专业知识,设计的路线无法体现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达不到对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影响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基本要素的有效落实。

4.课程评价:缺乏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检验提供的学习经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起到作用的试金石。[6]4-5目前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和评价体系相对简单,教师依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力量。缺乏多元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去规范和评价研学活动的实施。鉴于以上研学旅行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认真研究和分析泰勒原理中课程基本要素,通过对承德市部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情况的分析,提出强化研学旅行课程意识探索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二、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课程目标:构建三维目标体系

研学旅行课程作为跨学科的开放性实践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综合素养。研学课程的特点和价值导向决定了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构建和落实其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根据不同目标设置不同层次任务,进而根据不同层次的任务设计具体活动,最终构建体系。在研学活动中设置的任务,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体现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和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知识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热爱祖国壮美河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立志成为社会助事业建设接班人的情感目标。[7]35-38例如,承德市魁星楼研学旅行课程按照教育部等11部委2016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根据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开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研学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感悟道家文化,传承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学课程适合四到八年级学生,明确设置三维目标:一是知识目标:认知道家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众多名人名家,感悟中国古建筑艺术美。二是能力目标:通过魁星楼研学课程,能够认识和介绍道家文化中古代学子必须学习的主要礼仪,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名人名家的了解,能讲解他们的励志故事。通过对建筑壁画的欣赏,能够归纳其建筑特点。三是情感目标:通过研学活动,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增加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有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课程内容:构建区域特色主题,融入英语活动观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构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内容体系是解决目前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相对欠缺开放性和整合性,创新性,雷同率高,缺乏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考虑的现实问题,由于教育教学的客观实际,侧重研学旅行课程本土化区域化成为中小学校可行性强的必然选择。承德市以其独特的地域风光、旅游资源、非遗文化等吸引着中外游客。因此,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本土资源,以此来促进文化的传承,通过研学和旅行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根据知识科普、旅行观赏、文化传承等不同研学产品,构建不同特色主题内容,设计相关活动,把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例如,首先,构建具有区域特色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项有效措施。以承德市研学旅行课程为例,具备区域特色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研学旅行,中国北方著名道教胜地--承德市魁星楼研学旅行,承德市双塔山自然猕猴群动植物科普研学旅行,承德宽城峪耳崖淘金小镇研学旅行,董存瑞烈士陵园、承德市跨境电商保税仓研学旅行,自然界的精华-承德市热河地址博物馆研学旅行等。

其次,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方面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与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融通中外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关键。基于中小学生是具备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通用语言,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媒介,将英语活动观融入研学旅行课程,体现研学内容与学科融合,是促进研学课程内容动态发展的重要创新途径。

将英语活动观融入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具有区域特色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英语学科实践活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运行)》为理论依据,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和课外的时空界限、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评价界限、校内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业人员的角色界限,促进英语课程实施,拓展与延伸英语课程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8]具体途径包括:根据学情,精选和开发中国锦绣河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英雄事迹和时代先锋等方面的双语课程活动;开发双语科普教具,丰富双语课程活动的教辅资源,建设和开发基于民族文化方面为主题的线上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将来“讲好中国故事”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助力研学旅行特色课程的开展。

例如,承德市双塔山自然猕猴群动植物科普研学旅行中开展为外国小朋友制作“美丽中国,魅力家乡”的双语绘本课程活动。学生进入双塔山景区,以小组为单位,从观察和了解的景区植物,植物生长情况和特点,景区地形地貌特点,中国最北方自然生长的野生猕猴群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等方面选择1-2项内容作为绘本主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团结协作,制作向外国小朋友介绍“美丽中国,魅力家乡”的双语绘本,提升学生双语口语表达、团队合作、团队实践等综合能力和素养。在承德宽城峪耳崖淘金小镇研学旅行中开展“中国英雄与中国复兴”的双语演讲短视频录制的课程活动。通过园区参观及老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学习董存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品质和爱国精神,怀着敬仰的心情,整齐站在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前,少先队员为英雄行队礼。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学生走近保税仓、进口商品超市,了解商品进、出口流程及税收管理办法,体会现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立志成为中国复兴之路的接班人。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研学旅行体验和感悟,录制以“中国英雄与中国复兴”为主题的双语演讲短视频,所有短视频由教师统一上传至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开展特色双语演讲短视频评选活动,最终培养学生具有双语口语演讲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等综合素养。

(三)课程组织管理:构建UGSS多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鉴于目前研学旅行课程组织管理中缺乏课程专业教师指导的现实问题,构建UGSS多位一体,即高等学校、地方政府、中小学、社会多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探索。这种模式在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现代教师培养要求和发展路径。在研学旅行课程中,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专职与兼职并存、“地方政府—中小学—社会—高等学校一体化的研学团队模式,通过优势资源互补,走协同发展之路,提升研学旅行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性。

首先,中小学校应该根据上级政策,加强对研学课程的认知和定位,对研学活动进行总体设计,将之纳入综合实践课程总体实施方案中。其次,社会企业加大培训力度,对研学教师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同时高校除了提供研学基地外,还提供优势的人力资源,社会各界的一些精英专家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UGS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一个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的专业队伍,制定符合学科特点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了研学的品质和内涵。以承德市研学旅行课程为例,承德市教育局、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市双桥区中小学、和经过省级专家评审遴选的承德凯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逐步形成一体化的研学团队模式,保证研学旅行课程顺利开展。团队在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展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活动。以教授和博士为主的团队在研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研学教师、研学教师培训规划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编制的《研学手册》和《研学回眸》被承德市诸多中小学校采纳并用于研学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学生通过《承德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展示研学旅行收获和成果,在学校、社会产生积极反响。

(四)课程评价:构建多元化动态评价体系

《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上,泰勒认为使用纸笔测验开展对学习行为的评估工作是片面的,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都可以作为评估程序。[9]110针对目前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和评价体系相对简单的现实问题,构建多元化动态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的解决措施。通过智能系统和数字化平台,改变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现有评价方式,确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长反馈、专家点评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企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环节设立多维度、多种价值取向。学校将研学活动的分数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或学分管理体系中,加大整个研学过程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主体、评价角度、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多元化动态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

序号多元化动态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评价角度呈现方式评价方法 1公众场所使用文明用语,爱护公共财物等。文明素养研学考试笔试 2具有时间观念,遵守课程要求等。遵规守序研学报告口试 3管理好自己的个人物品。生活能力演讲访谈 4能够在研究活动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汇报总结问卷调查 5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观点和意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等。合作精神研学短视频超星学习通 6敢于尝试,积极参与互动,不怕困难,善始善终。参与意识舞台剧表演观察

三、总结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基于泰勒理论中课程基本要素的规范性研究,分析目前研学旅行课程实践中存在的缺乏课程定位和目标的落实,“重游轻学”、缺乏开放性和整合性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管理中缺乏课程专业教师指导、缺乏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现实问题,以承德市研学旅行课程为例,探索和提出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具体策略主要包括:构建三维目标体系、构建区域特色主题内容,融入英语活动观、构建UGSS多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多元化动态评价体系,为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和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1]许庆勇.研学旅行学术研究综述[J].经济师,2020(10).

[2]和学新.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泰勒.课程编制的新尺度[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李倩.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1).

[6]段玉山.研学旅行课程标准[J]. 地理教学,2019(5).

[7]曹华盛,周春燕.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

[8]闫赤兵.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英语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G423

A

1673-2030(2021)02-0109-05

2021-02-16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重点项目(HB20-ZD010)

谷伟(1987—),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侯英华(1966—),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研学教育和英语教育研究;王校羽(1965—),男,河北沧州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俊丹)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研学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