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秘籍”“擦亮”模糊双眼

2021-07-09 08:33吕帆陈思思
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6期
关键词:秘籍眼轴巩膜

吕帆 陈思思

户外活动背后的科学

每天充足的户外活动可以降低近视的发生率。近视有多种类型,“学生近视”通常指的是后天条件下以环境因素为主要诱因下所发生的近视,而非遗传倾向等因素所导致的近视。研究表明,青少年每天应完成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才可有效预防近视。我们可通过以下方法尽可能地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例如:步行上下学;课间休息时走出教室;放学后先进行户外运动之后再回家写作业等。

户外活动并不意味着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只要光照强度合适,在阴凉的地方也能起作用。因此,学生科学防控近视,还可以通过改善室内照明条件,间接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

阳光对视力的奇妙作用

为什么充足的阳光沐浴可以降低近视的发生率呢?这要从与近视发生密切相关的物质——多巴胺说起。

多巴胺是一种主要由神经细胞分泌的物质,可以调控多种生理功能。多巴胺同样也可以由人眼中的神经细胞分泌。科学研究发现,在近视形成过程中,人眼分泌的多巴胺等物质作为信号载体,通过启动信号传导系统,产生系列反应,减少人眼巩膜重塑所造成的近视发生和发展。人眼的眼底由内向外有三层构成: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巩膜是眼球壁的最外层组织,纤薄坚韧且富有弹性,它的厚薄和弹性等变化将直接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正常巩膜间富含各类胶原纤维,可维持正常的正视眼眼球形态。倘若接收到视网膜的不良调控信号时,巩膜成纤维细胞发生分化,造成胶原表达量减少等改变,巩膜组织变薄,眼轴容易延长,出现近视。

研究发现,视网膜上有两种多巴胺受体,对屈光发育及近视发生发展起相互拮抗作用,相互平衡地维持眼球生长和正常屈光发育。当两者间的平衡被破坏时就会出现近视或远视的倾向。而户外阳光能阻止眼球朝近视发展,该效应与阳光的亮度、光谱及节律有关。充足的户外阳光可以有效延缓眼轴增長的速率,从而称为预防近视的健康、经济、有效的手段。

向眼镜“借”双明眸

确诊为近视的青少年,就需要配戴合适度数的眼镜。

近视矫正配戴眼镜的作用是用“负透镜”的发散功能将光的焦点移动至视网膜上,负透镜的屈光力对应的就是近视度数。配戴合适度数的近视矫正眼镜,能矫正屈光,提高视力。但是,大多数近视学生,尤其是年级很小就发生近视的小学生不能防止近视的加深,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方法。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临床上已经有三种类型的眼镜,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近视的进展。它们是角膜塑形镜(简称0K镜)、周边离焦设计的软性接触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那么,这些方法防止近视加深的原理是什么呢?

矫正镜片将焦点聚焦在中央,但周边是视网膜后离焦(远视性离焦),这种状态下,眼球会根据周边的离焦位置进行自动适应,即眼轴朝后拉长;当周边视网膜处于前离焦状态(近视性离焦),眼轴不再拉长。也就是说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设计的软性接触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这三种类型的眼镜是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实现了远视性离焦成像状态,阻止眼轴拉长,从而减缓了近视进展。

减缓近视度数进展的光学设计如OK镜、框架眼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目前都开始应用于临床了。但是有一点需要大家特别注意,就是除了框架眼镜外,隐形眼镜尤其是OK镜放在人眼角膜上,甚至与角膜进行作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验配。充分理解各自的优势和风险,在专家的安全监控医嘱下,才能实现近视的有效防控。

相信这些科学用眼的方法能让大家远离近视的困扰,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双明眸相伴。

延伸阅读

眼睛干涩揉一揉就能缓解吗?

眼睛干涩和疲劳时,大家会不会下意识揉一揉眼睛?发现症状有所缓解,这是什么原理呢?

眼部按摩通过物理接触方式对眼睑和眼球壁起到揉搓的效果。有些人眼睛干涩是由于眼睑中的睑板腺功能障碍引起的。睑板腺分泌脂质,从而构成泪膜最表层滋润角膜,维持平滑的光学表面。当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时,会导致睑板腺分泌脂质性状和质量发生明显改变引起干眼症。

眼部按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导管阻塞。此外,按摩时的闭眼行为可以减少眼的视物和调节工作量,达到缓解眼疲劳的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按摩眼部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眼部的痉挛和紧张得以缓解,达到治疗和预防近视的作用。但按摩过程中由于对眼球壁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眼内压的短暂性升高,损伤眼内神经,因此不可盲目持续地按摩眼睛。

猜你喜欢
秘籍眼轴巩膜
巩膜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展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觉醒年代》的“出圈”秘籍
白内障患者IOLMaster500及IOLMaster700眼轴测出率比较
单纯性近视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及屈光度的关系
近10a东莞地区4~22岁屈光不正人群眼轴长度特征分析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夏季BEAUTY秘籍100招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