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框架下六安市发展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1-07-10 10:16窦仁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六安市六安合肥

◎窦仁伟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合肥 230011)

随着合肥都市圈影响力提升,国内对合肥都市圈的研究逐渐增多,舒军[1]在分析合肥都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提出都市圈核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力不足。王永龙、程铁军、卢伟[2]利用SWOT分析揭示了合肥都市圈在区域协同发展、创新转型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新挑战,廖信林、张琪飞[3]通过突变级数法对合肥都市圈合肥、芜湖、马鞍山、六安、淮南、滁州6市2012-2017年原始数据分析指出六安的经济发展质量一直处于圈内中下游水平。面对合肥都市圈存在的问题,姚梅[4]结合国内外地方政府合作实践建议合肥都市圈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程必定[5]强调合肥都市圈既要提升都市圈城市功能又要实现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杨春[6]主张促进劳动力转移、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来优化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可以看出,现有文献研究大都聚焦合肥都市圈整体发展,对都市圈成员城市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较少,笔者以合肥都市圈经济较弱城市六安市为中心,旨在通过对六安市在发展过程存在的困境的分析,提出具体发展路径,助力六安市经济崛起。

六安市,安徽省西部地级市,传统农业大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1999年撤地建市后,六安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2007年,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启动后,六安凭借与省会合肥的地缘优势,经济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凸显。但最近几年,在合肥经济圈快速发展背景下,作为发起城市之一的六安却没有跟上步伐,相对于滁州、阜阳、宿州等省内其他城市的崛起,六安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优势地位减弱、可持续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六安跨越式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都市圈指在城市群内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范围所形成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都市圈经济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小中心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各层次统筹发展的高质量城镇化之路。都市圈能够有效推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同联动发展,在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中将中国内地分为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总面积约23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4%,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5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77.8%。在都市圈背景下,六安市必须充分抓住合肥都市圈发展契机,认真反思发展困境,不断借鉴学习其他城市发展经验,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打造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一、合肥都市圈概况

合肥都市圈前身为合肥经济圈,即安徽省于2007年开始打造的以合肥市为中心,六安市、巢湖市(原为地级市、2011年区划调整后变为县级市)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经济圈启动后不断进行扩容,2009年,淮南市、桐城市(县级市)加入,2013年滁州市整体加入,2016年,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吸纳芜湖和马鞍山两市,2019年,蚌埠市成功融入。经过十几年发展,合肥都市圈已经形成以合肥市为中心,芜湖市、马鞍山市等八市共创的大都市圈,是全国16个发展型都市圈之一,并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合肥都市圈国土面积占全省的40.6%,人口占全省的43.2%,2019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GDP的63.05%。成为安徽崛起的重要动力。

合肥都市圈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圈内各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仍然存在,我们把都市圈的7个地级市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用表格来表示,如下表1所示。

表1 合肥市都市圈7地市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

可以看出,合肥都市圈7地市形成以合肥为主导,芜湖、滁州两市为重要推动力,马鞍山等4市协同发展的格局。另外,六安和淮南两市经济实力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

二、六安市融入合肥都市圈的状况分析

(一)多措并举主动对接合肥经济圈

2007年,省会经济圈(合肥经济圈前身)启动后,2008年,六安市开始筹建金安经济开发区,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2009年,六安市出台《关于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贯彻实施意见》加大产业对接,并启动312国道六安至合肥段的改扩建工作。2012年12月,六安市委通过整合六安集中示范园区、金安经济开发区、金安区三十铺镇建立新的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全区规划约140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80平方公里[7],并高规格启动东部新城建设,作出东向发展战略,将东部新城作为融入省城合肥的桥头堡,重点打造六安崛起的产业新城、示范新城和生态新城。与此同时,六安市政府还积极参与都市圈的党政领导会商会、常务副市长协调会、部门联系会等政府合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成员间沟通交流,与其他地市一道推动都市圈发展[4]。

(二)发展成效不明显,省内排名不断下降

六安市在加入合肥经济圈后,并没有走上快速发展道路。通过比较安徽省所有地市2007年以来各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我们发现一方面六安市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下滑严重,2007年六安市地区生产总值439.8亿元(全省排名7),2008年和2009年两年全省排名第6,2010-2012年连续三年全省排名第7,2013年被宿州市赶超位居全省第八位,紧接着,2014年六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又被蚌埠市超越下降到全省第九位,2018年继续下降到第十位,2019年和2020年则被亳州市甩开,稳定在全省第十,如果将原来六安市所辖的寿县(2015年年底因区划调整划给淮南市)的生产总值再计入六安市,2018—2020连续三年六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勉强上升1位,位居全省第九。短短十来年时间,六安市经济总量已经从全省第7(总计17个地市)跌至全省第10(总计16个地市);另一方面,六安市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突出。2007年至2019年,六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3%,远低于滁州市的17.66%和阜阳市的16.37%,也落后于安徽省的14.43%。

三、合肥都市圈框架下六安市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一)城市发展布局缺乏合理性

1.城区发展定位不清晰

六安市全市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下辖裕安、金安、叶集三区及霍邱、霍山、舒城、金寨4县,201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91.1万。跟许多城市一样,六安这几年在建设老城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城市发展框架,六安市区城市建设基本围绕金安、裕安展开,突出均衡发展,以老城区为基础向东西南北辐射,东部有东部新城,北部有北部新城,南部建设南山新区,西部打造河西新区,在做大城市规模的前提下,全面发展战略具有合理性,但城市规划一味贪大求全并不符合六安发展实际。六安与合肥市距离较近,六安市近些年人口流出现象较严重,所辖的3区4县人口主要流向省城合肥。在省会虹吸效应下,六安不具备发展大城市的条件,东西南北均衡发展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六安城市发展缺少方向、没有重点。

2.独立发展能力不足

要全面推动六安市经济发展,缩小与其他省内城市差距,既要做大金安裕安两区,又要大力发展各县区主城区。合肥都市圈实施后,六安虽倾力打造东部产业新城,但六安东向发展战略较多依赖合肥的战略支撑以及省级层面的战略统筹,独立发展理念不足。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六安没有和周边的淮南、阜阳、安庆、信阳等城市建立较多的联系,跨区域协作能力差。

3.县区联动协同作用不强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能只靠中心城区,所辖区县发展也至关重要。六安市所辖3区4县大都有较远的距离,县区联动发展整体较弱,特别是刚刚成立不久的叶集区,作为皖西的门户,叶集区成立时间晚,所辖范围只有6个乡镇(街道),总人口27万人。一方面叶集很难与金安、裕安形成三区联动格局,另一方面叶集城区与金寨县城距离较近,虽有地缘优势,但两地协同发展不足。

(二)交通联系不密切,交通先行优势没有建立

纵观全国许多地方的都市圈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大都坚持交通先行,以大交通带动圈内城市发展,比如:同属于中部省份的长株潭经济圈,在成立之初便重视交通一体化建设,大力建设长株潭城际铁路,2017年年底,长沙站以西段通车运营后,长株潭三市形成全长105千米的城际铁路,协同发展优势突显。合肥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相对滞后。芜湖、滁州、马鞍山三市同时也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对他们来说,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合肥。而有效带动合肥、六安、淮南的合新六城际2015年纳入规划,但由于某些原因,至今未启动建设。

六安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不够成熟。铁路方面,六安铁路运营主要依靠东西走向的沪汉蓉高铁大通道,北向阜六铁路运营能力不足,西北方向宁西铁路基本以货运为主,客运班车少,南向通道未打通,叶集火车站未开通客运,霍邱火车站距县城较远,两地群众火车出行不便。公路方面,合六客运新干线价格较贵,沿途上下车不方便。合六公交一体化发展滞后,六安东部新城与合肥市蜀山区特别是蜀山小庙直线距离非常近,但目前公交从六安到合肥要经过2次以上换乘,通行时间长。

(三)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支柱产业地位不强

1.新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六安农业基础好,农业产值稳定,2019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17.1亿元,同比增长3.3%,皖西白鹅、霍邱龙虾等特色农产品拥有较高的声誉度,但全市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的品牌全国影响力不高,金寨现代产业园及舒城农业科技园等农业园区带动作用有限,聚集效应还需强化。

2.旅游业优势地位渐渐丧失

六安身处大别山腹地,旅游资源丰富,有天堂寨、万佛湖等两处5A级景区,24处4A级景区,是安徽省的六大旅游区之一。但与黄山、池州等地发达的旅游产业相比,六安旅游产业仍有较大差距,区域内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整合不足,红色旅游特色不突出。旅游发展互动少,没有形成跨市、跨省的环大别山旅游合作开发机制。

3.现代产业体系整体偏弱

经过长期发展,六安逐渐形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六大主导产业,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但产业优势并不明显,特色产业不突出,大企业数量偏少,缺少在省内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群及企业集团。最近公布的安徽省2020年百强企业榜单中,六安市仅有安徽迎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公司上榜,位居93位。

相对于六安在省内地位的下降,区位及交通优势并不突出的宿州市近几年却异军突起,宿州市重点打造特色产业群,始终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一方面实现制鞋产业的“三州归宿”、打造宿州制鞋产业城和中国中部纺织服装产业城[8];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以云计算为支撑、率先建成安徽省大数据存储基地,启动宿马产业园,构筑智能终端产业链。宿州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城市缺乏竞争力

科技是推动城市蜕变的主要动力,六安市经济的缓慢发展跟其科技创新水平难以快速提升有密切的关系,科技创新需要政府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敢闯敢试,确定科创新方向、培育科创新品牌,比如杭州之于阿里巴巴,深圳之于华为。六安在科创平台建设及政策方面比较完备,但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发展意识不强,六安市虽紧邻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和G60科创走廊,但没有融入、毗邻优势没有发挥,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科创发力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六安市没有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在人才争夺战中相对被动。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是创新的主力军,六安市目前只有皖西学院一所本科院校,科研院所数量不多,科技创新基础有待提升。

四、合肥都市圈框架下六安市发展路径探索

(一)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树立联动发展理念

1.城市发展突出重点,注重内涵提升

六安市要以合肥都市圈大规划为基础,科学统筹城市发展布局,摒弃贪大求全的城市发展老路子,践行内涵发展的城市提升新思路,定位长三角经济带中型城市,打造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及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六安市区应以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为基础,坚持城市向东发展总战略,适度向南、向北延伸,重点打造312国道沿线北起沪陕高速,南至S366省道合六南新通道的广大地区,合理布局产业、服务及居住等片区,淠河以西以居住休闲为主,打造淠河沿线高端品质生活区,形成滨水城市。在做好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打造宜居绿色新六安。

2.转变发展思路,强化内生发展动力

六安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必须改变过去被动依赖的局面,变输血为造血,主动对接,在新城发展中不唯房地产开发论成败,下大功夫完善东部新城及南山新区医疗、教育、商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形成产业与商业共同发展,变功能单一的“卧城”为服务体系健全的“动城”。

3.不断提升协同发展能力

都市圈框架下,圈内城市要坚持多元发展、多方协调、多方联动。六安市既要注重市内各区县联动,又要注重市外协同。推动叶集、金寨城区发展一体化,叶集城区向南、金寨城区向北,形成史河沿线工业带,构筑六安西部经济新增长极;推动金安区与合肥蜀山区协同发展,强化东部新城与运河新城的对接,积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东部新城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并在产业规划上进行错位分工;推动舒城县利用合安高铁优势融入合庐产业带。

(二)交通先行,构筑互联互通一体化交通大网络

1.加快建成区域铁路枢纽城市

积极推动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开工,参与北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推动六安-景德镇铁路六安段建设,打通南北发展大通道;参与谋划合肥西安高铁打通合肥至六安到西安的西北发展通道,打造区域铁路交通枢纽。完善铁路站点整体布局,结合新六城际规划建设六安北站,早日开通叶集火车站客运业务,解决霍邱火车站经停车辆较少问题。

2.织密公路出行网络

利用S366合六南通道建设破解六安和合肥之间公路出行线路单一化困境,密切合肥六安不同县区间的联系。加大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合六叶高速公路六安至叶集段改扩建工作按时完工,加快合肥-霍邱-阜阳高速六安段建设。规划并建设金安三十铺-肥西铭传乡-肥西紫蓬山-合肥繁华大道旅游公路[9]。

全面提升城市及城乡公交运营水平。加大对公交运营的扶持力度,提高城乡公交出行效率,下调城乡公交票价,降低老百姓出行成本。叶集金寨以推动公交同城化助推城区发展一体化。加快建立东部新城与运河新城公交一体化体系,借鉴肥西、庐江、舒城三县共同打造的三河公交枢纽运作模式建立合六公交换乘枢纽基地,实现六安到合肥西部区域公交快速换乘,高效通行。

(三)培育优势产业群,形成产业合作大格局

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做强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

六安市首先要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以加大农业发展推动现代工业建设。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紧邻合肥的区县注重培育都市农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生产供应基地。发挥农业产业优势,走特色农业之路,做好大农业,以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注重品牌提升,打造皖西白鹅、万佛湖鱼头等特色品牌。

2.坚持旅游助力,打造全国特色旅游目的地

构筑全域旅游大格局。一要打好红色旅游牌。六安市属于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金寨县、六安市两个全国十大将军县,全市共有红色旅游类资源单体1506个[10]。建立红色旅游长效机制,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强区间合作。做好红色发展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旅游开发,二要培育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政府部门通过深度资源整合打造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红色旅游与爱国教育相结合,建成省内最大爱国教育基地,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红色旅游活起来。三要做好大别山旅游品牌。在大别山旅游开发上,六安市既要提升天堂寨、万佛湖、白马尖等成熟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要提升以悠然南山、大别山石窟、皖西大裂谷为代表的九十里山水画廊的认可度,并加强与安庆、信阳、黄冈等环大别山城市合作交流,共同将大别山旅游品牌推向全国。

3.打造高精尖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坚持承接转移与产业提升并重

合肥都市圈背景下,六安市要大力革除圈内产业高度同质化特点,注重错位分工,合理布局、形成差异竞争。在经济发展中,既要充分发挥六安承接合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合肥产业转移又要修炼内功,厚植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体系完备、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2)筑牢支柱产业主导地位,培育大企业集团

立足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一要不断增强支柱产业支撑能力,围绕博微长安、应流集团等企业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恒大新能源企业建设布局新能源产业,培育霍邱采矿冶金(新材料)产业,提升大别山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力,高起点发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二要有重点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加大羽绒等传统产业升级,培育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等新服务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几个在省内有足够影响力的产业集团。完善主导支柱产业整体布局,培育千亿大产业群。

(3)巩固发展共建园区合作机制

六安市应在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大背景下,不断推进共建园区合作机制。首先,重点支持市内唯一一个安徽省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做好人才、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配套服务,深化与合肥高新区产业合作,打造省内领先的南北合作园区。不断强化与省内其他城市合作,扩大合作共建园区模式。其次,积极对接长三角,与苏浙沪等地启动“飞地经济”试点,寻求在高科技领域与苏浙沪地区深度合作。最后,谋求跨国共建园区,有效借鉴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中国新加坡重庆工业园区、中国奥地利苏通生态园区,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链。

(四)科技创新引领,打造协同发展新高地

1.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自主创新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支持市内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产权的优势企业。以六安市高新区、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区为基础,培育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传统行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大人才引进,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畅通人才成长空间,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六安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基地作用,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全面提升科技园在项目引进与项目孵化的作用。

2.强化协同创新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占据重要作用,引导全市企业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在科技创新上加强与六安市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发展;政府牵头打破市内科研资源不足问题,强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合肥四大科技城的地缘优势,以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项目建设为指引,争取更多层次的跨区域科研平台。以合六工业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区域性科技创新发展圈,创造条件对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早日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五、结论

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支持合肥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支持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新的发展时期,六安市应该高效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对接长三角,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补齐短板、厚植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开启六安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六安市六安合肥
六安六面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艺术天地
《晨曦》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