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记录对清代史馆修史的相关研究及其与清代满族史学的关系

2021-07-11 22:15马月
西部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清代

摘要:王记录教授揭示了清代史馆中史官的来源和流向:史官有一定的交流和言论自由度、史馆的运作有一套成熟的规则;总结了清代修史制度的四大特点:(一)史馆制度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主干与辅助相辅相成;(二)皇帝对史馆修史的政治干预;(三)重视史官的民族比例,史官的管理层满人数目超过汉人;(四)既严格又灵活的修史运作机制。清代的皇帝强化对史馆修史的控制,旨在显示清朝功业,但客观上加强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清代史馆修史问题是清代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也与满族史学研究息息相关,上述研究对于清代史学研究和满族史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清代;史馆修史;满族史学;王记录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134-03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1]有清一代,曾用满汉两种文字写了许多与历史相关的著作,王记录①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学史研究,其中对清代史馆修史相关问题的研究尤為突出,这部分研究属于清代史学研究范畴,但对满族史学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清代无论官方修史还是私家修史都很兴盛,王记录教授对清代史馆修史方的研究十分透彻,就此相关问题发表过十几篇论文②,另有《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一书。王记录教授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代史馆的基本情况研究,包括史馆的设立、人员的构成、史馆的运作管理方式还有部门间的协作;二是修史制度的研究,包括修史的特点、背景以及影响。

一、王记录关于清代史馆基本情况的研究成果

清代史馆人员如何选调、史馆如何运作等概况问题,王记录教授在其论著中有系统详实的论述,还进行了许多思考。有清一代史无专官,那么史官从何处选调呢?他在《对清代史馆中史官生存状况的考察》[2]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清代史馆中史官的选调和思想状况及影响。首先是史官的来源和流向,清代史馆无专官,人员流动是常态。史官来源复杂,其中,翰林院官员占有很大比重,内阁、军机处、各部院衙门也要派人充任史官,此外还通过延请、荐举、招考等方式获得特殊人才,在一些特殊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统治者根据统治需要,可随时将史官调离史馆,再加之史官个人因致仕、丁忧(遭逢父母的丧事)、患病等原因而离馆,于是加剧了清代史官的流动。其次是史官在馆期间有一定的交流,如探讨史书的纂修问题等等,史官虽然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度,但决不允许出现危害统治者统治的言论和行为。最后作者指出:清代史官的来源,就决定了他们是清代学术修养最高的群体,这不仅确保了清代史馆修史的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交流。但清朝统治者修史的目的,不过是借此来推行官方意志,进一步发挥史学的教化功能,因此,史官的一切行为,都要秉承皇帝的旨意,于是使史官饱受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摧残,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了清代史馆修史的成就,而且还形成了史官的多重人格,很难对激变的社会现实做出及时的反应,这也是晚清时期史馆修史修史衰落、不得不让位于私人修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史馆的运作有一套成熟的规则,王记录在《清代史馆的运作及其特征探析》一文中论述了清政府对史馆的管理。史馆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各司其职;修纂程序上,有明确的记档制度,即在领书交书时要进行记录画押,还有“次第进呈”制度,所谓“次第进呈”御览是指每写完若干卷就可交给皇帝审阅,不必等到全部写完再御览,便于随时提出意见,把控史书的编纂内容;因为重视考勤,特设“考勤簿”,将史官情况记录在册;为保证成书进度,史馆规定了史官的工作量,史馆用“功课档”登记史官交稿的数量和内容。史馆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修史出现错误的和修史懈怠的史官严惩,对于修书勤奋的史官,史馆也会予以激励,奖励的方式除银钱等物质奖励外,还会给予议叙③。清代史馆收集资料方式多样,可调取档案资料,从中央各衙门咨取、地方各衙门咨送,可实地调查,可向民间征集,也可由纂修官自行采集。这其中涉及中央到地方许多其他衙门,由于史馆修史是奉旨行事,所以拥有诸多“特权”,一些深藏在宫中不轻易示人的原始档案,史馆可以随时查阅调用。可见清代史馆在人员组织和管理运作上已有成法,这些规则决定了史馆在修纂各类不同史籍时,能够有条不紊,保证修史的效率和质量。

二、王记录关于修史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王教授在《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一文中对史馆问题进一步研究,总结了清代修史制度的特点。

一是史馆制度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主干与辅助相辅相成。常开、例开史馆按部就班编纂史籍,阅时而开和特开史馆更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当时的需要进行调整,更好地为政治统治服务。

二是皇帝对史馆修史的政治干预。与前代相比清代皇帝对史馆修史的干涉明显加强。首先,很多修史的项目由皇帝主动发起,尤其是乾隆皇帝广泛特开史馆,修纂史书;其次,史馆修史不能一次完书,而是要“次第进呈”让皇帝先行御览:再次,对编纂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不仅包括对关键问题的官方看法甚至包括字词的使用。最后,皇帝亲自过问史馆的管理。清代帝王对史馆修史的全面干预受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到达顶峰的影响,他们重视史学的发展,使得官修史书兴盛,但同时皇权的全面控制导致清代史学家的史学思想止步不前,他们的史学作品也没有了批判性。

三是重视史官的民族比例。清代史馆按照一定的比例规定满汉官员的数目,在某些史馆,如国史馆,还特别设有蒙古员额,并且史官的管理层满人数目超过汉人。以确保满洲特权,将修史大权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四是既严格又灵活的修史运作机制。史馆组建一般由皇帝钦定或大臣提名并奏明皇帝后由皇帝决定,确定总裁官和副总裁官,其他史官由总裁、副总裁官提名拟定,皇帝过目后确定最终史馆人员的组成,这样的组建程序确保了皇权对史官的完全控制,史馆组建后需要其他衙门协助的地方由总裁官进行协调。史馆的内部管理十分严格,办事程序都有具体规定,严于考绩,修史中有错漏的惩罚十分严厉,勤于修史的也有丰厚的奖励。

《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中所述四个特点都体现了皇权在修史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有清一代的官修史籍虽然丰富,但资料汇编居多,缺少了史家的独立创见,这是清代史馆修史的一大悲哀。该文中分析清代史馆修史特点的同时涉及了形成这样特点的原因以及影响。皇权的全面控制和民族烙印是清代史馆修史贯穿始终的重点问题,王记录教授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皇权全面控制修史是清代修史制度的重要研究课题,王教授在《帝王·史馆·官方史学——从清代帝王对史馆修史的干预看官方史学的特征》中分析了清代帝王对史学进行干预的四个方面:

其一,许多修史项目由皇帝亲自发起;

其二,史书修纂次第进呈御览;

其三,对史书内容全面干预;

其四,亲自过问史官的任用和史馆的管理。

此文主要论述皇权如何对修史进行控制,以及皇权的干预对官方史馆修史的影响。首先,清代的皇帝逐渐加强对史馆修史的控制,因为有清一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步走向巅峰,皇权干预修史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其次,史馆成为政治和史学互相作用的重要中间环节,政治通过干预史馆修史获取对历史的最高解释权,官方史学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文化教化,将政治决策合理化;第三,皇权支持下的史馆修史使官方史学持续兴盛,并维系中国古代史学延续不断发展;第四,帝王主宰的官方史学影响了史学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兴盛的官方修史激发了私家修史的热情;另一方面,官方史学引导修史的价值观念,使私家修史与官方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第五,皇权对修史的干预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全面的干预抹杀了史学所具有的批判现实的锋芒,遏制了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把史学变成了政治的附庸。

清代由满洲贵族建立,民族烙印是修史无法回避的问题,王教授在《清代官方修史活动与民族问题》④一文中分析了清代重视官修满族历史的原因,其本质是满族的自我教化和推崇。清代统治者通过这些作品教育满洲子弟,提升民族地位,更要显示清朝功业,证明正统地位。

该文还论述了修史活动中体现的天下共主观念和“中外一家”的大一统民族观,这些修史活动彰显了清朝的政治立场还加强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

三、清代史馆修史与满族史学研究

清代史馆修史制度中有民族烙印,史馆也修纂了许多满族史著作,清代史馆修史与满族史编纂关系密切。清代史馆修史问题既是清代史学问题也属满族史学的研究内容。

瞿林东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史学”是“指在中国史学发展中,那些记述各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记述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治实体及其统治范围内有关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记述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同中原地区民族与政治统治交往的历史。这些记述,不论其作者出身于何种民族,不论其采用何种文字、何种体裁,也不论其所作是专书、专篇或专书中的某些部分,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撰述活动,等等,都可视为少数民族史学范围。”并且,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翻译史书的活动,也应视为少数民族史学活动。”[3]关于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周文玖教授认为不仅应“包括少数民族史学家、以少数民族语言写成的史学著作、少数民族所建立割据政权的修史机制和修史活动”,还应“包括少数民族史学本身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史学在发展中与该民族其他学问方面的关系,各少数民族史学之间及其与汉族史学的相互关系,少数民族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少数民族史学对本民族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影响。”[4]

据此,笔者认为清代满族史学及其研究内容就是由清代各民族的史学家,用满文或其他文字撰写的有关满族自身发展史、满族与其他民族或政权关系史、清代相关的修史制度和修史活动,以及清代满族史学的历史影响。

研究清代满族史学首先要明确学清代满族史学与清代史学的关系,清代满族史学与清代史学所涵盖的范围和研究的角度不同,清代史学的研究范围更广,满族史学只是清代史学中的一部分;清代满族史学强调满族因素,聚焦满族史学的发展轨迹,研究其内容、特点和影响。

清代满族史学著作绝大多数都是在乾隆朝编纂而成的,如《(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雍正十三年鄂尔泰等人始修,乾隆九年撰成)、《皇清开国方略》(乾隆三十九年阿桂﹑梁国治﹑和珅等人撰修,乾隆五十一年书成)、《(钦定)满洲源流考》(乾隆四十二年阿桂、于敏中、和珅等奉敕撰修,次年成书)等。究其原因是满族入关后,“以骑射、满语、简朴勤慎和萨满教信仰为主要特征的满洲文化急剧衰落,”[5]八旗子弟安于享乐,日益腐化堕落,这种趋势与清代统治者一直强调的“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6]的统治思想相悖,为防止根本被动摇,在此时期编写了许多满族史学著作,力图增强满洲族众的自我意识,重振八旗子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风,重塑满洲族的形象,弘扬满洲历史文化。这些满族史学的著作都由清朝史馆完成,修纂过程遵循“上意”,满族统治者力图通过过这些作品,对满族族众进行教化,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其中的逻辑与王记录教授的理论是一致的,并且按照前文的界定,与满洲历史相关的清代修史活动和修史制度在满族史学研究范围也具有价值。

在中國古代发达的史学成果中,少数民族史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政权的建立者,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纂写了许多与本民族历史相关的著作。但现代学界研究清代满族史学的专著还没有出现,相关研究多散见于其他相关研究中,有一部分成果是清代史学的延伸,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本文所提及王记录教授的论著。王记录教授关于清代官方史馆修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系统,对清代史学研究和满族史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以王记录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基石,进而研究其他问题,尤其是满族史学研究,可供发挥的空间更大。

注 释:

①王记录(1964—),河南范县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和古籍所,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原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和清代学术史。

②王记录教授发表过的相关论文主要有: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J].史学史研究,2005(4);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为中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清代官方修史活动与民族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7(4);清代设馆修纂少数民族史与“中外一家”民族观的宣扬[J].河北学刊,2007(6);清代官方史籍的修纂与边疆问题[J].廊坊师范学院报,2008(3);清代史馆制度的演变及其阶段性发展的特点[J].史学史研究,2008(2);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J].史学月刊,2008(12);清代史馆中史官的“生存”状况——从一个侧面看史馆修史与专制社会的关系[C]//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清代史馆中史官生存状况的考察[J].安徽史学,2009(2);帝王·史馆·官方史学——从清代帝王对史馆修史的干预看官方史学的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2009(5);论清代史馆与清代中央机关的关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清代国史馆开闭时间略考[J].史学月刊,2010(11);乾隆《大清会典》编纂述论[J].史学史研究,2015(3);清代史馆的运作及其特征探析[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学刊,2015(0);修史与政治:清代帝王的政治需要与官方当代史的书写[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1)。

③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谓之“议叙”。

④王记录《清代官方修史活动与民族问题》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此文后被瞿林东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一书所收录,2008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王记录.对清代史馆中史官生存状况的考察[J].安徽史学,2009(2).

[3]瞿林东.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与多民族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J].河北学刊,2007(6).

[4]周文玖.关于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内容的思考[J].民族研究,2009(1).

[5]姚大力,孫静.“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J].社会科学,2006(7).

[6]圣祖实录:卷32[M]//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作者简介:马月(1996—),女,汉族,吉林白城人,单位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满族历史与文化。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