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艺术与媒体融合

2021-07-12 11:04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名作欣赏 2021年14期

⊙梁 辰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数字影像以计算机、光学和电子学为基础,通过对图像、视频的采集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所需信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产生了一种基于像素技术的视觉系统(如三维空间扫描)。它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操作过程并获取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还能实现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等。

在数字影像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影像与媒体融合的信息平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突出的话题。由于其具有独特、便捷以及广泛使用等优势,它成了当前最流行的话语媒体之一。同时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对多媒体需求的日益增加,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功能丰富多样、操作简便高效、能为用户提供更多可能的服务与体验平台,这也是数字影像和媒体融合信息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传播方式从平面媒介转向了网络媒介,这也为传统意义上的影像信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市场以及用户对内容需求、个性化要求日益增长,给基于数字影像产业与融合模式下影像传播带来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对数字影像及衍生媒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媒体的发展,使得图像传播技术和新媒介融合成为可能。在传统意义上,摄影是通过纸质载体对文字进行记录。而在信息时代下,人们需要的是方便快捷、高效精准地获取所需图片、视频内容;同时也需要数据量更大化、处理速度更快的数字影像来满足需求;另外就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相结合后带来了影像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性。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对于数字摄影在理论方面进行探索较晚,且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一、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影像的艺术特征

数字影像的新颖性。在网络媒体不断变化的阶段,信息的产生与传递展示出了个人自身的意志对于群体价值的话语权,网络是当前最为便捷的传播平台,显然不会被人忽略,其从根本上阐述了网络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和心理体制。互联网中比较民主的虚拟场景,为人们构建了能够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其使得网络艺术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点,网络中各式各样的创意与艺术思维如果经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处理,能够对人们的视觉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数字影像的复制性。数字影像能够针对事物进行还原,也就是“复制性”,其以创作人员与接受人员所共有的心理基础与视觉经验为基础。与此同时,“延伸性”使得数字影像自身的“复制性”具备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字影像对于镜头的拼接存在着非常多的可能性,其展示出了非常显著的幻觉性。非线性、合成、拼接、运动速度以及运动方位均形成了无限可能的视觉效果。以上效果在时间线中的重新组合,突破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全新的逻辑联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拓展着全新的电影语言。

数字影像的交互性。计算机所具备的交互性大致是双向及时性的信息沟通,其所代表的是计算机运行指令所获得的结果。网络背景下的交互形成了“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其是“以可计算信息为基础的沉浸式交互背景,具体而言,便是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形成非常逼真的集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于一体的相应范畴内的虚拟背景,体验人员需要依靠相应的设施以自然的形式和虚拟背景里面的对象实施交互作用,互相产生影响,进而形成犹如到了真实环境里面的体会”。

二、数字影像与媒体融合的特征与价值

数字影像和媒体融合是新兴概念,它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践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从现阶段来看,对媒体融合概念的不明确和对新兴媒体技术认识的局限,使得大多数媒体融合实践仅仅停留在形式和内容的嫁接上。借助于新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覆盖范围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传统媒体应改变被动的局面,积极推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资源重新配置的途径,使新老媒体逐渐向着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标努力。我国媒体融合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开端,主流新闻媒体先后建立起自身的网络媒体平台,并获得了新闻转载权;部分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也开放了网络公众平台,实现了政府事务公开,公众也能参与政府管理工作。这些变化实质上正推动着媒体融合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媒体融合已初步进入全媒体融合阶段。全媒体融合表现在多种不同媒体形态的相互融合,在多个媒体平台上实现媒体资源的共享,从而使传统媒体演变成以新闻网站、纸质媒体、社交网络、移动媒体客户端等构成的全媒体融合形态。传统媒体凭借公信力强、内容权威等优势,并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强大技术支撑,通过二者技术、内容、渠道的深度融合,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数字摄影与媒体融合具有以下特征。(1)交互性。在传统的图像处理中,用户很难进行互动交流,新媒体技术使信息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丰富多彩且易于操作的数字摄影平台。(2)快速性与便捷性并存。传统图像处理需要大量的人工输入设备,而数字影像是以计算机、光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的新型信息载体,其复制、传输、分享方便,共享范围和人群比传统媒体要大。

数字摄影与媒体融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使用者在进行传统媒体和新媒介技术的应用时,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对新闻信息不同程度的需求。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数字图像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大众获取资讯渠道单一化以及缺乏多样化内容等问题。第三,有助于实现多媒体的系统性发展:由于数字摄影与媒体融合具有非常强的交互特性,使得用户参与度很高,从而增强了其互动能力和认知水平。第四,媒体形式多样。

三、数字影像与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动力和有效路径

问题:第一,融合缺乏全面的科学考量与谋划。在目前的环境下,基于政策推动和新媒体技术、平台的优势,各传统主流媒体机构的全媒体框架及各种新媒体平台都基本搭建完成。在形式上,似乎传统媒体已经实现了全媒体转型的布局,但是,其内部运作平台环节缺乏统筹、联系,一味追求传播平台的数量,内容重复。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还是缺乏全面的科学考量和规划。因此在融合转型的差异化、互补性、匹配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融合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自豪的内容生产及信息产品打造方面。其对于一样的信息资源题材内容要么是不细化区别发往各个平台,要么只是简单调整,就是包装内容看起来似乎是多元渠道全覆盖、全媒体传播,但是却忽视了不同平台的类型特点、用户喜好等,可以说一些传统媒体仍局限于单一单向传播,尚未能获得多元融合互动的转型传播效果。

动力:首先,网民数量不断上升。科技的发展使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网民数量的提高对媒体融合起到了推进作用。其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支持。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让媒体传播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平台渠道和传播手段。依照传统的定式,传统媒体变革一般最先将关注点放在内容生产等环节,研究解决方法,能为融合转型之初的传统媒体适应新传播格局提供协助。不过,当传统媒体融合转型逐步走向更深层次后,许多问题是需要直面解决的。如内部管理,过去的流程再造无法处理深层次+综合性融合问题;当下的组织生产架构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叠加重复、各自为政、深度整合不足等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提高了融合转型的成本,也动摇着融合的质量稳定。所以,想要确实实现深度融合转型,必须科学考量规划,谋创新,打破常规,求成效。

途径:用户为主,多元融合互动。不管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全媒体时代,用户都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核心,用户量和访问量是媒体影响力评估的主要指标。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融合转型不能流于表面,忽视用户需求。想要更好地吸引受众,首先要对年轻人、老年人市场进行细分,对用户所在行业进行划分,并参考各用户的心理需要,来生产对应的产品,充分满足用户需要,以获得更多忠实的用户。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想跟上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步伐,可从多渠道多方入手发力,如开发网点、APP 新闻客户端、自媒体等,全覆盖多方位地扩大传播影响力。一方面,网站可依托于传统媒体优势,来转化开拓渠道,还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来发布信息实现数字化转型,将过去的报纸、电视用户直接转为媒体平台用户,争取每一个用户。另一方面,还应深度挖掘潜在的用户群,开拓内容生产方式,吸引更多用户,逐步增加用户群体,为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