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07-12 06:50
大众文艺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字中华书局论语

刘 昀 刘 巍

(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2.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中华文化的凝练、创新与升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论语》中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内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理念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基因与积淀,具有跨越时空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古为今用,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和历史依据。以“三个倡导”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具体层次;回眸远眺,瞻顾“家国同构”的历史画卷,《论语》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也可从上述三个角度逐层分析与理解。

一、国家层面

《论语》以“爱人”“德治”为治国理政的前提要义,认为“为政以德……而众星共之”①p12,施政者以德化人,则百姓拥戴,众星拱辰;主张“爱民养民”,使“近者悦,远者来”②p159,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③p75,就是可与尧舜媲美的“圣人”。孔子盛赞郑人子产“养民也惠,使民也义”④p55,能够惠民、利民,合理地安排生产,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⑤p4,使用民力有理有节,勤政爱民,不违农时,不误生产。国家富强的标准是百姓的富足与安定,“百姓足,君孰与不足?”⑥p145这种“百姓足则君足”,“藏富于民”的民本思想,在纷争不断,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代难能可贵,也是当代“富强、民主”等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从方法上看,孔子反对毫无底线地获取不义之财,对“不义而富且贵”不屑一顾,认为这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浮云”⑦p82。《论语·泰伯》又指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财富取之有道,追求富足的途径是“道”与“义”。在民生安定,百姓富足的基础上,再“教之”,实施礼仪教化,推进文明社会的建设。

《论语》中的“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礼乐文明的孜孜追求。“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⑧p32。周公制礼作乐,洋洋大观;孔子遵信周礼,主张“为国以礼”,治理国家要“服周之冕,乐则《韶》《舞》”⑨p189,以周礼与帝舜、武王的音乐为礼教、乐教的依据,化民成俗。同时,恭、慎、勇、直等为人之道也要受“礼”节制,让人恭敬而不至劳苦,谨慎而不畏缩,勇猛却不生乱,直率又不刻薄,以礼贯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礼是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文质彬彬、不偏不倚的文化修养。因此,“文明”思想的第二个体现,便是“克己复礼”,约束个人行为,慎独不逾矩,行事有章法。在这方面,孔子可谓万世师表。遇乡间宴饮,“杖者出,斯出矣。”⑩p20尊老敬老,以长者为先。“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升车,必正立,……不疾言,不亲指。”⑩p124,行住坐卧严谨端正,文明有礼。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论语·泰伯》:“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传承文化,要从文学中受到鼓舞,以“礼”为立身之道,以圣王之乐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孔子整理古籍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⑦p76,多闻博览,“夏礼……殷礼,吾能言之”⑧p30,修订“六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论语》中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和谐与人际和谐两方面。孔子爱惜物命,敬畏自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⑦p85,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际关系方面,提出“礼之用,和为贵”⑤p8,礼乐传承,以恰到好处,和谐圆融最为可贵,因此君子行事“和而不同”②p162,“和”即恰切得当,进退有度,而非盲目附和。朋友相交,“切切偲偲,怡怡如也”②p164,相互勉励,亲密和睦。可见,“和谐”的实现方法即无过无不及,贵和尚中的儒家中庸之道。

二、社会层面

《论语》中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为一种不受世俗名利羁绊的心灵自由。孔子不汲汲于功名,居庙堂、处江湖都能泰然自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⑦p79,面对宦海浮沉,“不怨天,不尤人”(11)p180,下学礼乐,上达天命,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⑦p82也能自得其乐。心灵自由,无拘无束也并不是任意妄为,《论语·为政》讲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自我修养到一定境界,即使随性而为,也能以礼为范,动循矩法,这便是人格上的高度“自由”。

“平等”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与财富分配等方面。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模式,主张“有教无类”⑨p197,但凡有志于学者,无论出身,只要行“束脩”之礼,便都能得到教诲。在学问方面,主张“不耻下问”④p54,“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⑦p83,肯定每个人身上的优点。《论语·季氏》记载,陈亢曾以:“子亦有异闻乎”询问伯鱼,发现“君子远其子”,老师对弟子一视同仁,毫无偏私。在经济上,《论语·季氏》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反对“庖有肥肉”而“民有饥色”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

《论语·尧曰》提出,执政者应有“宽信敏公”四德。公,即公正无私。公正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利义观。《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无适无莫,“义与之比”。君子按义行事,不会见利忘义,因此“易事而难说……及其使人也,器之。”②p163君子能够放下私心,公正地选拔人才,“举直错诸枉”①p22,令百姓信服。公正的践行需要一定的判断力,不能人云亦云。因此“众恶之……众好之,必察焉。”⑨p194对人的评价也要全面客观,做到“不以言举人”且“不以人废言”⑨p192。

在“礼治”与“德治”思想的主导下,《论语》中的“法治”思想也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论语·子张》指出,处理诉讼,要心怀怜悯,不能因明察案情而沾沾自喜。审理诉讼的目的是惩前毖后,“必也使无讼乎!”6p147 法律的执行要遵循德刑结合、礼法共治的原则。

三、个人层面

爱国的思想,表现为为国尽忠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论语》中多次提“忠”字:《论语 • 颜渊》:“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 • 八佾》:“臣事君以忠。”忠君爱国,不仅要勤勉敬业,也要敢于直言规劝。《论语·宪问》 说:“ 勿欺也,而犯之”。遇君主有过,臣子不能欺瞒奉承,而要效仿“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12)p221,犯颜直谏,挽救国家。遇国有危难,要挺身而出,效仿孟之反,“ 奔而殿……曰:‘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③p69。他奋勇殿后,保家卫国,却不为自己争功。

敬业思想,首先表现为争分夺秒地学习进取。“ 学而时习之”⑤p1,“学如不及”(13)p97“君子学以致其道。”(14p231)其二,是恭敬谨慎,做事勤恳,侍君则“ 居之无倦”,治国则“敬事而信”,教学要“诲人不倦”,修身则“居处恭,执事敬”②p160,修己以敬。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之道。“信”为其中之一,在《论语》曾中多次出现。这是一种诚实不欺的品质,也是言行一致的态度。《论语·为政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老实本分,反对自欺欺人。孔子也反对“悾悾而不信”(13p96),“巧言令色……匿怨而友其人”④p59,以表里不一,花言巧语为耻;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1)p178反对“其言之不怍”(11)p175,批评信口开河、大言不惭的人。诚信是治国原则。《论语· 颜渊》 提出:“民无信不立”。即使舍弃军备、粮草,也要保有民众的信任。诚信是交友之道。《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一日三省,其一便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还是立身之本。舍弃诚信,人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杌”①p23一般,无法前行。诚信的基石仍是“义”字。《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合乎道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否则,即使“言必信,行必果”②p160,也不过是浅薄固执的小人。

《论语》中的友善思想,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爱人之心。对于骨肉至亲,友善体现为孝悌之道。子女侍亲,不仅要供养衣食,更要注意“色难”,敬养于内,又和颜悦色,才符合孝道。孝子要牢记父母的年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5)p46。为父母高寿而欢喜,为双亲年迈而担忧。孝悌之人,心怀善念,极少犯上作乱,因此孝悌是“为仁之本”。对于亲朋好友,友善体现为忠恕之道。仁者“与人忠”②p160,能将心比心,“己欲立而立人”③p75,能成人之美。己所不欲,不会强加于人,遇事先思己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⑨p190。对于芸芸众生,友善是在“友于兄弟”的基础上“施于有政”①p23;在“ 入则孝,出则悌”的基础上“ 泛爱众”⑤p5,推己及人,实现人间大爱。

综上所述,《论语》中凝聚着深邃的传统思想,与丰富的文化价值。重读经典,条分缕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脉络与思想来源;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重新审视和认识传统文化,提取仁、义、礼、孝、信等价值观中切合时代精神的要素,才能“知兴替,明得失”,在鉴别、扬弃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千年经典。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2015:12-23.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子路[M].北京:中华书局,2015:159-164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2015:69-75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公冶长[M].北京:中华书局,2015:54-59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15:145-147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述而[M].北京:中华书局,2015:76-85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八佾[M].北京:中华书局,2015:30-32

⑨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卫灵公[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9-197

⑩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乡党[M].北京:中华书局,2015:120-124

(11)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宪问[M].北京:中华书局,2015:175-180

(12)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微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221

(13)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泰伯[M].北京:中华书局,2015:96-97

(14)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子张[M].北京:中华书局,2015:231

(15)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15:46.

猜你喜欢
大字中华书局论语
王记寨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容易吗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