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1-07-12 09:27董志振
科技视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课外

董志振

(广西医科大学附设玉林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体育教学作为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的体育教学效果,更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把“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目标做了明确、清晰的界定,其中更是强调应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对我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我国中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在遵循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以体育场馆设施为基础,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需要参加某种体育项目的体育锻炼过程,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一种体育教育教学过程。

1.1 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影响着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向和强度。 因此,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兴趣爱好, 在课内课外活动中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同时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身体素质。 另一方面,可以将兴趣爱好、 运动水平等层次相同的学生集合在一起,还可以增进感情,促进俱乐部健康持续发展。

1.2 有助于推进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构建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 不管是传统专项体育教学模式,还是专项+课外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依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存在和实施。 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性原则,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情况下,整个教学组织灵活,时间安排自由,促使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 有助于促进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更加有效的专业教学和指导。 在该教学模式背景下,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更加开放、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过程,需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 在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尽管提出了许多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路,但是整个教学活动依旧围绕教师开展。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教学任务,缺少一定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再者,部分老师依旧对整个教学“重结果轻过程”,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导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运动的热情。

2.2 课堂内外脱节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部分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因为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导致出现重态度轻实践的现象。 加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中职院校一节体育课程教学依然是围绕整队集合、热身运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的教学流程,其中真正留给学生模仿与练习的时间并不多,有时因为天气原因甚至停课,因此很难依靠体育课来实现掌握1~2 项运动技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

2.3 场地器材有限

场地器材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伴随着中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现有场地器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 就目前来看,部分体育器材老旧破损程度严重,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匹配不足等,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日常开展,这与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需要足够的场地器材,形成鲜明的对比。

2.4 课程内容单调

众所周知,目前中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主要以球类和操类为主,这些项目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很忽视学生的体育理论文化素养,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依旧采用初高中那样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近年来,学生对于诸如体育舞蹈、轮滑、瑜伽、射箭等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因师资队伍不足、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等原因而难以开展。

3 中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议

3.1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因此,学校要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大力引进高级职称、高学历背景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教师的聘用上岗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其二,多渠道给予一线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注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得到锻炼与成长,切实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体育俱乐部骨干教师队伍。

3.2 优化体育教学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教学资源,是保障“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在面对体育器材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器材,发挥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比如,在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一个教学班可以分两组轮换进行不同项目的教学练习,既可以克服器材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克服学生因练习不够而锻炼时间下降的问题。 又如学校还可以与校外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鼓励学校与社区相互开放体育场地,从而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

3.3 加强课内外活动融合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两者紧密结合, 才能确保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与实施。 通过体育课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得到巩固与提高;反之促进学生更好地体育课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中,不能忽视课外体育比赛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比赛,促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打造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良好局面。

3.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体育课内主要以教师为主,设置传授理论知识和开展课堂活动两部分内容,同时规定每位学生每周必须参与2 个课时的课内授课;在体育课外主要以学生为主,设置选修内容、俱乐部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时间安排等参加其中1~2 项,同时规定每位学生每周必须完成4 个课时的课外实践。 最后,根据学生课内外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考评并纳入期末总评成绩。

4 结语

总之,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笔者深知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与不足,但只要改革仍在继续,符合新时代中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就不会停止。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