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践与对策建议

2021-07-12 15:14李志鹏陈东芳陈珊郑杰
新西部 2021年5期
关键词:制高点甘肃经济带

李志鹏 陈东芳 陈珊 郑杰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路段,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然而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经济产业结构欠合理,承接产业转移缓慢、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甘肃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打造“五个制高点”,即文化制高点、枢纽制高点、技术制高点、信息制高点和生态制高点。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甘肃发展最大的历史机遇。甘肃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规划和部署,紧紧把握“五通”目标,合力打造文化、通道、信息、技术、生态五个制高点,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建设,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服务国家开放和发展大局。有鉴于此,本文概括总结2019-2020年甘肃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客观分析甘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优势、劣势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对策建议为甘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参考。

2019-2020年甘肃融入和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1、政策保障方面

为有力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和实施,甘肃省专门成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5名省级领导干部担任副组长,专题研究谋划“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先后出台《甘肃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实施方案》《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抢占“五个制高点”规划》,深入落实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支撑项目。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做好东连的基础上,形成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和国家开展多领域合作,加快构建陆海联动、内外兼顾、向西开放、多向并进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2、文化发展方面

自2016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19年顺应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敦煌文博会,同时联合举办“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盟员单位总数达173所,涵蓋沿线27个国家和地区,并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招收沿线国家学生来甘肃留学。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截至目前已建立15家海外岐黄中心或中医学院,累计海外注册中药产品240多种。加强友好城市合作,在丝绸之路沿线18个国家建立了27对友好合作城市,其中全省达到63对。

3、枢纽建设方面

积极发展口岸经济,大力推进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兰州空运口岸、敦煌空运口岸、兰州铁路口岸获批对外开放,支持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口肉类查验场、进口冰鲜水产品及入境水果指定口岸投入运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进口肉类、木材指定口岸项目已经建成。兰州国际港务区多式联运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国际货运班列稳定运行,前十个月共发运253列、累计发运959列,2020年新开通兰州至新加坡国际货运航线1条、累计开通6条。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共建,与重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市)签署框架协议,探索共建综合运营平台、提升通关便利化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1]同时,加强与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国家的交流,继续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努力推进中川国际机场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建设兰州中川、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机场物流园区;发展国际货运航班,开展航空货运。[2]开通国内外85个城市的149条航线,连接圣彼得堡、莫斯科、大阪、迪拜、泰国、香港等欧洲、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其他国家和城市,发挥“丝绸之路黄金通道”的联动效应。同时,依靠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发展国际航空快递运输业务,甘肃企业可以借此机遇融入国际市场,同时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来甘肃投资,使甘肃产业发展可以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

4、技术合作方面

按照《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制高点的实施方案》为目标和任务要求,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甘肃“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当前科技部认定甘肃国际合作基地共有18家。同时,推进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项目建设,成立兰州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和打造知识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一站式”平台。

5、信息建设方面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互联网+”行动,以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平台、产业园等为支撑,促进国际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建设有序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立运营。积极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子商务平台上线运营,兰州丝路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投运,兰州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启动建设,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首单业务完成通关放行。

6、生态合作方面

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保合作,支持省内太阳能、水利、治沙等领域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国家合作和交流,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培训可再生能源、荒漠化防治、雨水积蓄利用等方面人才,扩大国际影响力。

7、经贸金融合作方面

实施“稳外贸专项行动计划”,强化对45家重点外贸企业的分类指导和“一对一”联系。积极应对美国制造的经贸摩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经贸合作,目前甘肃在泰国、缅甸、尼泊尔、阿联酋等地已建或在建各类营销网络84个。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对外投资项目建设,金川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冶炼项目顺利投产,白银公司与首钢集团在秘鲁联合的年产1360万吨多金属尾矿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二期建设。引导企业用好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政策,推动有条件的项目使用人民币结算。2019年1-6月份,全省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总额110.61亿元,同比增长21.5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占全省本外币跨境收支的30%。2019年1-10月份,甘肃进出口贸易总值164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4.4%。自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到440.8亿元,贸易伙伴遍及东盟、西亚、南亚、中亚、独联体、中东欧等33个国家和地区,[3]经贸合作成绩显现。

除此之外,在政策推进方面,2019年12月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五个制高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正式启动。在文化合作方面,专题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中川国际机场往来旅客吞吐量超过1500万人次,正式开通了由甘肃兰州至巴基斯坦拉合尔的“中巴经济走廊”全货运航线。兰州陆港物流枢纽项目被列为国家首批物流枢纽重点建设项目。敦煌机场已成为在中国县级城市正式开放的第二个国际机场,并且开通了从敦煌到柬埔寨暹粒的直线国际航班。国际货运列车数量增长50%以上,并推出了新的中欧货运列车“金张掖号”。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占甘肃外贸收入的50%以上。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已实施9500多种知识产权服务。兰州新区被批准为国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项目基地,并与广西、海南、浙江、重庆、内蒙古签署了特别合作协议。积极组织和举办了陇商大会、兰洽会、中国绿公司年会、非公经济论坛等大型节会及投资招商活动。直接用于促进招商项目的资金投入增加了20%以上。先后引进了太平船务、宜海嘉里、神农、正大、新希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点投资项目。

2019年12月份以来,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和考验。在此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下,甘肃“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排除不利因素干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并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促进生产型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助推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甘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推进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宏伟蓝图,不仅为沿线各国人民合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更为甘肃实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结合近年来甘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情况,客观对比甘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对优势和劣势,进而为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思路。

1、相对优势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理版图区划的核心位置,同周边的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相毗邻,在促进国家统一与繁荣发展,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和边境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追溯发展历史,甘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进行经济开发、农业屯田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渊薮地,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甘肃地域面积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资源种类富集,不仅有适于农、林、牧、渔等传统业发展的优越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更有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甘肃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越的投资环境以及相对优厚的政策倾斜保障,为在甘肃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是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基础。此外,“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建设,也为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相对劣势

甘肃省经济产业结构欠合理,承接产业转移缓慢。同时,对外开放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具体而言:首先,产业结构固化,需要调整结构。甘肃省近50%的人口集中在第一产业中。据数据统计分析,甘肃省第一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仅在10%以上,由此可见,甘肃省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在第二产业方面,甘肃省的产业结构单一,有色金属、煤炭、机械制造、电力、石化等重工业占整体比重较高。长期以来,重工业在甘肃的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过高。经济结构问题没有得到调整,导致重工业产能过剩。此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次,外贸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努力提高。譬如,根据2018年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报告显示,甘肃省2018年的出口额约为395亿元人民币,仅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0.1%。这表明外贸对甘肃经济的贡献很小。甘肃省要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水平,加大对外贸易进出口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甘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目标

为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丝绸之路黄金路段,2019年11月2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帶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枢纽制高点实施方案》《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技术制高点实施方案》《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信息制高点实施方案》《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生态制高点实施方案》等五个方案。[4]

1、打造文化制高点

将甘肃建设成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和利用的新高地。建立“丝绸之路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新模式,构筑“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典范,使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文化的重要标志。“交响丝路·甘肃如意”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业已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型发展转变。实现从旅游消费向综合效益的转变,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力争到2025年全省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文化旅游人均消费超过1300元,使文化旅游业成为推动甘肃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产业。

2、打造枢纽制高点

甘肃在枢纽制高点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连接新陆海通道,并努力实现多种互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到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设兰州新区国际陆港中心,国际机场功能更加完善,渠道物流业的增长将占全省GDP的3%。到2025年,枢纽中心经济新功能将得到显著增强,甘肃的运输物流系统和跨境贸易系统将更加全面,并向外界开放。枢纽平台体系基本建成向西开放为主,融入“一带一路”大通道和大平台,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上升为5%。到2035年,将形成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步并全面开放的崭新格局。国际化、现代化、立体化综合枢纽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枢纽经济已经成为高层次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渠道,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

3、打造技术制高点

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创新环境得到全面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极大提升,盈利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飞跃,创新人才规模和质量异军突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3%。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系将更加完善,区域创新发展功能将更加集中,开放创新合作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兰州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将建立,形成西部高端主导产业研发集群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协同创新核心支撑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到2035年,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职能将得到加强,创新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创新服务功能和创新创业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善创新开放合作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

4、打造信息制高点

信息基础设施制高点建设初具规模,针对兰州市5G商业网络和丝绸之路信息港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集群的地标性项目将全面启动,初步形成区域信息和通信节点枢纽。引入和培育一批相关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企业业务物流、文化交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初步建成综合服务平台,并提供相关服务;到2025年,信息制高点功能将初步凸显,建成高速移动、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得到全面覆盖,网络审计出口的总带宽将超过10000G。建立省内大型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集群,各个领域的信息共享机制越来越完善,大数据聚集系统功能效益凸显,开放型商务环境初步形成,产业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明显改善,数据信息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相关领域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丝绸之路信息港”基本建成。

5、打造生态制高点

生态制高点建设全面启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环境风险应急预警系统和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快速推进,生态文明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5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逐步完善,生态环境隐患大幅减少。以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效能明显增强;到2035年,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产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生态环境高效率保护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根本改善,生态制高点的优势日益凸显。

甘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甘肃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要充分利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来优化其产业布局,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强化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二是深化区域经济协作,以对外开放谋划全局发展;三是改善营商环境,以兰州新区为桥头堡,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四是转变发展思路,西北五省区应该合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1、强化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甘肃省需要强化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在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不利条件下,有必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产业合作。譬如,甘肃省应充分发挥其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的产业优势,积极与中亚国家进行产业对接,消化部分过剩产能,扩大相关领域的销售渠道,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盈利。此外,在加强优势产业方面,甘肃要充分发挥好资源大省的优势,重点对中药材产业及旅游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政府要出台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推广新型种植模式,实现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化、生加工规模化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出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甘肃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要继续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绿色生态产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以对外开放谋划全局发展

努力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全方位联系,拓展开放空间,即:“向南”“向西”“向北”的开放和发展布局。切实推进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卫生等诸多领域的人文合作。处理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关键环节的衔接问题,认真落实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保障,努力加强制度機制完善和智力支持,统筹产品结构优化和对外贸易,抓住机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解决发展问题。加快实施转型跨越式发展战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建设;落实中央政府对加快甘肃发展的政策支持,紧紧结合甘肃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加深对省情、民情的认识,继续完善和开拓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5]培育优势产业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和辐射效益,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路段,占据“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形成多产业联动发展,开创共建、共享、共赢的崭新格局。

3、改善营商环境,以兰州新区为桥头堡,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当前在“一带一路”和经济全球化带动下,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资源依赖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向制造成本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而我国西部地区在资源依赖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仍具有相对优势。甘肃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路段,具有显著的区域优势。因此,在甘肃省境内加工和生产的商品可以直接销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外销市场潜力巨大。甘肃省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把握机遇,兰州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甘肃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兰州新区应该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制造业物流业基地。为了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地方政府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企业融资、政府服务、投资促进和创业支持等领域推出更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并大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开辟更多的国际路线,建立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的物流渠道。进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大型产品集散加工基地;其次,积极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推进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转站和贸易集散中心,甘肃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推进中欧班列和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将全国各地运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半成品在园区内加工成成品,然后出口。作为全国性的陆上物流配送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将在园区内集结并运输到沿线各个国家,以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4、转变发展思路,西北五省区应该合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机制

近年来我国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各自在推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都成绩凸显。尤其在规划编制、项目推进、政策保障等层面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和长远规划。然而局限于行业属性差异和地区间协作的不统一,西北五省区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各行其道、各自为政”,表现在技术、信息、市场、资源等方面没有实现互动和联通,政策制定与项目推进中更没有协作发展。因而不能最大化发挥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发展的联动效益。有鉴于此,应该转变发展思路,西北五省区合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机制,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加强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促进互利互信与互联互通,构建地区间的合作交流,即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进而共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果和红利。

注释

[1]甘肃省政务信息网http://www.gansu.gov.cn/col/col10/index.html.

[2]《甘肃省“十三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3]刘音妤,许朝阳,任墨香:《甘肃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增量扩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省总量的45.89%》,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07-27。

[4]《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实施方案》(甘政办〔2019〕106号)。

[5]陈多:《甘肃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兰州召开》甘肃日报,2019年6月19日。

参考文献

[1]王琦,包晓霞,许振明.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刘晓雷.中国西北陆港建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贸易的影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李毅.经济新常态下兰州新区的建设问题[J].开发研究》2018(2).

[4]古丽米热·赛买提,奥布力·塔力普.西北五省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9(10).

[5]汤永川,张雪,黄江杰.“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优势产业及制造业国际合作现状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9(7).

作者简介

李志鹏 副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陈东芳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亚历史文化

陈 珊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亚政治与政党问题

郑 杰 陕西师范大学西部边疆研究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亚跨界民族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制高点甘肃经济带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第17站甘肃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