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1-07-12 15:14徐行
新西部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园区生物

徐行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重庆国际生物城在形成了西部领先的医药产业集群、建成了西部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及夯实了全市医药产业支撑地位的基础上,依然面临着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创新研发功能平台不够完善、园区配套功能不够到位、产业扶持政策不够前沿等方面问题。应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创新要素、分类精准施策、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改变及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产业被誉为继“信息网络时代”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生物医药凭借其新颖的靶点机制与显著提高的安全有效性,成为全球制药领域火热的研究方向和持续高景气的朝阳产业,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

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现状

(一)形成了西部领先的医药产业集群

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已形成以全国生物制药、疫苗研发生产领先企业智睿生物、博唯生物为龙头的生物制药集群;以全球抗癌药巨头美国雅培克、日本参天为代表的化学药集群;以全国知名中药企业四川新绿色、伍舒芳为龙头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以全国领先康复器械、体外诊断企业钱璟康复、早柒天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基本实现生物医药全领域、全产业链发展。

(二)建成了西部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为激励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国际生物城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上加大力度、下足功夫。一方面,加快搭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实验、药品生产等全要素创新平台。构建了以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北大医疗创新谷(重庆)研发平台、市仿制藥一致性评价中心、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美莱德动物试验平台等为核心的“5平台3中心”。另一方面,加快构建“1+3+N”特色产业体系,形成包含CRO-GLP-GCP-CMO-CSO的西部地区最全、最强生物药全产业链。目前,全市16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物中,重庆国际生物城占10个、占比达60%,其中9价HPV疫苗、长效胰岛素、口服紫杉醇等产品处国内外领先水平,并正加速临床投产。

(三)夯实了全市医药产业支撑地位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2019年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46%、同比增长36%,投资产值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3%。今年1-6月,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力克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完成工业投资15.77亿元、同比增长74.6%,实现规上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线上销售额6.64亿元、同比增长118.8%。近三年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占全市的67%,一类新药临床批件数量占全市的80%,重庆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市的支撑地位日益凸显。

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以智睿生物、博唯生物、宸安生物等龙头公司为依托,重组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注射液、9价宫颈癌疫苗三期、长效胰岛素和利拉鲁肽注射液等生物药发展迅猛。但园区医药产业在化学药、中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小而散,缺乏龙头企业,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各板块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带量集采大背景下,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上述几个板块未来的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二)创新研发功能平台不够完善

重庆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第三方研发服务平台主要是:重庆华质检测平台、美莱德GLP-GCP(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平台和柳江医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但是目前区内现已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在研药物品种,临床前研究均在上海等发达地方完成,仅部分产品临床试验在重庆市内开展。园区内现有平台无法支撑从临床前研究到产业化各阶段的新药创新研发需求,无法满足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以及医疗器械各领域创新产品的不同开发需求。

(三)园区配套功能不够到位

随着国际生物城入驻企业日益增多,产业人口不断聚集,园区配套功能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政道路、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二是金融、劳务、法律、咨询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服务能力弱。三是学校、医院、酒店、餐饮、娱乐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仍十分滞后,园区的城市形象始终难以形成,对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四)产业扶持政策不够前沿

生物医药项目研发周期长(新药8-15年),主要包括临床前研究 (4-7年)和临床试验研究(4-7年),企业每一个批件(包括临床试验批件、生产注册批件等)的获得耗时长,投入大,与传统制造业差异较大,配套持续的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加强。虽然巴南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生物医药专项发展政策,但政策覆盖面较窄,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资金渠道较少,仍以企业自筹为主,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金融市场的支持。

(五)人才支撑作用不够有力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产业,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敏感性,有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尤其是药物新品种的开发需要一大批掌握生命科学、熟悉前沿生物技术、有创新思维的专家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目前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的员工主体为从事生产制造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较少,且整体学历层次不高。现有人才引进政策主要包括市级“鸿雁计划”“英才计划”和区级“菁英计划”,上述政策门槛偏高,对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储备促进效应不明显,高层次人才招引难、留住难的问题突出。

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对策

(一)注重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布局

一是聚焦生物药。以抗体药物、新型疫苗、重组蛋白药物等为重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进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生物制药产业化项目,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落地生产。二是重点发展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化学药。目前,带量集采对象主要是化学药,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化学药中小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生物城应重点引进化学创新药、首仿药、难仿药等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种类。依托国内惟一一家氯奎中间体生产企业——南松医药,引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化学药板块的发展。三是创新发展现代中药。引进中药龙头企业在园区设立现代化、标准化的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一体化生产基地,狠抓精深加工,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经典名方、精制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建立中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四是做优医疗器械。以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家用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为重点,通过与医院合作共建介入医疗中心、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网络医院和远程诊疗中心等模式,引进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在区落地产业化项目。

(二)注重创新驱动,完善创新要素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各细分领域,细化引才策略,建立生物医药人才专项基金,采用柔性引进和全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瞄准全国生物医药专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柔性引进高级专家团队,通过高级专家团队的入驻,将全国甚至全球领先的生物技術和优质项目引入园区,提升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整体水平。二是建立共享平台。建立包括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新药筛选、药理、毒理、代谢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原料药制剂中试工艺开发、优化及放大生产等新药研发全流程解决方案的专业功能平台。建立生物材料、医疗设备评价检测平台重点实验室。同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共享创新资源。三是搭建中小项目孵化转化平台。依托已有的美莱德GLP-GCP(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平台、智睿生物试剂全球一站式采购平台,建立符合GMP标准的中试基地生产线,引进和孵化一批生物药领域优质中小项目,支持成熟项目与智睿生物等龙头企业建立项目合作转化机制,促进项目落地生产,壮大生物制药产业规模。四是探索药物合作研究开发生产(CDMO)机制。与智睿生物探索建立CDMO模式,积极对接拥有药品技术的药品研发机构、科研人员等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通过CDMO模式引进持有人产品落地生产。

(三)注重政策扶持,分类精准施策

一是扶持政策“前移”。生物医药项目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需要配套持续的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政策 “前移”,并对引进的重点平台给予扶持,可以让企业走得更快些。建立生物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风险资本进入、退出创造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二是扶持政策“集约”。生物药是园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生物药项目研发周期长,企业每一个批件的获得耗时长,投入大,与传统制造业差异较大,需要相应产业扶持政策对其“聚焦”数十年。三是扶持政策“优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既要有普惠政策,又要有对产业各领域分门别类、差别化的政策。要充分考虑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研发、中试、转化等投入和产出预期,分类给予奖补政策扶持。

(四)注重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完善服务制度。规范服务行为,为生物医药企业及相关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对表市场主体期待和诉求,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转变服务方式。定期邀请在区企业家、专家学者开展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企业需要什么服务,部门、园区就提供什么服务,企业有什么困难问题,部门、园区就去解决什么困难问题,为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谋良策、出实招。三是打造服务园区。争取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市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市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所等市级药品、医疗器械及生物制品相关的技术监督机构落户重庆国际生物城,设立分所,让园区企业能够就地办理新药检验、医疗器械检测、申报等业务,“一站式”解决。四是完善服务配套。要坚持集约节约、盘活存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成集生产办公、科研孵化、生活居住、餐饮娱乐功能于一体园区,留住医药企业的心。

参考文献

[1]张海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孙逊,钱冰怡.江苏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平台建设现状研究与发展建议[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11):63-68.

[3]王宇飞,李靖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8(3):32-36.

[4]郝凤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市场驱动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1(2):54-58.

[5]赵静,邵中一,沈超意.宁波市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与能力提升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11.

[6]刘海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11):80-86.

作者简介

徐 行 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园区生物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京津冀跨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