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文化先进性特征与价值

2021-07-12 15:13刘玉欣
新西部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河子兵团人口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兵团提出新的定位要求。在文化发展方面,要求兵团发挥先进文化示范区作用,更好地促进、引领新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是兵团重要的师和城市,以此为中心形成的石河子垦区,是兵团文化重要的发源地。迎难而上、以苦为乐的品质,从部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移民文化的融合开放性等等,构成兵团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成为兵团更好发挥特殊使命与作用的基石。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要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在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方面发挥好特殊作用。在文化发展方面,要求兵团发挥先进文化示范区功能,更好地促进、引领新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第八师石河子市是兵团重要的师和城市,石河子市始建于1950年,是兵团最早的城市,以此为中心形成的石河子垦区,是兵团文化重要的发源地。石河子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特征,本文分析了第八师石河子市文化先进性的影响要素,探讨充分发挥第八师石河子市先进文化示范作用的路径,以期为兵团更好发挥特殊使命与作用提供有益探索。

第八师石河子市文化先进性特征的积极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积极影响

文化的产生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属性与特征,因此,兵团所处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兵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八师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自然环境复杂,境内有山区、丘陵区、平原区、沙漠区。创业初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为开发建设新疆、守卫国土,石河子人远离家乡,以强烈的开拓进取的意识,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开创事业,逐渐形成了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他们培养了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品质和为了国家的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开荒生产,改良土壤,与风沙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沙漠边缘、风口顶端、水源短缺的地区建成了绿洲与新城。对于他们来说,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生存,老军垦任友志同志在1958年7月5日的新闻报道中写道:“开发莫索湾的劳动大军,从踏进积雪进入垦区以来,一直住着帐篷和地窝子,没有一平方米的房子,在渠水未到之前,大家仍然喝着苦碱水。春忙因道路翻浆,半月二十天吃不上菜,吃不上油,但是,大家都充满了革命干劲。”越艰难越奋斗,越艰难越向上,自然环境对石河子人的品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石河子文化上就是一种迎难而上、以苦为乐的品质。在改造自然、开发石河子垦区的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是对实践的真实客观反映,具有先进性特征。

(二)军队文化元素的积极影响

“军”的属性是兵团活的灵魂,军队文化作为兵团文化的直接来源,对兵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一代兵团人大部分由驻疆部队将士集体转业而来,天然地带有军队文化的元素,军队的优良作风与光荣传统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在生产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文化工作的开展却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开发莫索湾、开发安集海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文艺工作队的身影。他们一边参与开荒生产一边进行宣传演出,将部队的光荣传统与文化创作成打油诗、小歌谣、快板等多种形式,受到了广大军垦战士的欢迎,形成了文艺活动生动开展的局面。部隊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传承到石河子军垦人身上,贯通到他们的血脉灵魂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但是石河子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被传承下来,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石河子军垦人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历史发展因素的积极影响

石河子垦荒初期,迁移人口成为主要的实践主体。这种迁移是按照国家政治制度要求,将内地各地区的人口迁移到新疆这块自然生态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承担了传播文化的使命,它既有军队文化的特点又有农业垦殖的特性。随着大量人口迁移以及定居人口的增加,石河子地区人口结构中家庭数目不断增加,家庭成为体现文化社会性的主体,文化的平民性特征更加明显。为了完成特殊使命,不断建设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国营农场,而随之所产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特征,有利地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制度由以连队为主体改变为以家庭、个人为主体,城市文明凸显,商业发展迅速,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人们居住的房屋开始回归院落式样,之后是城市的社区居住形式,人们追求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随着城镇文化影响力增强,石河子人追求的现代城镇文化方式得以实现。兵团不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使城镇生活方式普遍为人们接受,在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中,石河子文化完成了由军垦文明向城市文明的变迁。

(四)人口来源地因素的积极影响

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大规模移动,无疑对迁入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口本身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石河子人口的99%是由内地迁移而来,汉族又是迁入人口的主体,不仅加大了石河子地区的人口总量,也极大地丰富劳动力资源,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提高了人口的总体素质,对于开发建设石河子,促进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9-1961年是新疆净迁移人口规模和迁移速度最大的时期。特别是以迁移人口和他们的后代为主体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移民史上屯垦戍边、发展边疆经济的典型。由于汉族是石河子人口的主体,而且绝大多数属内地移民,不同文化间互相影响,为石河子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石河子移民人口的来源主要属国家计划移民,由部队复员转业军人、支边青年、少数民族群众,大中专学生、劳教人员、自愿来疆人员等构成。1982年,农八师石河子市人口549410人。[1]1986年,农八师总人口54.99万人(含兵直单位),其中石河子市区(460平方公里)21.04万人,农牧团场33.95万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6%,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东乡、壮、满、藏等,占总人口的4%。人口年度出生率5.92‰,死亡率3.55‰,自然增长率2.37‰。[2]来源地主要是四川、河南、天津、湖北、湖南、甘肃、江苏、河北、山西、陕西、上海、浙江等地,文化来源地的多元形成了石河子文化的多样性,其中以河南、四川、甘肃的人口迁移最多,分别达到25.88%、25.31%,20.71%,对石河子文化的影响最大。多元的人口结构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元素,不同地域的文化汇聚到石河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冲突与融合,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融合和发展的态势,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地域文化。

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石河子军垦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客观条件要求他们必须克服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观念,使他们身上具有难得的一往无前、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在生产方式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同时非常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经过几代石河子人的努力,如今石河子市的绿化面积已经达到4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戈壁明珠”。

充分发挥第八师石河子市先进文化示范作用

(一)发挥先进生产技术的示范带动作用

石河子垦区作为兵团屯垦事业的起点,是兵团主要的代表地区。从其发展的过程来看,代表了兵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在农业技术的探索与研发、机械化的运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对有价值的借鉴。在长期的兵地交往过程中,第八师石河子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新疆地方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石河子市与沙湾县融合发展为例,沙湾县利用石河子经济圈的集聚效应,发挥两地地缘及资源优势,特别是在棉花、煤炭等资源开发上,兵地双方共同规划、共同招商引资,推动优势资源转换。石河子大学等单位积极加强与沙湾的合作,在科学研究、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与咨询、教学示范基地、科技技术成果转化、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交流、实验、示范、推广,促进农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二)发挥先进文化的辐射影响作用

在与地方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第八师石河子市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现代文化的发展,在生活方式、观念、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起到了辐射影响。在具体的交往过程中,石河子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与地方互帮互助,并且发挥自身的优势,指导农业生产,解决生活难题,同时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进行普及,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

在教育观念上,石河子垦区作为移民地区接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使石河子人口素质较高,观念新颖,思想先进,非常重视教育。从石河子人口文化程度调查数据来看,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比例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均高于全国及全疆水平。另外,石河子大学作为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和省部级高校,也为石河子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城市进行着最深刻的塑造,无形的文化滋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城市居民从积淀的人文底蕴和先进理念中汲取能量。

石河子浓厚的教育氛围也对周边地区的人产生了影响,让他们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改变,逐渐开始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不论男女都到学校接受教育,考上大学的少数民族人数逐年增加,可见石河子少数民族教育观有了很大的改变。另外,石河子生育观念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育观影响很大,石河子居民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移民,受区域固化思维影响较小,主动摒弃掉重男轻女的不良观念,一般都认为生男孩女孩都一样,自觉接受优生优育,这使当地少数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受到影响,认识到优生优育不仅能够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发展都有益处。

(三)加快促进文化的吸纳与融合发展

石河子人口以汉族为主,同时居住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作为一种非同寻常的移民文化,石河子文化兼容性很强,既保留了汉族传统风俗,又具有新疆的地方特色,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石河子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文化呈现出交融的态势。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也不断向汉族学习,尤其是在文化的有形结构方面,如服饰、居住、语言等方面,但饮食禁忌、仪式等方面依然保持着民族的特色。文化的交融往往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生,这种变化已经日益明显,不刻意强调民族的差别,石河子市民的身份认同感较强,对于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维护石河子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促进石河子的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

注释

[1]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公安部三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159.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编辑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1986)[M].乌鲁木齐:新疆大學出版社,1986:44.

参考文献

[1]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28.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1999)[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53.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1986)[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6: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159.

作者简介

刘玉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新疆兵团相关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石河子兵团人口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石河子市汉维双语公示语翻译及其特点的窥探
人口最少的国家
新疆石河子市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坐井观天石头国
浅析石河子公司首次使用聚羧酸生产混凝土质量控制及配合比优化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
戈壁明珠石河子
60年,铸就不朽精神丰碑
上聚人心 兵团精神领航